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非池中藝術網
更新於 11月18日04:02 • 發布於 11月17日16:00 •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

城西生活節(West-Taipei Life Festival)是臺北市萬華區每年舉辦的一項重要文化盛事,匯聚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社區特色,透過多元的藝術活動,促進社區參與及文化傳承。自2019年創辦以來,城西生活節逐漸成為萬華區的重要文化活動之一,每年吸引大量當地居民與遊客參與。今年的城西生活節以「笑杯、聖杯、喝一杯」為主題,圍繞萬華的日常生活、歷史記憶和文化資產,帶領參觀者深入探索這片歷史悠久的區域。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2024城西生活節_李志勇總監參觀。圖 /城西生活節提供

活動場域與主題:以文化資產串連生活記憶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今年的生活節涵蓋了主辦方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於萬華區的三大場館:西門紅樓、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和剝皮寮歷史街區。這三個場館各自代表了萬華區的生活記憶與歷史價值,揭示臺北城西區域從過往至今的生活脈絡和都市變遷。城西營運部總監李志勇指出,這些場館營運內容與定位的選擇並非隨意,而是基於它們所承載的有形文化資產和背後的無形文化價值,這些都是城西生活節的重要基礎。

2024城西生活節串連城西三大場館盛大開展,其中為剝皮寮歷史街區展覽呈現。圖 /城西生活節提供

西門紅樓建於日治時代,當時作為臺北最現代化的公有市場,擁有八角樓和十字樓的乾濕分區格局,分別銷售乾貨與濕貨商品。這座市場服務當時日本人聚居的區域,見證了當時臺北市現代化的進程與日常生活需求。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位於1930年代的瓦斯株式會社遺址上,這個工業遺址曾擔負著為臺北提供瓦斯的功能,象徵城市的生命線,連結著每一個家庭的生活。剝皮寮歷史街區則是萬華最早的常民生活聚落之一,歷史可追溯至清代,是淡蘭古道的起點,也是臺北老街的象徵。透過這些場館的串聯,李志勇總監希望參觀者能從歷史的角度了解萬華的日常生活,並在這些空間中感受歷史文化的沉積。

藝術與歷史的對話:當代藝術家重新詮釋城西故事

今年,城西生活節的策展策略融合了當代藝術的表現手法,使得古蹟、歷史建築和現代文化得以對話,賦予文化資產全新的意義。主辦方邀請了11組年輕藝術家參與,透過當代藝術詮釋城西的故事,將這片區域的歷史和文化重新呈現在參觀者面前。李志勇總監表示,這些作品並非僅僅是靜態展示,而是藝術家們通過調查和創作,將萬華的特色文化重新解讀。

呂妙盈 amp 魯志楷《新時計》於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圖/城西生活節提供

邱馳《地濕濕的》於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 圖/城西生活節提供

這些作品透過視覺及聽覺藝術的語言,捕捉了城西建築和生活中的微妙意象,將平日未曾被注意的文化細節變得鮮活,讓參觀者能夠從新的角度審視這些歷史場域。這些重新被賦予意義的作品,不僅豐富了生活節的藝術表達形式,也促成了歷史建築與當代生活之間的深度對話,使人們在歷史氛圍中感受當代文化的脈動。作品《箱內蔬果的機能戀愛物語》於西門紅樓展出,正是透過幽默詮釋「聖女番茄、甜美人西瓜」等女性化食物名稱,展開性別、農作、社交與自由戀愛的探討。羅懿君的作品《第三河畔》,則是通過藝術實驗表達河岸的環境變遷,探討河流對萬華的生態影響與周遭居民的生活方式。

走路草農藝團《箱內蔬果的機能戀愛物語》於西門紅樓展出。 圖/城西生活節提供

羅懿君《第三河畔》於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圖 /城西生活節提供

李志勇總監認為,藝術不應僅僅是靜態的展示,而是要引發觀者的反思,使其能從不同的視角理解文化資產的價值。他表示這些作品是藝術家們對城區細節的調查和轉譯,意在以創新方式強調城西的獨特性。藝術家們的創作進一步促成了生活節的多層次解讀,使參觀者得以在參觀過程中重新認識城西的歷史底蘊與文化意涵。

張乃仁《我還沒有睡》於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展出。 圖/城西生活節提供

多樣化的活動與沉浸式體驗

為了擴展活動的深度與廣度,主辦方在策展上加入了創新的活動設計,不僅限於靜態展覽和藝術裝置,還安排了包括開閉幕派對、走讀導覽、工作坊等在內的38場次活動,讓民眾能夠更深入地參與其中,體驗文化資產的多層面。走讀活動特別引人入勝,透過專業的講解,帶領民眾穿梭萬華的街巷,探索歷史中的細節與今昔的變遷。李志勇總監希望文化資產能夠真正成為每一位參與者生活的一部分,不僅僅是冷冰冰的遺跡,而是可以觸摸、感受的文化財富。一如王毓淞主持的《城西三大王的冰果室青春導讀》,帶領大家穿梭於西門的「西瓜大王」、「苦瓜大王」及「台北牛奶大王」等冰果室之間,回顧當年青春歲月。又或是黃適上的《艋舺尋茶走讀》則帶領參加者穿越萬華的茶文化歷史,體驗從古至今的品茗文化。另外由胡宮雪娜主持的《JASMINE的四味茶坊》,提供參與者共同品茗,追溯茉莉花在加蚋仔的風華記憶,為生活節注入豐富的情感層次。

胡宮雪娜《JASMINE-跨國的香氛綻放》於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展出。 圖/城西生活節提供

這次生活節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參與者設計了涵蓋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具的工作坊、活動。年輕參與者可以通過互動體驗,了解萬華的歷史;而在地久居的民眾則能藉由這些活動回憶過往的生活情景。這些活動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沉浸式的生活體驗,讓人們在互動中感受到文化資產延展出來的深意。今年的活動不僅有多位視覺藝術家的創新展演,還安排了多場次互動體驗與走讀導覽。賴彥勳的《萬花庵》茶席體驗以移動茶席的形式,讓參觀者在萬華街巷中隨機發現,藉此體驗在地飲茶文化的獨特魅力。陳俊宇則與DJ陳東聯手,透過講座《路邊野花不要採 x 百草吃摸喝》分享他在青草巷的探索之旅,將飲食、草藥與健康文化串聯。

賴彥勳《萬花庵》以移動茶席的形式,讓觀者在萬華街巷中發現參與。圖 /城西生活節提供

永續文化治理的實踐:以低碳策展回應全球趨勢

今年的城西生活節十分強調「永續文化治理」的理念,主辦方鼓勵藝術家在創作中融入環保設計與概念,力求在展覽過程中降低環境負擔。例如,活動中的裝置藝術多採用可回收、可降解的材料,藝術家們也被鼓勵使用再生資源或自然材料,以減少環境衝擊。這一舉措體現了主辦方對生態保護的承諾,並為未來各類文化活動提供了示範,使「文化永續」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實際可行的行動。李志勇總監表示,文化活動不應該僅關注當下的展示效果,更應考慮長遠的生態影響。他希望通過這次生活節,引導參加者和藝術家共同關注環保議題,將環保理念融入文化活動的日常中,讓文化治理成為社區可持續發展的一部分。

城西生活節現場。圖 /城西生活節提供

「尋找Norman」:藝術互動活動拉近社區與藝術的距離

城西生活節今年與31家在地商家合作推出「尋找Norman」互動活動,透過藝術線索的設置,將參觀者引導至北、中、南萬華的不同商圈,鼓勵民眾探索萬華的各個角落,並與當地的商家和藝術作品互動。李志勇總監強調,這一活動的初衷是讓藝術能夠真正「走入」生活,讓更多的商家和居民參與其中,促進當地商圈的活力與人際互動。他進一步說明,「藝術的價值不僅僅在於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如何與當地生活相連,形成一種社會意涵。」透過這一活動,城西生活節不僅增強了商圈的吸引力,也增進了當地居民與遊客之間的交流,讓文化活動不再僅僅是展覽,而是成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吳柏葳《青青的睡去》於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圖 /城西生活節提供

文化與生活的融合:加深居民歸屬感

李志勇總監總結表示,城西生活節的核心目標不僅是提供民眾一個欣賞藝術的機會,更是透過多元的活動讓參與者從更深層次理解城西的歷史背景和人文特色。他希望透過這些文化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城西,並加深居民對自己社區的歸屬感,使文化不僅僅存在於展場中,而是融入日常生活,形成持久的影響力。文化治理在這樣的情境下,不僅是組織一場展覽,而是營造一個能持續發展的社區。這次生活節讓各種年齡層的民眾都能找到參與的方式,透過藝術與文化的沉浸式體驗,理解城西的多樣文化與歷史脈絡,並在潛移默化中成為這份文化的延續者與傳播者。

活動資訊

⌇ 時間:2024.11.08 - 2024.11.24

⌇ 地點:西門紅樓、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剝皮寮歷史街區

參展藝術家:陳俊宇、洞穴 The Cave amp 激浪特攻本部、胡宮雪娜、羅懿君、呂妙盈amp魯志楷、賴彥勳、Norman Normal、邱馳、吳柏葳、張乃仁、走路草農藝團

城西生活節 IG :@westtaipeilifefestival

加入【非池中藝術網】LINE@,藝文展覽訊息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