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西遊記,年輕人腦中浮現大多是電玩手遊,要不就是衍生電影。殊不知七、八十歲的長輩記得的,卻是曾經家喻戶曉、風靡一時的掌中布袋戲。尤其,在沒有電視的年代,看野台戲更是不少阿公阿嬤的童年娛樂。所以,一看到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等戲偶,失智阿公阿嬤頓時眼睛就亮了,捨不得放下掌中角色。
慈濟大學瑞智憶學苑(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邀請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嫡傳第四代弟子的花蓮正五洲掌中劇團團長陳智強,擔任「金光布袋戲」授課老師。老師特地挑選西遊記的「火雲洞」橋段,也就是唐三藏師徒前往西方取經途中,紅孩兒得知唐三藏是天上神佛轉世,若能吃到唐三藏的肉,即可增加上千年道行。所以,紅孩兒找了許多妖怪,趁機抓走唐三藏,卻被孫悟空、豬八戒與沙悟淨合力擊敗。
西遊記「火雲洞」橋段表現手法不僅是傳統情節,還有布袋戲的武戲基本功,像是對打、妖怪現出原神等,展現出台灣特色的布袋戲技藝。然而,考慮到失智長輩的認知功能退化,台詞得大幅縮短,光是提詞的大字報,就採用70號字粗體,讓阿公阿嬤一目了然,看著投影幕逐字唸台語,掌握抑揚頓挫的語調。就算部分老人家不會講台語,也能隨時切換成四川口音的國語,一點都不影響演出。
「救人喔!救人喔!」沒有聽出害怕恐懼的情緒,反而是尷尬的說不出口,頻頻笑場。原來85歲的阿嬤得詮釋16歲的姑娘角色,坦言害羞到不行,臉都紅了。連陪伴來上課的女兒都笑說,很少看到媽媽嬌羞的這一面。光是看到互動過程毫不冷場,不打瞌睡,就知道長輩有多喜歡布袋戲,不只有視覺、觸覺和聽覺的感官刺激,也讓每位長輩都有機會參與其中。
授課老師陳智強表示,布袋戲是結合雕刻、刺繡、彩繪、音樂、說唱和建築的一門藝術。其實,武打橋段反而是最簡單的,可以盡情發揮,只要戲偶不要相撞、落漆即可。透過一次次練習,看得出來長輩的手在動,腦子也在轉,就達到授課目的。至於台詞記得多少、演得好不好,都是其次。
為了讓阿公阿嬤持續溫習布袋戲的手感,瑞智憶學苑利用課間空檔,讓老人家輪流把玩一下戲偶。沒想到,讓長輩愛不釋手的,不是史豔文、黑白郎君或藏鏡人等知名角色,反而是諧星路線的怪老子。再搭配「人若呷老,嘴就沒牙,呷到頭毛嘴秋白」台詞,如實反應了老人家的現況,反而逗得阿公阿嬤笑到合不攏嘴,更重溫了六〇年代「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的布袋戲全盛時期,瞬間時光倒流,正是最適合不過的懷舊治療。
瑞智憶學苑專案助理吳政樺表示,今年瑞智憶學苑規劃布袋戲特色課程,不僅讓長輩重溫舊時回憶,更讓從未接觸過布袋戲的年輕實習學生也倍感新鮮。雙方在扮演偶戲一來一往的互動過程中,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與對話空間。長期照護研究所所長宋惠娟表示,配合失智友善社區推動政策,之前協助國健署拍攝青銀共偶紀錄片,由師生共同編寫劇本,安排兩場校園公演,藉由布袋戲宣導失智友善,同時,展現失智友善校園的一面。阿公阿嬤也獲邀北上,參加國健署失智友善社區及場域成果紀錄片發布記者會,會中阿公阿嬤梳妝打扮、侃侃而談,家屬也一同受訪,分享失智症照顧技巧及經驗。
慈濟大學瑞智憶學苑將延續及深化布袋戲課程,規劃搭配二技護理系實習學生,以專題形式推動「偶戲出走」計畫,將失智長者的偶戲演出帶進社區,創造更多青銀共學的機會。
撰文/葉秀品;攝影/牛淑萍、瑞智憶學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