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Meet Pacific兩天展會吸引破1.5萬人次創新高,公私協力推進花蓮新創躍上世界,破百組媒合激發潛在機會

創業小聚
更新於 20小時前 • 發布於 22小時前 • 創業小聚

由花蓮縣政府攜手數位時代社群品牌Meet創業小聚,共同舉辦的「Meet Pacific 花蓮創新創業嘉年華」,於9月27、28日在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圓滿落幕。兩天共計創下超過1.5萬的觀展人次,較去年成長逾2倍,包括中小企業主、大專院校學生及各領域關心新創發展的民眾皆到場熱情參與,藉由170多家的新創團隊勾勒出多元創業主題與解決方案,及20位來自日、泰等海內外講師群的趨勢觀點分享,真正讓世界走進花蓮、以花蓮的創業魅力躍上世界舞台,更令與會民眾滿載而歸。

從創業趨勢到永續商業的落地,20位海內外講師齊聚注入多元觀點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今年Meet Pacific花蓮創新創業嘉年華,策劃「全球創業趨勢論壇」與「永續成長的明日商業論壇」,由InOutbound東北營運長暨首席行銷官工藤雅教打頭陣,帶著東日本大地震後地方經濟復甦的成功經驗,認為花蓮應要有科學根據找出差異性靠觀光復興,同時也強調在科學之外,人文更是重要的根本;而最高曾創下單日5萬人次參與的泰國貨櫃市集Artbox,其共同創辦人Panarat Muennai也分享成功秘訣,不僅要符合社群媒體時代的打卡熱潮,更要找出具創意、原創點子的攤商並透過遊戲互動強化與消費者鏈結。

InOutbound東北營運長暨首席行銷官工藤雅教提到,花蓮應要有科學根據找出差異性靠觀光復興,同時也強調在科學之外,人文更是重要的根本。

連續兩年來到Meet Pacific花蓮創新創業嘉年華分享的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表示,花蓮不只有山還有海,不要急著問太魯閣何時能再開放,而是要探索更多來自太平洋的珍貴自然資產,更鼓勵在網路佈建下成為數位遊牧民族的重鎮;來自日本、擁有能源專業背景的Sonraku代表董事井筒耕平則說到,唯有看見在地需求、運用在地資源,才是地方創生的關鍵所在。論壇中同樣也邀請到鴻梅文創創辦人陳添順、扶田資本共同創辦人林剛羽、全聯實業前副董事長謝健南及長年旅居日本的《地方設計》、《地方編輯》作者蔡奕屏等講者齊聚,以跨界對話形式為花蓮在地的創新創業提供多元觀點。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表示,花蓮不只有山還有海,應要探索更多來自太平洋的珍貴自然資產,在網路佈建下成為數位遊牧民族的重鎮。

產業媒合、創業家開講與青年創業,呈現在地蓬勃發展的豐沛量能

大會今年以「手創餐飲&風格旅創」、「數位創新&美好生活」及「永續ESG」等三個不同主題規劃創業家開講的舞台,邀請到理想Park水岸生活、蜂行資本、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與魂生製器等產業界翹楚代表,與近30個團隊互動,從商業模型到產品定位都有精準建議,為團隊營運梳理更明確的方向;而首度登場的產業媒合會,除邀請產業先進以短講方式分享趨勢觀點,更在短短兩天進行5場次、共計破百組的媒合組數,為新創團隊挖掘更多潛在合作的機會與人脈資源嫁接。

另外,為將微型創業讓更多人看見、並獲取資源,大會也首度攜手地方型SBIR、新創基地進駐團隊、青年夢想家與青年鏈結地方產業專題計畫,在青創主題館以「創業方舟夢想啟航」為題展示花蓮青年團隊的創新成果。規劃「青年夢想家提案競賽獲選團隊」及「青年鏈結地方產業專題競賽獲選團隊」兩場Demo Pitch活動,分別由花蓮女中「TEENAGERMONSTER」團隊及「茶園小管家」獲得執行優異獎。前者以透過永興村實境解謎遊戲製作,讓更多人了解在地文化魅力,後者則突破語言隔閡實現軟體開發,將技術落地在茶園生產,皆展現花蓮青年創業實力。

執行優異獎「茶園小管家」。

公私協力新典範,為超過170家新創團隊提供大顯身手的絕佳舞台

不僅各舞台活動內容豐富,來自海內外超過170家新創團隊也使出渾身解術,從創業多樣性、永續在地性及科技賦能力等面向勾勒出今年參展團隊樣貌,特別是今年在地團隊的參與踴躍,表現出地方創業能量的爆發外,外地新創的參與也預見了潛在的合作機會,以期能活絡花蓮傳統產業的轉型;另外,大會也自行號召風格餐飲與手創品牌,匯聚近50組極具特色與亮點的團隊,從在地食材衍伸出包羅萬象的鹹甜食餐飲文化,到質感選物與手工技藝的傳承,更首度開闢植栽小嶼的主題,展現出花蓮在地文創產業的多種可能性。

花蓮縣長徐榛蔚表示,縣府致力打造適合創業的環境,也提供完善資源與支持,讓更多有志於創業者能夠在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

2024 Meet Pacific花蓮創新創業嘉年華,再次展現由花蓮縣政府與Meet創業小聚的同心協力下公私協作的完美成果,也透過海內外講師齊聚、匯聚不同主題面向的新創團隊,以及平衡呈現科技硬實力與文創軟實力的豐富內容,不僅讓花蓮能真正走入世界舞台,更讓世界看見了花蓮在地新創能量的韌性與無限可能性。

延伸閱讀

【Meet Pacific】人進不來,但花蓮出得去!震後的「深度體驗」經濟可以如何轉型?
【Meet Pacific】給花蓮最好的參考:311地震後,日本怎麼運用DMO的科學方法重振觀光?
【Meet Pacific】AI守護茶園、金針花釀酒,外地創業者如何為花蓮帶來新動力?
【Meet Pacific】統一、全聯推手謝健南建議地方創生團隊:先用數據提升商品價值、創造精準客群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