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面對心理創傷,請讓「正念」輕輕擁抱你的痛苦

哈佛商業評論
更新於 01月26日13:21 • 發布於 01月26日13:04 • HBR好讀

面對至親至愛的離去,如果悲傷難免,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度過這場巨大風暴?哪些行為和思維,可以幫助幫助我們熬過痛苦?三十多年來,心理學家一直研究思維過程會如何影響復原力。本文作者露西.霍恩(Lucy Hone PhD)是研究「復原力心理學」的專家,她以自身的喪女之痛作為經驗,刻意採用已知的復原力策略,積極化解悲傷。本篇分享其中一種作法:正念(mindfulness),希望有同樣經驗的讀者皆能找回生活的掌控權。

近年來,很多人在討論正念(mindfulness),這個字能廣為流傳是有道裡的:正念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提高正念已被證明有許多好處,好比減輕壓力、化解焦慮和憂鬱、延長壽命、改善身體健康(包括增強免疫力和減輕疼痛)、改善人際關係和感到更為幸福。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正念與復原力一樣,是一個多維的動態構念/建構。說得更簡單一點,正念具有許多元素。我先前透過學術訓練學習了正念的概念,但直到女兒去世以後才真正理解正念的用處,尤其是它與悲傷到底有何關聯。套用學術界的術語,所謂正念,就是「當下刻意關注且不批判地關注每時每刻展開的體驗所產生的意識」。

在現實生活中,就是有意識地集中注意力,充分關注當下而不分心,免得思緒漫無目的地遊蕩。練習正念有助於讓心情平靜和集中注意力。正念是佛陀教義的核心,但它不是信仰,也不是意識形態,更不是哲學。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教授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指出,正念根本沒有特別牽涉佛教。「我們時時刻刻都或多或少保持正念。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

要提高正念,最好是定期練習冥想(綜觀歷史,正念一直被稱為佛教徒冥想的「核心」),但它不一定涉及冥想;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高正念。從這個意義來說,有兩種類型的正念:一是正式的正念練習,包括日常冥想和呼吸練習;二是非正式的正念練習,包括透過正念去關注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這就是要努力去隨時留意思想、情緒、感受和環境,讓思緒專注於當下,而非漫無目的地遊蕩。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不批判地接受每一刻的體驗?這就是正念。

在我與其他組織的合作案中,我經常發現如果要向聽眾介紹正念的概念,最好將正念視為盲目生活的反面。要有意識地生活,就是要留意自己的思想,更加刻意去過生活,不要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讓思緒和注意力分散。這並不表示我們再也不能躺在沙發上打瞌睡,然後昏昏沉沉地看電視,而是我們要有意識地參與自己選擇去做的事情。

正念可以幫助人過活,而從這個意義來講,正念可能對喪親者有所幫助。正念不會化解你的悲傷(本書提到的工具都辦不到),但它確實「提供了更大的籃子來輕輕擁抱和親密體會」痛苦。透過這種方式,我依靠正念去將注意力集中在特定時刻的感受,並且不批判地承認這種感受,從而讓我接受悲傷。其實,我透過悲傷的經歷,最終才理解正念不批判的層面。

讓我來解釋一下。我不會認為:「天哪!我又在逛超市時哭了。我真是個白痴,怎麼會無法控制情緒呢?怎麼會這麼軟弱,老是無法忍住眼淚。」我會透過正念去這麼想:「哇!我又哭了。沒關係,只是掉掉眼淚而已。我因為失去艾比而悲傷,所以才會掉眼淚。沒關係,事情就是這樣,我現在就是有這種感受。我不會一直這樣,只是在此時此刻有這種感受而已。」不批判地接受每一刻的體驗?這就是正念。

在艾比(編按:作者的女兒)離世後的幾個月裡,我一直害怕會失去另一個孩子,而正念也幫助我克服了這種恐懼。正如我們所見,人只要經歷自己無法掌控或預防的創傷性事件,通常會感覺自己更加脆弱。在事故發生後的幾週之內,不少人來我家向艾比告別,並且讓我們感受到關愛,此時一串串的故事開始突破我的保護繭。

有一位朋友說他失去了兩個弟妹。真是不可思議,從那以後,他的母親一直飽受憂鬱症的困擾。另一個人則提到他痛失弟弟的悲慘故事,雖然我忘記了死亡的細節,但我仍然清楚記得他後來又說他的另一個弟弟失蹤多年,大概是因為那場悲劇而擅離職守,我聽完後感到十分恐懼。我一想到未來可能還有更多的悲劇就深受折磨。我知道統計機率,但這樣沒有幫助。我很清楚,遭遇一次不幸事件並不會減少再次遭遇不幸的機率,機率不是這樣運作的。我每次想到這點,腦袋就昏昏沉沉的,而且也感到噁心。

回顧過往,我知道最難讓自己擺脫脆弱的一面。更糟糕的是,我們的大兒子考到了駕照,然後有幾個月在公路上開車馳騁。無人陪伴的我,哦,那種痛苦!我知道我無法阻止他,但是擔心他也不會讓他(和我)更加堅強起來。唯一的方法就是正念。我發現不斷把自己拉回到當下是有用的。我會問自己:現在會出事嗎?不,我很好,他很好,我們都很好。萬一發生不幸,我會去處理它,但現在我要專注於當下,處理在我面前展開的生活經歷。

在我最焦慮的時刻,這種非正式的正念和正念呼吸練習(如下所示)是唯一讓我清醒的方法。現在有一些好用的新冥想應用程式,例如Giant Mind或Headspace,各位可以拿來培養冥想習慣。它們會指導你如何去冥想,幫你恢復心靈的平靜,而且用起來非常簡單。在辦公室上班(戴著耳機)或開車時都可以使用這些程式。

正念呼吸

伊萊恩.奧布萊恩醫生(Dr Elaine O’Brien)承認,自從她父親在幾年前去世以後,她就一直感到傷痛。她告訴我:「有一天早上,我發現嘴巴很酸痛,應該是我前晚感到痛苦而咬緊牙關,可能持續了好幾個小時。我是運動醫學專家,從人類運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非常熟悉自己的身體;我會咬緊牙關,就是全新的行為,需要立刻去處理,而讓我減少嘴巴周圍壓力的練習是正念呼吸。」

下面概述奧布萊恩醫生的呼吸技巧。她運用這些技巧減輕了因喪親之痛而出現的身體症狀。

從中間的脊柱開始:頭頂朝向天空,耳朵位在肩膀上,肩膀放鬆,要位在臀部上方,抬高脖子,抬起肋骨,內縮和上拉腹部,膝蓋稍微彎曲,雙腳要著地。

你要專注於:

  • 當氣進出你的鼻孔時,留意你的呼吸,不要用嘴巴來呼吸。
  • 當腹部隨著呼吸而膨脹和收縮時,留意你的腹部。你可以把手放在腹部上頭,以便更真實地感受。
  • 留意身體的其他部位。這是一種在體內而非體外的體驗。它要讓你了解全身的感覺。
  • 留意四周的聲音。
  • 留意四周的情景。
  • 當你吸氣和呼氣時,默默說出最喜歡的口頭禪或單字。在吸氣的過程中慢慢說出一個字。你呼氣時慢慢對自己說第二個字。(例如,吸氣說「這裡」,呼氣說「現在」。)
  • 呼吸時要保持良好的姿勢、形態,睜眼或閉眼都行,要尊重自我和他人。

奧布萊恩醫生建議「五種呼吸方法」。從深呼氣開始,用鼻子去吸飽氣,再用嘴巴呼氣,採用下面的模式:

  • 完全呼吸/膈膜呼吸。將一隻手放在腹部,另一隻手放在上胸部。將肺部想像成三個腔室,同時慢慢吸氣,讓空氣填滿腹部和胸腔,然後是肺部的頂部(通過鎖骨,讓肩膀擴張)。呼氣並重複這個步驟。
  • 有節奏地呼吸和嘆氣。吸氣時數到4,屏住呼吸數到7,然後呼氣數到8。放鬆並重複。
  • 1對2比例。充分吸氣和呼氣。然後吸氣數到4,呼氣數到8。等你熟練以後,可以改為吸氣數到5,呼氣數到10,或者吸氣數到6,呼氣數到12。
  • 5到1的計數。在深吸一口氣和呼氣時說出並想像數字5。在心裡數數並想像數字4,對自己說:「我比我在5的時候更放鬆。」繼續倒數計時,直到你倒數到1,感到完全放鬆。
  • 專注呼吸。吸氣數到7,屏住呼吸數到7,呼氣數到7。放鬆並重複這個步驟。

(奧布萊恩醫生,個人通訊聯絡,2015年11月10日)

悲傷復原力

書名/悲傷復原力(Resilient Grieving)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2023年9月26日
作者/露西.霍恩 Lucy Hone PhD
作者簡介/她是「復原力心理學」領域裡的權威,當她12歲的女兒不幸於一場車禍意外中喪生後,讓她更加關注悲傷復原議題。現為坎特伯雷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的兼任高級研究員,同時也是專業演講者、暢銷書作家,也是一位學術研究員。在新冠疫情期間,她的TED演講「堅韌者的三個秘密」(3 Secrets of Resilient People)獲得極高傳閱度,是2020年觀看人數最多的TDE影片之一。她也是本書《悲傷復原力》的作者,她面對「失去」的方法,受到全球許多媒體關注與採訪,包括《衛報》、《華盛頓郵報》、BBC、CBS、ABC、亞洲新聞頻道、瑞典電視台和紐西蘭電視台等。於《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網站上撰寫有關「悲傷復原力」的部落格文章。
譯者/吳煒聲

加入哈佛商業評論LINE好友,隨時接收管理新知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