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萬華阿公才沒玩很大!年近60茶室老闆娘揭不為人知「孤獨老人」哀歌:只是想找人講講話…

風傳媒
更新於 2021年06月17日02:01 • 發布於 2021年06月17日01:30 • 謝孟穎
「我們萬華的『長輩客』很多是孤苦的,他們不見得沒有兒女,但很常自己一個人在家、會孤單…」當萬華茶室遭指第一「防疫破口」、媒體狂獵「萬華阿公玩很大」的同時,年近60的茶室老闆娘,道出不為人知「人與人的連結」背後的孤獨老人哀歌…(資料照,非文中茶室/顏麟宇攝)

「我們萬華的『長輩客』很多是孤苦的,他們不見得沒有兒女,但很常自己一個人在家、會孤單……萬華就是讓社會各個角落的人能有喘息的位子,這種包容可能讓外界感覺更灰暗、好像髒髒老老舊舊都在這,但這裡,其實是個很溫柔的地方……」

2021年5月份台灣面臨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全面擴散、萬華茶室更遭指第一「防疫破口」,5月13日衛福部長陳時中驚天一語「人與人的連結」成熱門話題,媒體狂獵「萬華阿公玩很大」、連續26天從基隆搭火車到萬華茶室的68歲獨居長輩確診者遭封「茶裏王」、鄉民狂虧「茶室阿姨到底有多漂亮可以連去26天」──而在外界各種情色窺探的喧囂背後,是不被理解的茶室小姐獨自感傷,年近60的茶室老闆娘阿水(化名)與諸位萬華居民,便道出不為人知的「老人茶」故事。

「他只是想找人講講話,如果沒有這種地方,一些老人家也不知道去哪……」阿水這樣看那個被諷「茶裏王」的基隆獨居長輩。造訪茶室的老人未必都是弱勢,共通的卻是孤單,裝潢高檔咖啡廳總讓老人格格不入,萬華茶室卻能提供一泡茶200一首歌10元的親民消費、老人交朋友的空間,甚至能有一起吃頓飯、有人關心身體健康那種「家」的感覺──這裡沒有脫衣沒有划酒拳,那些孤獨生命想要的,也只是在被遺落的晚年重新找回真正「人與人的連結」。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現在很多人老了,都很孤單…」年近60茶室老闆娘看「茶裏王」背後孤獨:很多是兒子白天要上班、老婆死了、沒人關心他…

談起萬華被視為「防疫破口」的輿論,茶室老闆娘阿水聽了就無奈:「這種病也不是我們這裡的人傳出來的,但現在大家都說萬華人怎樣……」年近60的阿水在萬華經營茶室超過10年、客人都是鄰居或是從前住萬華的老人家,2021年5月以前,她也沒想過茶室會一夕淪為人人喊打的「防疫破口」。採訪這天早上阿水依然自主停業中,電話一端那句「盡量問啊反正我現在都沒事做」,聽起來很是哀愁。

外界總以為茶室玩多大賺多大,阿水的店開了10多年卻以鄰居、老人家喝茶聊天為主,一泡茶200元可回沖、自己帶茶葉來50元就可以坐,若要唱歌一首10元、小費隨意,營業時間就是白天開店傍晚下課,所謂「小姐」也都是老人家:「我們沒『幼齒』的,其他有越南的大陸的很年輕,我們就一些歐巴桑……」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一泡茶200就可以坐一整天、就像無限時咖啡廳點杯飲料坐整天,像阿水這樣的店家當然不好賺錢,有時一天4桌收入才500多,有時候一整天都沒收入、阿水時常跟姐妹們坐在店裡看電視──儘管如此,在2021年5月份疫情全面爆發前阿水也已做了10多年,她深知這裡對老人家來說是多麼不可或缺。

阿水10多年前本來也不是做茶室,她因為嚴重職業傷害成為被拋棄的勞工、無法再做體力活,無處可走時湊巧成為老闆娘。儘管如今生意慘淡還要付水電房租、卡啦OK機台正版授權月租金,這裡確實接下好幾個像阿水一樣的「歐巴桑」──大姐們年紀大了很難找工作、靠孩子養還要看孩子臉色,茶室不只讓她們得以賺取一天數百的、真正屬於自己的零用錢,還讓年邁的她們再次交到知心好友,姐妹們也偶爾相揪去進香去玩,老小姐一樣可以活得青春。

受到茶室庇蔭的不只小姐還有客人,阿水也是老人家,她很明白茶室給老客人的自在感:「人老了,你要他去咖啡廳他也不要啊!現在要我去咖啡廳坐我也會覺得不好意思啦,一個老人家在那邊跟人家坐,那邊都一群年輕人,我要喝咖啡也是買外帶……」

明亮高檔的咖啡廳總給老人距離感,一群老人泡茶的地方卻是親切感。阿水說從前的艋舺公園是有銅板價投幣卡啦OK唱的,但這空間也隨著時代變遷被禁絕、連在家唱都可能被報警嫌吵,茶室就變成老人僅存的唱歌去處,很常一群老朋友相揪來、男女都有;有些出身萬華的年輕人不願再住萬華、帶著長輩一起搬走,這些長輩也會跑回萬華找阿水問以前鄰居住哪、留下聯絡電話,有時失聯的關係就這樣重新聯繫上了。

最最重要的,是互相陪伴的感覺。2021年5月份爆出的確診案例、連續26天從基隆搭火車到萬華茶室的基隆獨居長輩讓外界驚奇不已「茶室阿姨是有多漂亮」,但阿水深知原因根本不在小姐顏值,人總需要陪伴,這不是個案──

很多客人來萬華,小姐都會問你吃飯沒、高血壓藥有沒有吃,很多是兒子白天要上班、老婆死了、沒人關心他,他就每天來這啊!我有好幾個小孩,也只有最小的會問我『媽媽妳有沒有吃飯啊』,我們很容易變『老孤單』,如果每天關家裡沒出去、沒跟人講話,人會老更快……

老人家不只在茶室找到陪伴與友情、有時一群熟客會揪揪去釣魚,甚至也可能找到大眾以為老年人不能有的愛情。阿水說她不會去管小姐與客人私下往來,有時小姐跟客人聊聊就在一起了、交男女朋友,小姐大多沒丈夫、客人也可能早已失去太太,儘管這樣的關係礙於社會眼光很難帶另一半回家,至少還能在店裡相聚,「這是人之常情,現在很多人老了,都很孤單……」

「我們開這種店,有時對一些老人家有好處的。」雖然如今傳統茶室因外籍年輕小姐比較「敢玩」而式微、經營困難許久、阿水也在疫情打擊下思考是否就此收店不做,她也是這樣撐著撐著做10多年了:「小姐隨便賺幾百也不要緊,有伴嘛,我們這邊互相都有伴。」

大眾誤解萬華「很髒很恐怖都老人」 在地居民道真實人情味:讓社會各個角落的人能有喘息的位子

當今社會的老人家有多孤單,在萬華一做近10年、客群以阿伯為主的餐飲業老闆娘阿月(化名)也很明白。阿月本來不是萬華人、婚後才搬到萬華,過去阿月對萬華的印象就如外地人想像「很髒很恐怖都老人」,她也永遠記得當年公婆怯怯問她「會不會不敢來萬華工作」,但真正生活在萬華,她才明白這是何等溫柔的地方。

2021年5月份台灣疫情爆發、凡是確診阿伯行經萬華就會被遐想「去摸摸茶」,但阿月知道阿伯們會喜歡來萬華是有原因的、會去的地方也不只茶室──所謂「萬華阿伯」不只是萬華人,有許多從外地來的、淡水的桃園的都有,這些老人家特地搭捷運搭火車來萬華不外乎是想找地方坐、想交朋友,一群群阿伯聚落就成了萬華特有風景。

有些阿伯選擇捷運龍山寺站地下街、一杯飲料20元就可以坐下來吹冷氣、經濟能力好一點的可能選咖啡店,有些選擇艋舺公園分成泡茶組、算牌組、下棋組,雖然這些公園裡的外地阿伯常被誤認為街友,阿月說其實在地人都分得清楚:「那氛圍看得出來,滿明顯的。」更進階一點的娛樂是跑去夜市打俄羅斯方塊遊戲機台,阿月笑:「俄羅斯方塊連我看到都很震驚,阿伯超猛的!」

阿月的店正是阿伯雲集處之一、在因疫情自主停業前總是滿滿阿伯,有些阿伯對到眼就圍一圈聊起來、聊了變朋友、變朋友可能去喝咖啡去找其他地方聚聚、可能就去了清茶館,阿月說:「大家可能以為是做情色的,但這邊真的很多清茶館就是單純泡茶唱歌。」

這些阿伯不見得是經濟弱勢、共通之處卻是孤單,很多阿伯有孩子卻總是一個人在家,這時茶室小姐也容易成為陪伴阿伯的人。阿月曾聽聞有些茶室小姐很像做「長照」,有些客人一周給小姐2000元上下,小姐就帶便當給家裡沒煮飯的客人吃、陪看醫生、客人無聊時陪聊電話──外界常會以為茶室等於情色產業,阿月說,阿伯們通常很難有「那種能力」了,他們真正要的是陪伴。

孤苦的老人在萬華找到生活重心,要離去也不容易。例如2021年5月份廣州街夜市店家因疫情多數停業,阿月聽說有店家老闆放不下心、去夜市巡一圈,那老闆也發現有個中風阿伯熟面孔守在熟悉的店門口、勸了一陣才讓他走──儘管大家都知道這些阿伯心裡孤單,這時也只能請他們待在家較安全。

無論去公園、去茶室、去地下街、去咖啡店熱炒店,老人家要的也就是個陪伴,萬華更是他們難以割捨的習慣──雖然「去過萬華」一語在疫情間被渲染得聳動、好像行經萬華就全身有病毒,身為萬華人的阿月深知「去過萬華」不代表在萬華被傳染,真實「去過萬華」的意義,是阿月近10年看見的:「萬華就是讓社會各個角落的人能有喘息的位子,這種包容可能讓外界感覺更灰暗、好像髒髒老老舊舊都在這,但這裡,其實是個很溫柔的地方……」

著有《做工的人》一書、曾為監工的作家林立青也結識不少會去茶室的工人。在林立青看來,茶室的功能絕不是「性」,而是一個能傾聽人說話的地方──年輕人的休閒可能去酒吧夜店電影院、文青去咖啡廳,藍領工人與老人家的選擇則往往是茶室、百年前碼頭文化的延續,若不是有「小包廂」的特種行業類型,3–500元就可以坐一個下午有人陪聊天。

「大部份男人很無聊、你不會想跟他講超過20分鐘的話,但茶室小姐會願意聽你講你以為的人生道理、聽你聊當兵──她們的專業就是聽你講話,一邊聽還會一邊在旁邊『喔喔你待過陸一特(中華民國陸軍第一特種兵)好厲害喔』、『再講一次釀虎頭蜂酒的故事』!」林立青說。不擅聊天的男人平常講這些才沒人要聽,但在茶室,他們可以找到一片被傾聽的溫柔鄉。

茶室不只接住苦悶的男人、也接住難以在其他行業生存的女性,最常見的可能就是中年失婚或失業的女性。林立青見過的茶室小姐們有些原先是性工作者、也可能原先是基層勞工或家庭主婦,很多只有高中高職學歷、年過40要找工作就選擇極少,去茶室聊天、談話、陪伴便成為可能的工作機會。

如果沒有茶室會變怎樣?林立青很肯定:「這些女性會變得更弱勢,他們在茶室工作至少還可以靠自己人際資本、手機通訊錄叫客人來,但現在完全停掉了,而當他們不被主流社會承認、被封禁,就會墜落下去。」

「現在社會人跟人之間要有這樣的信任是很難的,但我們萬華不知道為什麼可以保有這一塊…」

如今主流媒體狂報萬華茶室多情色,於萬華進行社造的60年老店「涼粉伯」接班人辜凱鈴說,傳統純泡茶唱歌的茶室並不是這樣,特種行業是有小包廂、以較年輕外籍女子為主的「阿公店」為主;由於著名的「萬華茶室文化老街」是各種不同型態店家共存,也導致有不少人會將茶室與「阿公店」混淆,在地居民對茶室的反感可能也大多來自「阿公店」。

從小在廣州街夜市長大的居民阿柳(化名)便是深受特種行業困擾的住戶之一,阿柳說自己從小的家就離茶室、特種行業、賭場就很近,他覺得傳統茶室沒什麼特別的問題,就像年輕人會去Bar喝酒去東區夜店、老人家就去茶室泡茶聊天──但隨著時代變遷、原先在夜市打拚的公寓住戶經濟能力更好選擇搬走、住戶漸漸轉為不同類型的陪侍與特種行業外籍女子,各種困擾就來了。

一開始出現的新鄰居是做特種行業的中國籍女子,阿柳所住公寓的樓梯間開始變調,困擾包括垃圾變多、樓梯間滿是煙蒂、馬桶堵塞請師傅來看發現卡了滿滿樓上沖下來的保險套、小姐帶客人回房間半夜吵架打架、醉客來找小姐就隨地小便,甚至有小姐的情人因為吸毒死在樓梯間──有住戶試著勸導小姐卻變成一次次爭執、一個小姐搬走以後又來一個新的,問題總是平息一陣又再發生、一再循環上演。

隨著更多新移民女性投入特種行業,阿柳住的公寓就更失序、出現「應召站」,煙蒂全面佔領樓梯間,「那些尋芳客還會露出令人作嘔的眼神打量我妹,我很心痛、我家人也很心痛,這裡是我爸媽白手起家的家、這裡曾經住著一群在夜市奮鬥求生存的人們……」儘管阿柳深知這些行為不能跟傳統茶室劃上等號,在合法與非法界線不清的情況下,在地居民、新搬入的居民都深受困擾。

阿柳不否認傳統茶室是萬華文化之一,但他強調:「在地文化的宣揚,需要對在地文化受眾的友善。」如今萬華遭染色,阿柳希望至少對茶室要有規範、能思考與在地居民共存的方式,「產業本身有規範就會有門檻,有門檻就可以汰除掉一些無法支撐門檻的業者,也是產業進步的根本。」

而在萬華60年老店「涼粉伯」接班人辜凱鈴看來,傳統茶室確實已式微好幾年,當年的姐姐已經變阿姨、來消費的客人也都是長輩,去茶室頂多只能摸摸小手、吃瓜子泡茶、唱卡啦OK,客群有限,更廣大的年輕客人是喜歡「幼齒」「敢玩」的──辜凱鈴回到萬華接班那時茶室已經開始沒落了,更多是中國籍、東南亞籍新住民的「阿公店」,很多會做阿公店的外籍女子大部份收入不高還要養小孩、甚至可能是單親,大多只能豁出去「敢玩」賺取更多小費維生,相較之下沒什麼花樣的傳統茶室自然吸引力漸弱、市場被吞掉。

辜凱鈴坦言很多萬華人對茶室觀感不好,當傳統與失序的混在一起,被看到的那一面往往是喝酒醉的、為感情吃醋鬧事的、甚至是喝醉就在店外隨地便溺打架的──雖然大多是客人惹出來的事端,有些人也會想:沒有茶室,就不會有這些人出現了。

雖然如此,辜凱鈴還是看見傳統茶室溫暖的一面,客人會來是因為跟老闆或小姐是好朋友、老闆跟小姐之間的關係也像好姐妹,「他們不只是員工跟老闆的關係,相處像家人、關係很緊密、比較老派──你看現在社會文化,人跟人之間要有這樣的信任是很難的,但我們萬華不知道為什麼可以保有這一塊,這些信任跟互助關係,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比其他地方還深……」

那該怎麼做,才能讓茶室文化與在地共存呢?辜凱鈴說有些在地年輕人想到的是「轉型」,或許可以轉成復古咖啡廳、復古酒吧,一樣有阿姨陪聊天、阿姨一樣有工作,只待有志之士來實行:「茶室已經是萬華某個文化特色,他有正面部份與負面部份,如果可以截取精華、成為一個外地遊客認識萬華入門方式,就像香港有蘭桂坊,艋舺也會有屬於艋舺特色的酒店文化……文化有他軌跡、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不管怎麼想抹去、不管時間過多久,大家還是會知道萬華存在這些文化,你怎麼把文化拿掉呢?」

再回頭問問年近60的茶室老闆娘阿水,怎麼看茶室轉型呢?阿水一秒想:「復古咖啡廳?我覺得消費會變比較貴吧?老人家捨不得花,他們可能情願去龍山寺對面坐……」雖然這麼說,阿水也記得過去萬華茶室也走過奢華路線,進去有包廂大桌子、小姐穿旗袍、客人叫火鍋喝酒像酒家一樣,那也是萬華曾經的歷史,也是有奢華與精緻。(推薦閱讀:防疫模範!見街友「挖垃圾桶也沒東西吃」悲歌 萬華60年小店撐出最強口罩物資隊

回歸茶室的初始意義,正如辜凱鈴所言:「無論你是怎麼樣的人,你心裡都會希望有個被溫柔對待的管道。」當社會難以承接孤獨的老人與中年失業的女性,萬華茶室就如避風港一般護著這些被遺落的生命,這裡不是為了滿足大眾性幻想的存在,而是撐起孤獨之人的空間。

《 ☞ 加入風傳媒line好友,每日提供給您最重要新聞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7
  • 萬華加油!萬華加油!
    2021年06月17日11:10
  • Clark
    以下是來自一位資深媒體人對於台灣目前新聞現況的觀察與沉痛呼籲 不禁感嘆 社會淪落至此也不感意外了 現在新聞的墮落程度可見一斑,成天使用聳動標題但內文貧乏言之無物: 恐、慟、驚、疑、竟、傳、擬、傻眼、直搖頭、第一槍、坦言、直呼、始料未及、後果不堪設想、險象環生、網笑稱、網直呼、網稱、網譏、網酸、網怒嗆、網飆罵、網反酸、這個人、這句話、這樣、出爐、曝光、說話了、回應了。 到底夠了沒有? 知恥嗎? 這就是所謂的新聞專業及第四權的水準嗎? 每天結果出爐曝光,某某回應了 誰誰又說話了 試問當事者原本是啞巴 不能說話嗎? 此外 首當其衝 颱風一來的萬年名詞 全因這件事 所以到底是哪件事 網瘋傳 到底是哪個網站?哪個網友在傳?誰啊?自己腦補的? 恐違法 恐恐恐 我看比較像是恐龍新聞吧..? 擬開罰 擬擬擬 用擬就是不會的意思 最重罰 哪次罰最重了? 朋友們加油好嗎? 要知道長進 素質要提升 新聞不該是剪剪貼貼 沒深度探討及後續追蹤 淪為速食新聞 好可惜... 新聞及傳播系的學生看到如此之墮落 情何以堪 可悲新聞已淪為沒營養卻霸佔網路資源的象徵 未來的他們也將進入此糟糕惡劣的環境 沉痛筆
    2021年06月17日05:26
  • Clark
    以下是來自一位資深媒體人對於台灣目前新聞現況的觀察與沉痛呼籲 不禁感嘆 社會淪落至此也不感意外了 現在新聞的墮落程度可見一斑,成天使用聳動標題但內文貧乏言之無物: 恐、慟、驚、疑、竟、傳、擬、傻眼、直搖頭、第一槍、坦言、直呼、始料未及、後果不堪設想、險象環生、網笑稱、網直呼、網稱、網譏、網酸、網怒嗆、網飆罵、網反酸、這個人、這句話、這樣、出爐、曝光、說話了、回應了。 到底夠了沒有? 知恥嗎? 這就是所謂的新聞專業及第四權的水準嗎? 每天結果出爐曝光,某某回應了 誰誰又說話了 試問當事者原本是啞巴 不能說話嗎? 此外 首當其衝 颱風一來的萬年名詞 全因這件事 所以到底是哪件事 網瘋傳 到底是哪個網站?哪個網友在傳?誰啊?自己腦補的? 恐違法 恐恐恐 我看比較像是恐龍新聞吧..? 擬開罰 擬擬擬 用擬就是不會的意思 最重罰 哪次罰最重了? 朋友們加油好嗎? 要知道長進 素質要提升 新聞不該是剪剪貼貼 沒深度探討及後續追蹤 淪為速食新聞 好可惜... 新聞及傳播系的學生看到如此之墮落 情何以堪 可悲新聞已淪為沒營養卻霸佔網路資源的象徵 未來的他們也將進入此糟糕惡劣的環境 沉痛筆
    2021年06月17日05:01
  • Clark
    以下是來自一位資深媒體人對於台灣目前新聞現況的觀察與沉痛呼籲 不禁感嘆 社會淪落至此也不感意外了 現在新聞的墮落程度可見一斑,成天使用聳動標題但內文貧乏言之無物: 恐、慟、驚、疑、竟、傳、擬、傻眼、直搖頭、第一槍、坦言、直呼、始料未及、後果不堪設想、險象環生、網笑稱、網直呼、網稱、網譏、網酸、網怒嗆、網飆罵、網反酸、這個人、這句話、這樣、出爐、曝光、說話了、回應了。 到底夠了沒有? 知恥嗎? 這就是所謂的新聞專業及第四權的水準嗎? 每天結果出爐曝光,某某回應了 誰誰又說話了 試問當事者原本是啞巴 不能說話嗎? 此外 首當其衝 颱風一來的萬年名詞 全因這件事 所以到底是哪件事 網瘋傳 到底是哪個網站?哪個網友在傳?誰啊?自己腦補的? 恐違法 恐恐恐 我看比較像是恐龍新聞吧..? 擬開罰 擬擬擬 用擬就是不會的意思 最重罰 哪次罰最重了? 朋友們加油好嗎? 要知道長進 素質要提升 新聞不該是剪剪貼貼 沒深度探討及後續追蹤 淪為速食新聞 好可惜... 新聞及傳播系的學生看到如此之墮落 情何以堪 可悲新聞已淪為沒營養卻霸佔網路資源的象徵 未來的他們也將進入此糟糕惡劣的環境 沉痛筆
    2021年06月17日04:35
  • Clark
    以下是來自一位資深媒體人對於台灣目前新聞現況的觀察與沉痛呼籲 不禁感嘆 社會淪落至此也不感意外了 現在新聞的墮落程度可見一斑,成天使用聳動標題但內文貧乏言之無物: 恐、慟、驚、疑、竟、傳、擬、傻眼、直搖頭、第一槍、坦言、直呼、始料未及、後果不堪設想、險象環生、網笑稱、網直呼、網稱、網譏、網酸、網怒嗆、網飆罵、網反酸、這個人、這句話、這樣、出爐、曝光、說話了、回應了。 到底夠了沒有? 知恥嗎? 這就是所謂的新聞專業及第四權的水準嗎? 每天結果出爐曝光,某某回應了 誰誰又說話了 試問當事者原本是啞巴 不能說話嗎? 此外 首當其衝 颱風一來的萬年名詞 全因這件事 所以到底是哪件事 網瘋傳 到底是哪個網站?哪個網友在傳?誰啊?自己腦補的? 恐違法 恐恐恐 我看比較像是恐龍新聞吧..? 擬開罰 擬擬擬 用擬就是不會的意思 最重罰 哪次罰最重了? 朋友們加油好嗎? 要知道長進 素質要提升 新聞不該是剪剪貼貼 沒深度探討及後續追蹤 淪為速食新聞 好可惜... 新聞及傳播系的學生看到如此之墮落 情何以堪 可悲新聞已淪為沒營養卻霸佔網路資源的象徵 未來的他們也將進入此糟糕惡劣的環境 沉痛筆
    2021年06月17日04:1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