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76歲廖輝英重摔後腦著地,短暫昏迷自己就醫 醫:1成患者恐有後遺症

健康2.0
更新於 08月28日11:03 • 發布於 08月28日16:00

76歲獨居作家廖輝英日前在電視節目中自曝曾在家跌倒、後腦著地,她說,當時曾短暫失去意識後才醒來,感到頭暈耳鳴,獨自在地上躺了許久才能起身就醫。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廖家麟表示,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許多銀髮族獨居生活,跌倒是老年人常見的危險,呼籲老年人平日應注意居家安全,並提醒跌倒後應盡速就醫,以免造成嚴重後遺症。

廖輝英在節目中表示,她自兩年前先生去世後就獨居,兒女都不在身邊,因為她常報喜不報憂,連跌倒就醫的事也都輕描淡寫地說有跌倒,但沒事,所以女兒兩三天後才來看她,兒子更是在日本旅遊過一段時間才來看她,引起主持人鄭弘儀爆氣說「越聽越火」。廖輝英解釋,女兒、兒子都很孝順,沒住一起但卻每天用社交軟體和她聯絡,一談就十幾分鐘,已經很難得了。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頭部外傷腦震盪症狀多 高齡族群宜提高警覺

廖家麟醫師表示,老年人跌倒常見滑倒或絆倒,若是後腦勺著地,最擔心的是腦出血的情況。腦震盪的症狀包括頭暈、噁心、嘔吐、短暫失憶或意識喪失等,雖然大多透過藥物治療與維持正常作息即可改善,但仍建議至醫院進行電腦斷層檢查,以評估是否有腦出血的情形。若出血量大且有明顯神經功能缺損,如昏迷或肢體無力,才需考慮開刀治療。

廖家麟醫師提醒,腦震盪的高危險期雖在受傷後24小時內,但仍有一成左右的年長患者會出現慢性症狀,如頭暈、頭痛等,嚴重時甚至出現創傷症候群或社交恐懼。若發現症狀日益加劇,切勿輕忽,應回診尋求醫療協助,透過藥物治療緩解不適,協助長者儘快恢復日常生活品質。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預防跌倒 改善居家環境、加強運動

為降低跌倒風險,廖醫師建議平日可從改善居家環境與加強運動著手。在家中應減少雜物堆積、保持地板乾燥、增加照明、安裝扶手等,必要時可請人協助照顧。

此外,平衡感差、服用安眠藥等藥物也是跌倒的高危險因子,宜與醫師討論用藥的必要性。長者更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如肌力訓練、柔軟度練習等,以強化身體機能。

跌倒別輕忽腦出血風險 高危險群要快就醫

廖家麟提醒,老年人跌倒若有頭暈、嘔吐、意識不清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切莫輕忽腦震盪的可能性。尤其高齡族群或從高處摔落者,更應提高警覺。醫師會評估24小時內腦出血的風險,並視情況使用止血針、控制血壓等治療方式。若病人出現持續性劇烈頭痛、肢體無力、癲癇發作等症狀,更需緊急送醫治療。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常見跌倒事件,但是有些跌倒後的輕微頭部外傷,在某些高危險族群來說,恐怕危險性大增。廖家麟表示,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在多年前就有訂定「輕度頭部外傷治療準則」,指出以下高危險群的頭部外傷,應該進行電腦斷層進一步確認:

1.嘔吐2次或以上。
2.年齡大於65歲或小於2歲。
3.藥物或酒精過量。
4.持續嚴重瀰漫性頭痛。
5.傷後失憶30分鐘以上。
6.危險的受傷機轉;例如行人被機動車撞擊、乘客被拋出車外、從高於1公尺或5個階梯以上高度跌落。
7.凝血異常。
8.多重創傷。
9.開顱病史。

子女住外地 善用科技關懷長者健康

廖家麟說,因為經濟因素,在許多地方都面臨子女必須在外地工作,老人又因住慣南部而獨居的情形。他建議,現今智慧型手機普及,子女可善加利用視訊或監控等科技,隨時關注長者的狀況。也能透過科技輔具的運用,如Apple Watch偵測生命徵象、居家監視器等,提升獨居老人的安全性。

此外,建立社區互助網絡,地方衛生單位或里長也可定期關懷、訪視獨居長者,透過社會關懷網絡,讓獨居長者獲得妥善照顧,子女在外也能更放心,也是防範意外發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跌倒預防有撇步 衛福部手冊報你知

廖醫師最後也向民眾推薦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出版的「銀髮族防跌妙招」手冊,上面有許多簡單易懂的圖文說明與標語,提供長者預防跌倒的完整資訊,民眾不妨上網搜尋參考,讓長者的居家生活更加安全無虞。

◎ 圖片來源/翻攝自節目《新聞哇哇哇》
◎ 諮詢專家/廖家麟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延伸閱讀:

分泌物是什麼顏色?白帶變多正常嗎?1狀況小心是癌

老年人血壓可以高一點?60歲到80歲血壓標準是多少?心臟權威解答了!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