親子

臨床心理師陳品皓:在過曝世代陪孩子找意義,別讓擔心變「控制」

親子天下
更新於 07月16日03:55 • 發布於 07月16日03:55 • 口述:陳品皓/整理:陳奕安
臨床心理師陳品皓:在過曝世代陪孩子找意義,別讓擔心變「控制」

編按:為了孩子想法與身心狀況,《親子天下》執行「過曝世代中小學生心理韌性問卷調查」,首次掌握全台中小學生心聲與樣貌,結果發現,逾3成兒少手機一離身就焦慮、每10人有超過3人害怕失敗⋯⋯顯示現代孩子身處「過曝世代」,心理韌性是這時代必備的軟實力。在調查發布會中,《親子天下》舉辦座談,邀請各界專家談如何協助孩子養成心理韌性,以下是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策略長、臨床心理師陳品皓的第一人稱分享:

從《親子天下》發表過曝世代中小學生心理韌性問卷調查數據中,我們看到,孩子害怕評價、在意人際關係、年紀愈大學習動機愈低落等等現象,這些也是我們在實務現場(心理諮商)服務會遇到的問題,其中,孩子比較多是要面對人際關係的課題。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另一個是,調查發現,高達87%的兒少擁有自己的手機,我們對這件事背後有個擔心,是關於「在使用手機的過程,如何達成自律?」這是我跟團隊比較在意、手機可能對人際學習跟自律的影響。

過去我有在書中提過,「5~10年間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會更嚴重」,來源於是我們30個人的心理治療團隊、多年在社區服務的經驗與觀察,我們擔心,大量或是不當使用網路或社群平台,可能會誘發或加劇部分青少年的心理脆弱性。

有愈來愈多神經科學研究指出,不當使用網路會影響大腦發展;我們也在諮商現場,看到很多孩子因為不當使用網路,引發情緒、關係、比較、性剝削、霸凌等問題,當這些事情影響青少年日常生活,會讓處在發展自我認同階段的孩子產生不穩定性的勞動,加劇他們的情緒困擾,例如引發出憂鬱、焦慮、拒學等狀況,這是我們看到的隱憂。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在這個狀況下,家長可以怎麼做?如何培養心理韌性?我覺得家長可以有一個思考方向,就是記得「挫折=挑戰-意義」的公式,因為決定挫折是否巨大的關鍵,不是挑戰有多大,而是意義有多大;陪孩子找到挑戰帶來的學習與意義,孩子自然能找到面對與減少挫折的方法。

雖然隨著教育改革,我們有多元選擇、重視多元發展,但是還是要承認,我們的教育體制跟成長過程都是處在「功績主義」的體系跟價值裡。所謂的功績主義是,這個社會普遍從你的成就、努力、天份有多少,決定社會給你多少的權力,同時認為你擁有愈多權力,就可以帶給這個社會愈多效益;這是幾百年來每個家長普遍的核心信念:「你在這個社會不努力,你就沒有任何價值可言」,而這就延伸出一個公式「脆弱的孩子+擔心的家長=無盡的控制」。

舉例來説,2、3歲的孩子在公園走路、開心哇哇叫,他突然一個踉蹌即將跌倒,身為家長,你下意識會把他手牽起來,你為什麼牽他?理由想都不用想,就是因為你擔心孩子受傷。這個情境就是「脆弱的孩子+擔心的家長=無盡的控制」公式的原型,因為家長擔心,所以介入或服務孩子;隨著孩子長大,他面對很多抉擇、挑戰,功績主義開始參雜進來,而家長為了滿足功績主義下的價值,覺得孩子愈脆弱,自己就愈擔心、想辦法給孩子一切資源。

這些是我們覺察的開始,家長可以問問自己「孩子是真的脆弱,還是我們以為得、我們過去那個年代定義的脆弱?」、「我自己的擔心是什麼?」理解後,在孩子的脆弱跟家長的擔心之間,或許可以更鬆綁,找到更適合親子相處與成長的步調。

陳品皓|小檔案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策略長,深耕兒童青少年輔導12年的臨床心理師。《關係相談所》Podcast主持人,著有《心理韌性》、《過曝世代》等書。

(責任編輯:劉映均)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芯福里情緒教育協會創辦人楊俐容:創造「優質的失敗經驗」,讓孩子得到養分和意義

完整專題報導|12位情緒教練陪親子鍛鍊心理韌性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