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植物診療師時代來臨,替農作物看診、跨足樹木醫學,結合AI科研,擴充雲端資料庫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10月28日20:00 • 發布於 10月28日09:31 • 上下游News&Market

台灣倡議植物醫師立法近 20 年,終在今(2024)年三讀通過《植物診療師法》,未來只要通過考試,就可成為具證照的「植物診療師」(以下簡稱「植療師」)。目前植醫專家已草擬子法法規,力求明年中前完成法規,以順利運行植療師制度。(閱讀新聞背景

法規趨近完備,然而植療師具體有哪些發揮空間?中華植物保護學會邀集各界植醫專家舉辦研討會,專家認為,植療師除診斷病蟲害開立處方箋,亦可跨界結合 AI、科技研發,發展十分多元。植醫教育體系要把教學內容扣合證照考試,擴增校外實務經驗,成為植療師後就可發揮即戰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各界植醫專家齊聚一堂,討論未來如何完備植療師教學體制、增加發展空間。(攝影/孫維揚)

台灣植醫為世界領頭羊,應持續宣揚其價值

中華植物保護學會理事長楊恩誠說明,世界植物保護學會呼籲各國應有植醫教學體系。而台灣不僅在台灣大學、中興大學等建置相關科系、培育人才,還通過《植物診療師法》,在植醫界是「領頭羊」,受到國際植物保護界矚目。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台灣大學植物醫學碩士學位學程主任蕭旭峰直言,《植物診療師法》通過後,國人都在問:「植療師能改變什麼?」這也是植醫界要與各方溝通的大哉問。他比擬,植療師類似家醫科醫師,幫助農民判斷作物生病的原因,並找適當專家或解方,診斷跟開立簽證是其專業所在,必須讓外界認同。

蕭旭峰分析,為了扎穩植療師專業能力,植醫專家們仍持續努力,包含教學課程依照考證需求修正與精進,與農藥業者、其他農業技師溝通如何協作,透過如產銷履歷等認證強調植療師價值等。他亦認為,台灣有正式植療師後,要盡快成立公會,才能在與各方磋商時更有話語權。

蕭旭峰強調,植療師替農民診斷作物病徵、給予防治建議,必須讓外界認同。(攝影/孫維揚)

學者:根據考試調整課程,並擴大學生實務經驗

屏東科技大學植物醫學系系主任林宜賢表示,屏科大近期將依照考證制度調整課程,也將透過合聘教師、跟農業場試單位與儲備植物醫師(以下簡稱「儲備植醫」)合作等,完善教學內容、設計地方觀摩、實習,讓學生探索植療師不同發展,接觸美濃水蓮、杉林小番茄等案例,未來成為植療師後就有即戰力。

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特聘教授郭章信說明,嘉義大學協助合作農會設置植物診所、輔導儲備植醫診問診,研究作物、監控當地病蟲害、分析過往案例成為問診經驗。他也找植醫專家成為技術輔導團,協助儲備植醫工作,滾動檢討防治意見,學習跟農民溝通等,這些輔導方式可讓植療師服務農會時就有強大後盾。

郭章信並指出,現在植療師考試資格,包含主修植物專長之園藝、農藝系等學生,不過植醫需有紮實病蟲害學識,有植醫科系的學校可考慮設立植醫學程,輔導非本科系的學生申請,才有利於他們具備植療師應考能力。獲得證照後,問診時也才有穩固診斷邏輯與知識。

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林裕彬表示,植醫對穩定農業體系運行與國人食安都很重要。他認同大專院校可透過積極推動、擴充植醫界師資與資源,也願意配合植療師未來發展所需,在台灣大學教學體制中實踐,「一定會支持」。

郭章信認為,設計植醫學程讓非本科系農業生考取植療師前,扎穩植物病蟲害學理。(攝影/孫維揚)

研究作物廣泛,可鑽研樹木病蟲害

植醫也涵蓋很多不同作物,值得植療師鑽研。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教授鍾嘉綾分析,台灣大學植物教學醫院北部總院裡,樹木病蟲害案件比例高,尤其樹木褐根病最多,不僅要研究病因、判斷建議防治與清消方式、還要建立事後查驗方法,確認土壤裡的病原菌沒有繼續滋生。

鍾嘉綾提及,景觀樹木多是松樹、櫻花樹等高經濟樹種,但相應病蟲害研究與健康管理不一定充足,她認為,認為樹木醫學是未來植療師發展方向,相關研究應受重視。

農改場:植療師可深入鑽研各地獨特問題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花改場」)場長楊大吉說明,花改場協助訓練宜蘭、花蓮地區儲備植醫,因管轄範圍幅員廣大、族群多元,各鄉鎮重點服務作物不同,如在花蓮吉安需關注龍鬚菜、水芋等;花蓮瑞穗則是文旦。這仰賴儲備植醫瞭解服務地區農業實況,並密切與農民、專家學習。

楊大吉提及,花改場定期與儲備植醫群組開會、邀請專家線上教學、要求輪流簡報問診心得、共享資訊;儲備植醫也要撰寫年度計畫,設定工作目標,督促自己主動找農民解決田間問題。花改場也協助他們發表研究成果,讓他們從中獲得成就感,願意在植醫界奮鬥。

南改場協助儲備植醫與不同專家在田間輔導農民,培養實作經驗。(圖片截自南改場簡報)

發展越多,越需資源協助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南改場」)副場長陳昱初表示,南改場與雲林至台南儲備植醫密切合作,由他們深入各地鄉鎮,落實病蟲害監控,成效卓越,如國內首度發現秋行軍蟲會損害甘藍、芋頭,即是他們的功勞;另外雲林花生出現嚴重蟲害,經儲備植醫證實元兇是草螟蛾,並針對害蟲生活史設計用藥管理給農民。

陳昱初也分享,近期儲備植醫透過質譜儀,在田間快篩蔬菜農藥殘留量,即時給予農民用藥建議,源頭把關食安。但發展越多,需要更多資源協助,他呼籲各方認同植療師制度,也要思考如何支持他們在田間專心服務農民。

陳昱初表示,植療師發展多,但各方也應給予足夠資源與支持,讓他們發揮長才。(攝影/孫維揚)

農藥商:應積極跟植療師合作,創造多贏

植療師也有機會到民營農業資材行工作。聯利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聘僱儲備植醫,董事長陳吉昌分析,台灣農業快速改變,農藥業者需有創新思維與經營模式,其中與植醫結合,讓植療師增加問診、農藥推薦等服務,即是農藥業者應發展的方向。

陳吉昌強調,農藥業者不應擔心植療師會瓜分市場,而該積極與他們合作,以利提升競爭力。他也呼籲防檢署等要建立大數據資料庫,整合學界、試驗單位、產業界各方的專業知識後,設計如線上軟體,甚至 AI 工具,讓植療師使用,提升他們田間問診技術與信譽,並促進台灣農業智慧化。

發展雲端資料庫與 AI 軟體,成為輔助診斷工具

作物病蟲害多樣又複雜,讓植療師擁有診斷輔助工具,是未來產業重點。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組組長石憲宗說明,農試所彙整植醫專家經驗、出版刊物、病蟲害資料等,置於農業病蟲害智能管理決策系統,可供植療師查閱,還有設計聊天機器人供農民諮詢簡單的病蟲害問題,讓農民更能清楚所遇困境根源,利於跟植療師溝通。

石憲宗並提及,農業部於 line 上設計「病蟲害諮詢小幫手」,農民可在手機操作,也方便植療師田間問診時使用。他並說明,植醫界後續可設計病蟲害情蒐軟體,記錄台灣各地、各時段、不同作物病蟲害,供給植療師長期追蹤,並預測病蟲害高峰期,向農民預警、預防農業損害。

台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郭彥甫則以番茄為研究對象,設計 AI 病蟲害辨識與防治建議系統。他蒐集超過 1 萬張番茄病蟲害特徵照,訓練 5 層 AI 系統分析病因,並連結到對應防治建議,準確率目前可超過 90%,對番茄農、植療師都有幫助。

郭彥甫指出,AI 系統判斷病因仍可能有疏漏,植療師有能力重複查驗、修正分析結果,不用擔心被取代。他期望 AI 系統能透過各方協力,新增田間拍照與建檔、GPS 定位等多元功能,不僅加快植療師撰寫問診報告效率,讓農業部快速彙整病蟲害即時變化,有助於農業病蟲害預防與監控。

透過 AI 辨識系統,未來植療師可望更快診斷番茄病蟲害,加強問診效率與精準性。(圖片截自郭彥甫簡報)

防檢署:明年舉辦考試,儲備植醫計畫延續至少 5 年

防檢署植物防疫組組長劉天成說明,今年《植物診療師法》三讀通過,母法規範植療師業務範圍、開立用藥簽證、通報未知有害生物責任等。目前植醫專家已經草擬子法法規,並力求明(2025)年中前完成,讓植療師制度順利運行。

其中最優先的是執行植療師考試,劉天成表示,目前植醫專家把植療師考試資格與制度草案交付考試院,等候考試院審議,希望明年 7 月可舉辦第一次植療師證照考試,屆時就能透過正式植療師組成公會。另外等考試科目確定,防檢署也會與相關院校討論、調整課程,並有充足田間實習供學生培養實作經驗。

劉天成提及,儲備植醫計畫預計將逐年減少招聘名額,慢慢由植療師銜接。但他強調,儲備植醫計畫「目前至少再持續 5 年」,既有儲備植醫有充裕時間考取植療師資格,農會也不用擔心人力銜接不上的問題。

他並補充,過去植物疫病預警、建立區域植物防疫體系、抗藥性調查等事務多由學者負責,防檢署也會研究植療師如何進行這些工作,並從中獲得合理報酬。

延伸閱讀:

《植物診療師法》三讀過關!植療師可考證照,進行植物診斷開處方箋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