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是人類生存數萬年來的原始本能,但你知道嗎? 現代跑鞋的發展,只不到200年,然而因為運動科技的蓬勃發展,至今可供選擇的鞋款及使用情境,可說是琳瑯滿目,不過也令許多初入門的跑者目不暇給。
疫情逐漸趨緩,想從選鞋開始重啟運動能量卻摸不著頭緒? 沒問題! 我們設計了不同主題與你逗陣長知識,並為大家請來YYsports跑團總教練Jason、竹科概念店店員也是竹科跑團團長的怡如,各自以訓練及挑鞋的角度來講看麥!
訓練鞋、跑步鞋怎麼來的?
有一說指出,在1832年一名愛爾蘭籍的美國印刷廠工人,為了讓久站時腳能夠舒服些,於是將柔軟的橡膠放置在皮鞋鞋底,結果之後被廣為流傳並陸續改進,這種構造也因為與輪船的Plimsolls line(吃水線)相似,所以被取了個綽號叫「Plimsolls」,算是現代跑鞋的雛形。
隨著各種運動比賽的興起、競技水準日新月異,依照使用場景的不同,以及功能性的不同,跑鞋品類被分得越來越細,就有了訓練鞋和比賽鞋的區別。
鞋楦畫線辨別 日本挑鞋達人的小秘訣
日本挑鞋達人野村憲男出版專書《拼命跑,不如挑對鞋》指出,想區分訓練用鞋及比賽用鞋,一個方法就是看鞋楦形狀,就是從鞋底的腳跟中心到腳尖頂端,兩點間劃一條線。
直線在正中央屬於直線型鞋楦,也就是適合訓練用的鞋款;反之,如果連線偏向內側的是弧線型鞋楦,通常在高速競技使用,如平均一公里跑3分鐘的跑者就該選這種鞋。當中還有一種半弧形鞋楦,則屬於折衷型跑鞋。
Q:你怎麼快速判斷訓練鞋、比賽鞋?
怡如: 最簡單的方法,可以先以重量來劃分比賽鞋跟訓練鞋,一雙鞋如果在250公克內,就偏向是比賽鞋的範疇,因為對跑者在比賽時來說,鞋子越輕越好,才能降低能量消耗。
像Next%就是專為馬拉松選手設計,它的每一處都盡可能地為鞋子減重,除了鞋底多以只留線條的挖洞方式處理,甚至前腳掌還可看見部分碳纖維版,鞋面更可說是薄如蟬翼,放在燈光下,透光度相當明顯。
Jason:比賽鞋我通常會先從底部判斷,因為抓地力決定你的速度,像是MIZUNO WAVE EMPEROR就是有類似釘子的抓地設計鞋款,加上比賽鞋的泡棉一般會較薄,因為要讓你快速出發,希望能接近赤足的腳感;至於訓練鞋通常有保護性質,所以中底的泡棉會較厚。
Q:訓練用鞋的優點或長處是什麼?
Jason:訓練鞋主要就是保護作用,就像是人體在跳躍過程中,必須用肌肉緩衝,但有時候肌力不夠,就必須用鞋底的反饋來輔助;此外因為訓練鞋中底通常較厚實,所以也不會讓你有過多的角度變化,藉由這樣的限制避免受傷。
Q:比賽鞋除了比較貴,拿來訓練適合嗎?
Jason:其實得根據訓練週期不同來調整,今天如果我處於體能期或基礎期,我會使用偏訓練鞋的類型,因為主要做的是肌力訓練跟體能、心肺鍛鍊,就需要這種鞋子來保護自己的腳。
但如果我是在比賽前一個月,我就必須用比賽鞋來訓練,第一是適應鞋子,第二是這個時候我需要模擬比賽的情形,要拉速度而不是做保護,所以不同訓練週期,有不同該使用的鞋子類型。
Q:近期有什麼推薦的訓練鞋及比賽鞋嗎?
怡如:訓練鞋我會推薦Nike的Pegasus 37,因為初、中、高階的跑者都適合穿這雙鞋,37指的是它已經出到37代,相當經典,同時比上一代更進化,相較36代是全腳掌氣墊,這一代改良成前掌氣墊且厚度增加為兩層,這樣高階跑者也能適用,因為他們跑步時多以腳尖著地。
對於初、中階跑者來說,因為偶爾會吃到腳跟的力量,Pegasus 37後掌部分保留泡棉厚度並且加強,能有吸震作用,所以這雙鞋CP值算是很高,買一雙抵三雙的概念。
至於比賽鞋,當然是推薦NEXT%,因為他就是給馬拉松選手競技使用,有Kipchoge代言,有名的程度應該不用特別解釋了。
看完怡如與Jason的討論,是不是對於兩種鞋類有多些概念了!
幫大家總結一下,日常訓練鞋的緩震效果及柔軟度較佳,在每日長跑時能讓腿部輕鬆舒適。比賽鞋款則較為輕盈、靈敏,讓每一步都能感受到豐沛的能量回傳,但記得要讓比賽鞋合腳,穿上它訓練幾次,確保貼合度與著感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