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VIS國際實驗高中師生前往斯洛伐克首都Bratislava 與夥伴學校Cambridge International School交流。
(記者李怡婷/台北報導)台灣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願景,是厚植國人的英語力,並提升人才的國際移動力及產業競爭力。語言只是工具,而非目的。VIS師生上個月造訪斯洛伐克首都Bratislava夥伴學校CIS劍橋國際學校,藉由學生們實地的參訪,以語言為基礎,在該國的城市和社會氛圍下進行生活化的互動,充分落實了以全球視野來建構在地經驗的學習,讓學子們完成一次又真又活的跨文化體驗。
本次參與的10年級學生Haley林侑恆 表示,和不同國籍或不同文化的人互動,可以更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這是書本上學不到的,能累積這樣的經驗很寶貴。未來從VIS畢業後,我們將因為這樣的經驗,得以建構一個貼近真實的全球關係網路,提高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圖說:VIS國際實驗高中師生前往維也納奧地利經濟大學參訪交流。
VIS國際實驗高中校長黃禮騏表示,觀念、視野、語言和體驗,是全球化教育的重要元素。校園互動、教室課程、甚至影片分享,都不足以培養出真實的全球化人才。不同文化卻要有同理心,必須借重跨文化的體驗和學習;不論是雙語甚至三語能力,只有在真實的對話中,才能達成溝通目的。
黃禮騏補充說:「無論是哪個領域的學習,最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動機,並營造友善的學習環境。」VIS的10年級學生 Olivia王禹心透露,在VIS,學校會安排北美、歐洲等區域城市的夥伴學校進行參訪及在地生活體驗學習。讓我們嚐試用外國人的觀點,來思考與解決問題。也就有機會能夠設身處地,從不同的面向去思考,敞開心胸包容異質文化和思維。」
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指出,致力將國際教育向下扎根,目的即是及早培育具備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和全球責任感的地球村公民。參與規劃的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教育參事邱玉蟾表示,「當時定位的國際教育,希望從小培養21世紀具有國際能力的人才。」
科技革命加速了全球化的腳步,大幅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未來人才流動只會愈來愈頻繁,不同國籍的人一起工作與生活將成為常態。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處共事,包容多元、相互理解,將成「必要能力」。美國白宮資深科技創新顧問Alec Ross指出,「隨著經濟逐漸全球化,精通多元文化變得日益重要,孩子必須了解不同文化,用理解與包容來看待異國文化,未來才能成為真正的國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