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芭樂從一斤5元到百萬年收,芭樂先生謝鴻業30年研究,讓芭樂變好吃,農民賺到錢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2024年10月17日17:19 • 發布於 2024年10月16日16:50 • 上下游News&Market

30 年前,謝鴻業騎著野狼 125 前往芭樂產區,看著路邊發財車上滿滿的芭樂,招牌以大大的紅字寫著「一斤 5 元」,這位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的新進研究員不禁嘀咕:「這麼便宜的水果,我幹嘛要做研究?」

正因為太便宜,激起他不服輸的心,他立下研究目標:「要提升芭樂價格,讓農民賺錢」。他找出讓芭樂更好吃的方法與品種,協助農民提升芭樂品質,在他的手上,芭樂成為市場主流,每公頃芭樂年收入以百萬計算。他則從年輕小伙子,成了農民口中最親切的「芭樂先生」。(閱讀「芭樂圖鑑」)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漁民之子謝鴻業南漂,數十年如一日在芭樂園裡研究,有「芭樂先生」之譽。(攝影/林怡均)

漁民之子,南漂研究芭樂

對謝鴻業來說,芭樂園才是每天上班打卡的辦公室,他在果園裡顯得自信、從容又開心,能從地面野草、芭樂果實、葉片及枝條等細節,掌握芭樂目前生長狀態,並有條不紊地安排、叮嚀技工如何調整作業。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謝鴻業出生在新北淡水的漁民家庭,夜晚時分,父親便要開著小船出海,一家人每天為他的安危提心吊膽,農漁民為生計而辛苦掙錢的形象,也牢牢烙印在謝鴻業的心中。長大後他選讀園藝系、成為公務員,1996 年南漂來到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研究芭樂。

不甘心芭樂太便宜,發願要讓農民賺錢

上工前,謝鴻業騎著野狼 125,帶著糖度計,前往各地芭樂產區考察,看見農民就前往攀談,詢問栽培、銷售方式,也買芭樂現場測糖度。產地巡禮過程中,謝鴻業瞥見一台小發財車,車上有成堆、如小山般的芭樂,標價牌上大大的紅字寫著「一斤 5 元」,看著標價牌,年輕的謝鴻業心裡不禁嘀咕:「這麼便宜的水果,我幹嘛要做研究?」

謝鴻業當時的想法並不是特例,吉建果菜運銷合作社理事主席賴錫堯指出,農政單位會安排人力負責不同作物,但過往的芭樂因產值低,較不受重視,他接觸過五、六名研究員,研究員多接觸兩項作物,通常是芒果、木瓜、楊桃等為主,芭樂為輔,「直到他( 指謝鴻業)出現,芭樂才開始有專人研究」。

讓謝鴻業轉念的關鍵,是父親日復一日拚搏的身影,也讓他立下研究目標:「要提升芭樂價格,讓農民賺錢」。

他說明,當時市場市場流行的是國外引進的「泰國芭樂」,果實大、口感脆,但品質不穩。1990 年,民間育成「珍珠芭樂」,果肉更細緻、脆甜,不過,栽培難度相對較高,農民還未上手,因此,珍珠芭樂還未普及,果菜拍賣市場也沒有專屬代號。

珍珠芭樂由大社盤商陳玉盞育成,於高雄發跡。(照片提供/謝鴻業)

仔細比較後,謝鴻業認為,珍珠芭樂是品質更好、值得農民栽培的品種。當時,珍珠芭樂僅在發源地 —— 高雄大社少量種植,謝鴻業便循線來到產地,並向農民租果園作為試驗田,承諾試驗期間會買下所有果實。

謝鴻業在田間測試不同比例的肥料、修剪、疏果等栽培模式,對於施肥、剪枝、蔬果、套袋、採收,他都親力親為,每天上午 6 點半便已在果園工作,每週 5 個上班日中有 4 天都待在果園。

芭樂園才是謝鴻業每天工作的辦公室。(攝影/林怡均)

芭樂好種難顧,維持品質超難,教農民要靠體感

在國人印象中,芭樂是親民的水果。謝鴻業形容,芭樂「好種難顧」。有別於芒果、柚子等作物一年一收,芭樂終年都可收成,但不同時間收成芭樂的品質往往參差不齊,因為四季要面臨不同挑戰,春季陰晴不定、夏季炎熱又多雨,僅秋冬季較穩定,整年價格也不斷波動。

謝鴻業分析,早期國內芭樂栽培存在兩大問題:氮肥過量和枝條強剪。每年芭樂採收後,芭樂農將果樹強剪、剃光頭,讓樹體沒有葉片可行光合作用,需要時間休養,不容易長出結果枝條,果樹也容易曬傷。

而氮肥過多雖能催大果實、提高產量,但會讓果樹營養生長旺盛,導致結果比例低,結出來的果實轉色不佳、容易軟、味道酸且腐果率高。

芭樂好種難顧,即便是同一果園、同一棵樹、同一枝條,也會結出味道不同的果實。(攝影/林怡均)

謝鴻業觀察到,過去的芭樂農普遍學歷不高,栽培多憑經驗,也對研究員半信半疑。他親自下田,才能讓農民信服。

起初,謝鴻業故意不疏果、留下所有果實,套袋後有果農偷偷摘採下來吃,「吃完跟我抱怨好難吃」。農民抱怨正中謝鴻業下懷,他藉此說明疏果的重要性,「留果太多,真的會影響風味」,農民實際感受到差別,才願意改變。

疏果能讓芭樂養分集中,風味更好。(攝影/林怡均)

全方位專家讓燕巢芭樂崛起,還育成帝王芭樂

以往芭樂知名產區為彰化員林及社頭,高雄燕巢的芭樂約從 1980 年代開始共同運銷,但直到謝鴻業輔導燕巢果農種植珍珠芭樂,並建議農會、合作社針對品質、農藥殘留進行抽檢,燕巢芭樂才因品質而漸漸有了口碑,高雄燕巢現在更是全國芭樂主要產區。

賴錫堯認為,謝鴻業將品種、栽培、貯藏、銷售都摸透,是「全方位專家」,他每年至少邀請謝鴻業到產地講習四次,數十年來從不間斷地教導農民。

珍珠芭樂更從高雄一路向外拓展,至今在國內市佔率超過九成,價格也因品質提升而上揚,不同季節的拍賣價落在每公斤 30 元至 80 元不等,相比過往每公斤 10 元至 20 元高出許多。

不過,謝鴻業並未因此停止研究的腳步,除了拍賣市場行情,他更搜集不同產銷班、合作社、農民的拍賣價格,進行更詳細的分析,最後歸納出「賺錢」的關鍵。

謝鴻業提到,賺錢有四大關鍵「一少二奇三品四行銷」,「少」意思是物以稀為貴;「奇」指的是奇貨可居;「品」則是品質與技術;前三者都具備了,行銷便是最後一步。身為研究員,他能以「育種」為農民創造賺錢的機會,於是便開始進行雜交、選種。

因花費大量時間在產地,謝鴻業掌握了栽培技巧,也深知農民的需求,不過,在選拔期間,他每年要切開超過 2 萬顆芭樂,端詳每顆芭樂的內外在、計算種子數量及質地,並一一品嚐,記錄風味及口感。2006年,他終於育成台農 1 號「帝王芭樂」,果實碩大、外觀漂亮,在夏季高溫多雨期間,果肉依然脆甜。

台農 1 號「帝王芭樂」是謝鴻業育種而成,果實碩大、果肉脆甜。(照片提供/謝鴻業)

營養需求刺激芭樂市場,果農收入也上揚

新品種作物是否符合農民、消費者的需求、期待,必須經過時間的考驗,在謝鴻業眼裡,新品種在拍賣市場得到「專屬代碼」,才算有「存在感」。而查詢拍賣市場,帝王芭樂已有專屬代碼,市占率也來到 5%。

賴錫堯則指出,帝王芭樂的拍賣價格比珍珠芭樂更高,一年中最高可達每公斤 200 元,「他 ( 指謝鴻業)的育種成果,絕對是讓芭樂產值又上升一級」。

過去數十年,芭樂品質有了提升。近年來,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因減肥、健身等需求,芭樂的消費量不斷成長,也使芭樂成為少數栽培面積不斷成長的作物。

謝鴻業表示,芭樂是性價比非常高的水果,維生素含量遠高於蘋果、奇異果,超市、路邊水果攤都能買到全果或截切好的芭樂,越來越多國人意識到芭樂的好、成為鐵粉。

芭樂農的收入也扶搖直上,謝鴻業估算,2020 年至 2021 年,每公頃芭樂平均年收入可高達 458 萬元,已然是高經濟水果。看著輔導的果農一個個收入增加,謝鴻業相當開心,不過芭樂產業正面臨極端氣候、缺工等挑戰,他認為,「省工、智慧化」栽培將是未來顯學,省工不等於「免下田」,粗重的工作留給機器代勞,農民仍要做精細的管理工作,「實務經驗永遠是最值錢的」。

延伸閱讀:

【芭樂圖鑑】14種芭樂吃過嗎?珍珠帝王水晶三巨頭,紅鑽珍翠是新秀,中山月拔老相好

芭樂從一斤5元到百萬年收,芭樂先生謝鴻業30年研究,讓芭樂變好吃,農民賺到錢

【芭樂秘密】好吃芭樂怎麼選?為何切開不會變黑?十件事來看你跟芭樂有多熟?

台灣一年消費200億進口水果!但本土芭樂營養完勝蘋果奇異果,圖表看真相!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