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香港社會企業旗下平台公布一份「2024年度香港開心指數」的調查,結果顯示,以10分為滿分,去年分數下降到5.63分,是近7年來最低;且超過一半受訪者有中度至重度的抑鬱情緒,其中又以35至44歲的受訪組別開心指數最低。香港人為何愈來愈不開心?
近年來,香港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愈發嚴重,這種情況無論在學校、職場還是家庭中都頻繁出現,並成為一個值得重視的社會現象。多項研究指出,香港的年輕人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許多人甚至出現抑鬱症(憂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要理解這一現象的根源,我們需探討導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並認識常見的心理疾病及其症狀。
香港作為一個高度發展的國際城市,生活成本的壓力是年輕人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房價高昂、生活費用居高不下,讓許多年輕人即使努力工作卻仍難以實現經濟獨立。許多人迫於無奈,只能長期與父母同住,缺乏屬於自己的個人空間,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品質,也讓他們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無助。此外,職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也加劇了心理健康問題的發展。在香港,許多年輕人每天面對高壓的工作環境,長時間加班或處於不穩定的就業狀態,這種壓力長期積累下來,讓他們難以喘息。
除了經濟壓力,香港的教育制度也成為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從小學到中學,學生們需要面對繁重的課業和考試壓力,尤其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被視為改變命運的關鍵。這種高度競爭性的教育環境,讓學生承受著沉重的心理負擔。許多學生因未能達到期望的成績而感到自責或自卑,甚至出現焦慮或抑鬱情緒。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年輕人面臨著另一種全新的心理挑戰。社交媒體上精心修飾的生活片段,常讓人產生「別人的生活比自己更好」的錯覺,導致自我價值感下降,甚至出現抑鬱情緒。此外,網路霸凌的問題也不容忽視,許多年輕人因在網路中受到言語攻擊而產生心理陰影,加劇了心理健康的惡化。
近年的社會事件和新冠疫情進一步放大了年輕人的心理壓力。香港的社會運動和局勢不穩,讓許多年輕人感到無助、焦慮,對未來失去信心。而前兩年疫情期間的隔離政策和社交限制,則讓許多年輕人感到孤立無援,缺乏情感支持,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了心理健康的狀況。
在這種多重壓力下,香港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其中最常見的是抑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抑鬱症的症狀包括持續的悲傷情緒、對生活失去興趣、缺乏動力,甚至出現自殘或自殺的念頭。焦慮症則表現為過度擔憂、緊張,伴隨心跳加速、出汗、呼吸困難等身體症狀。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通常發生在經歷過重大心理創傷的年輕人身上,他們可能反覆回想創傷經歷,並出現睡眠障礙或過度警覺的情況。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須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衛福部專線「1925」、生命線專線「1995」或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
作者》小蟻人 香港青年。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