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翁靖祐/台北報導】統計自費醫療項目,白內障患者置換人工水晶體,可以排進前3名,眼科醫師提醒,白內障手術已經相當成熟,副作用及風險相當小,不過,患者仍須慎選醫師及人工水晶體材質,才能清楚看世界,平安走完下半生。
白內障治療日益成熟 老化也能讓好「視」發生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髮蒼蒼、視茫茫的銀髮族人數愈來愈高,食藥署解釋,長者視力變差的主因為眼球內水晶體老化混濁,罹患白內障,光線無法穿透,造成視力下降。如果視力模糊,影響生活起居,就應尋求醫師協助,利用手術將老化混濁的水晶體置換為人工水晶體。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目前治療白內障最常使用手術為「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將一個小探頭伸入眼內,透過晶體乳化儀傳送超音波或雷射能量,將老化混濁的水晶體乳化,並打成碎片,將其吸除乾淨,再植入「人工水晶體」,取代原有水晶體,恢復視力。
陳瑩山進一步解釋,「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將傳統囊外手術的大缺口變成小缺口,先在角膜外側邊緣做一個小缺口,經由小缺口將超音波探頭伸入眼球內,進行水晶體乳糜化,打開前囊、保留後囊,讓晶體乳化更容易執行,以及安全地放置人工水晶體,且傷口小、免縫線,只需局部麻醉,減少手術合併症,並能縮短手術時間,術後恢復也較快。
至於人工水晶體,食藥署表示,這是利用壓克力(PMMA、Acrylic)或矽膠(Silicone)等材質,模擬自然水晶體之設計,以取代老化或混濁水晶體的屈光功能。
了解生活用眼需求 評估最適合的水晶體
隨著技術材質的進步,人工水晶體發展神速,在材質方面,「硬式」發展成「可折疊式」,透過微小創口進行手術,使術後恢復時間減短;有些則是添加紫外光吸收劑、黃色著色劑,以過濾紫外光及藍光,降低對眼球的傷害。
在屈光設計方面,將「球面」發展成「非球面」,以減少球面像差;或將「單焦點」發展成「多焦點」、「三焦點」或「延伸焦段」,以符合生活中對近距離視力的需求;有些則可矯正散光等。
陳瑩山表示,各種人工水晶體均有其優缺點,及適用對象,建議民眾於術前與眼科醫師充分溝通,由醫師評估眼球狀況、生活習慣及用眼需求等因素,選擇適合的人工水晶體。過程中,應遵守醫院提供的手術前、後注意事項,若術後感到眼睛不適或其他眼部問題,立刻回診。
核稿編輯:陳如頤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醫:別輕忽肺部纖維化共病
▸乾癬患者秋冬怎麼吃? 秋燥應避開海鮮、牛羊肉、辣椒
就❤NOW健康:社群│ 影音│ 官網│ 醫級邦│ 健康安妞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