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紅樹林是藍碳,還是生態噩夢?環團指紅樹林濫植,嚴重破壞濕地生態,農業部:建立指引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2024年07月25日11:08 • 發布於 2024年07月23日12:21 • 上下游News&Market

紅樹林是守護海岸、增加藍碳的英雄?還是勞民傷財的環境破壞者?政府為了淨零碳排,推出「紅樹林碳匯方法學」,引起民間團體、沿岸居民與學者反彈。環團今(23)日召開記者會,揭露紅樹林恣意擴張,破壞生態、造成海岸陸域化、影響排水、漁業等惡果,呼籲政府不應推動紅樹林固碳。

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說明,根據國際研究,廣植紅樹林具有儲碳效益,但也確實有破壞生態、海岸陸域化等風險,故設計方法學,以建立台灣種植紅樹林的指引,民間遵照方法學栽種紅樹林,才可兼顧獲取藍碳與維護環境。農業部會邀集森林、海洋領域等專家,調整方法學的內容。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紅樹林生長極快,每年政府撥經費清除後,約一年就又大量繁衍。(圖片提供/彰化環保聯盟)

國際認可紅樹林為「藍碳」可生產與交易

紅樹林於台灣通常指水筆仔、海茄苳、紅海欖、欖李等樹皮呈紅色的濱海植物,常生長在河口的鹹淡水交會處。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紅樹林屬於濱海生態棲地之一,因具有較高的環境適應性與逆境抗性,能抵抗海水、泥灘地的高鹽分,氣生根能維持植株呼吸等,並可用根部抓穩土壤,防止沿岸土壤被海水侵蝕,提供特定的生物在淤積灘地上棲息、躲藏。

近年全球關注淨零減碳,透過海洋動、植物吸收大氣中的碳並封存在生態系中,成為「藍碳」,亦是增加自然碳匯的方法之一。其中紅樹林在全球的生長面積相當大,能在沿海岸吸收大氣的碳,而與海草、鹽沼地同為被國際認同、可生產與交易藍碳。

台灣在《氣候變遷因應法》(以下簡稱「《氣候法》」)制訂後,推動各領域研究碳捕捉、自然碳匯等增匯技術,國發會、環境部等都倡議可建立海草床、紅樹林方法學,鼓勵種植海草、紅樹林增加碳匯。

濁水溪北岸的紅樹林(圖片提供/彰化環保聯盟)

學者:紅樹林在台固碳效果不佳

但國際間適合以紅樹林作為藍碳,台灣不一定適合。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惠真分析,印尼等東南亞及熱帶國家是紅樹林原生地、沿岸面積大、沒有颱風等強烈風雨災害,紅樹林可大量種植,且根系封存在底泥裡面,才有良好碳匯效果。

反觀台灣不僅沿岸面積小,紅樹林易受風雨災害而根系裸露、植株腐爛分解,重新釋出碳於大氣,固碳效果與總量並不高。

林惠真分析,台灣並非紅樹林、鹽沼的典型棲地,原先紅樹林分佈相當侷限,現有族群幾乎是外來引進種植,顯示台灣本身並不適合栽種紅樹林。

雖然國家公園署提出,紅樹林可在漁塭、鹽田、滯洪池、都市公園等可控制的人為濕地,謹慎種植以增加碳匯。但林惠真強調,即使是在廢棄鹽田、地層下陷區來種植,若遇風災、水災,難保紅樹林不會因此拓到鄰近的自然海岸,維護問題重重,「我不認為台灣適合用紅樹林增匯」。

紅樹林造成環境劇烈改變,易導致生態單一化

另外,紅樹林的生長特性易造成沿岸環境與生態系劇變。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施習德解釋,海岸濕地生態系囊括鹽沼、泥灘、紅樹林等,但因紅樹林擴張性強、繁衍速度快,易佔據與改變鄰近的環境。

尤其紅樹林根系廣泛且密佈,會讓底層累積黏性高的淤泥,棲地底層往往從鹽沼、泥灘等轉變成單一的泥濘地,導致生態單一化。

施習德以新竹香山的紅樹林為例,當地的台灣特有種—台灣旱招潮蟹並不適應黏性過高的泥灘,當台灣旱招潮蟹數量明顯減少,由弧邊管招潮蟹取代,甚至隨著土壤黏性不斷增加,所有招潮蟹數量都減少,連帶讓以此為食的水鳥數量也跟著下降。

紅樹林減少濕地的棲地、生物多樣性,就會增加濕地生態系失衡、甚至崩解的風險。例如,泥灘地消失造成蚵農難以養殖牡蠣、還滋生小黑蚊、廢棄物淤積,影響沿岸生活與觀光品質。為了解決這些困擾,新竹市政府預估花費至少 4000 萬元才能疏伐紅樹林至可控面積,所費不貲。

他舉例,美國夏威夷引入紅樹林後,每年都受排水阻塞等問題所苦;紐西蘭紅樹林也因擴散速度過快,政府需年年疏伐,以免佔據其它沿岸生態。

影片提供/彰化環保聯盟

蠻野心足:台灣紅樹林族群失控,為清除勞民傷財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主任楊士慧說明,台灣對海岸紅樹林的印象不外乎「保護海岸線與生態的良好植物」,早期包含新北、新竹、彰化等縣市沿岸因此大量種植紅樹林,卻發現密植紅樹林會衝擊沿岸環境與居民生活,問題層出不窮,讓地方政府、居民與環保團體為了防堵紅樹林而心力憔悴。

楊士慧舉例,台北市關渡自然保留區因紅樹林擴張,導致陸域變大、河道窄化,影響雙北市防洪,農業部於 2021 年解編自然保留區,水利署、雙北市政府及民間團體才能合力疏伐紅樹林。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陳憲政表示,內政部制定的《國家濕地保育綱領》或《濕地保育法》都強調,濕地首要價值是維護生物多樣性,落實濕地零損失,但政府推廣用紅樹林種植增加碳匯,效果有待商榷,傷害卻有目共睹。

陳憲政指出,紅樹林管理相當困難,大型機具不易在沿岸移植植株、人力拔除樹根費時費工,加上紅樹林根系蔓延、種子繁殖能力都極強,清除速度遠低於擴張。他認為鼓勵紅樹林種植,卻沒有生態評估,最終「濕地不會零損失,因為沒有濕地了!」

影片提供/彰化環保聯盟

荒野:影響沿岸排洪與生活品質,不應推廣種植

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謝振東說明,協會協助疏伐新竹、雲彰等地紅樹林,投入大量人力心力,深感管理不易。紅樹林擴展除了影響生態,也會改變地形、阻礙排洪與船隻進出,影響範圍廣。他認為,減碳雖為顯學,也不可犧牲環境與生態多樣性。

謝振東表示,增匯與減碳是兩個獨立的淨零目標,政府不應略過減碳目標,而鼓吹用各種增匯方法彌補減碳量能不足。

紅樹林移除需付出大量人力、時間。(圖片提供/彰化環保聯盟)

彰化環盟:彰化紅樹林已成垃圾聚集處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主任吳慧君舉例,彰化包含芳苑、王功等沿岸都被紅樹林佔據,衍生很多問題。不僅氣生根密佈、壓縮招潮蟹等生物棲息,連帶干擾濕地生態,紅樹林也造成沿岸、河口淤積、改變灘地高度。彰化沿海鄉鎮多數排水較差,淹水狀況因紅樹林加劇,她擔憂若遇到颱風或大雨,居民更會受水災之苦。

吳慧君指出,紅樹林氣生根成為絕佳攔截壩,不僅是砂石,也易將許多垃圾留在濱海,如二林溪紅樹林已成為垃圾聚集處,降低環境與生活品質。

她直言,近年聯盟爲控制紅樹林繁衍已經焦頭爛額,對政府推廣種植紅樹林於海岸來增加藍碳的目標相當反對,並建議若要種植紅樹林,應優先考量較內陸、確認已經鹽化嚴重、廢棄的魚溫等地,而非沿岸濕地。

紅樹林棄置垃圾熱點(圖片提供/彰化環保聯盟)

林惠真:增加碳匯成效低,不建議推廣種植

林惠真是國科會長期社會生態核心觀測站彰化站共同主持人,她以調查指出,彰化芳苑的泥灘地與紅樹林疏伐區,底棲螃蟹的種類、數量都高於紅樹林密集區,尤其泥灘地的螃蟹隻數是「紅樹林密集區的 8.31 倍!」

因濕地螃蟹是水鳥食物來源,水鳥多不會棲息於紅樹林樹梢,等於廣植紅樹林反而會減少螃蟹族群、水鳥棲地與食物,意味濕地食物鏈將崩壞。

林惠真表示,若將台灣法定濕地全種植紅樹林,其實也僅能增加碳匯目標的 0.39%,對淨零碳排貢獻極低,但從關渡、香山、芳苑等地,皆可見河川分署、縣市政府、社區志工等單位,每年耗損大量人力與經費控管紅樹林。

她指出,現在並未規範販售紅樹林碳權後的維護主責單位,擔憂未來企業認購紅樹林藍碳後,移除、維護成本依舊是要當地居民、政府,甚至為全國大眾買單。

表格提供/林惠真

主管機關:提出方法學不代表鼓勵種植紅樹林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紅樹林是國際上公認可作為藍碳的方法之一,由農業部提交方法學讓環境部審查。目前有專家與民間團體對紅樹林固碳、管理提出疑慮,環境部先將紅樹林方法學退回,要求農業部針對各方意見補充說明後,才會重新審理。

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說明,根據國際研究,廣植紅樹林具有儲碳效益,但也確實有破壞生態、海岸陸域化等風險,故設計方法學,以建立台灣種植紅樹林的指引,民間遵照方法學栽種紅樹林,才可兼顧獲取藍碳與維護環境。農業部會蒐集各界的建議與疑慮,進行調整。

莊老達提及,紅樹林並非唯一增加自然碳匯的管道,農業部也在設計海草等方法學,並擬定《自然碳匯操作指引》,讓官方至民間透過森林、海草、紅樹林等多種方法增碳、交易碳權時有明確圭臬,不用擔心執行後反而傷害環境。

他並強調,農業部提出紅樹林方法學,不代表強制或鼓勵外界都以紅樹林固碳,只是「提供執行建議」。

針對外界質疑,推出紅樹林方法學是否會刺激官方與民間廣植紅樹林?莊老達分析,目前新植一公噸紅樹林等大型樹木,預估碳權花費需要上千、上萬元,然台灣碳費交易販售每公噸的碳僅有數百元,等於產生一公噸碳權的成本會高出販售碳權的收入,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不認為會有人嘗試」。

(攝影/孫維揚)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