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寶寶吐奶正常嗎?如何判斷寶寶吐奶還是腸胃炎?寶寶嘔吐何種情況該立刻送醫?造成寶寶嘔吐的3大原因與照顧方法,通通告訴你

媽媽寶寶
更新於 01月07日02:43 • 發布於 01月03日01:19

6個月的亮亮,在媽咪餵完奶後,竟然開始嘔吐,而且是像泉水般地湧噴出來,正當媽咪驚慌失措,不知該怎麼辦時,亮亮又想喝ㄋㄟㄋㄟ,媽咪感到困惑,究竟亮亮嘔吐是正常的嗎?需要就診看醫生嗎?

吐奶|嘔吐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為什麼寶寶會吐奶呢?

葉洪小兒科診所院長葉价彬表示,由於新生兒的胃呈水平位置,食道開始進入胃交接處的胃賁門,其肌肉尚未發育成熟並較鬆弛,因此新生兒的嘔吐較嬰幼兒常見!

通常媽咪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一定會碰到寶寶嘔吐的問題,家長難免會驚慌失措,當寶寶發生嘔吐時,建議家長仍要先保持冷靜,判斷寶寶是屬於生理性或病態性嘔吐,若是疾病造成的因素,必須就醫診治,若是一般的吐奶、溢奶,可以從照顧技巧做些調整加以改善。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葉价彬醫師進一步指出,尤其1歲前的寶寶消化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或是受到疾病所影響,經常也會出現嘔吐的症狀,媽咪應先找出原因,再給予適當治療。若是因為感冒喉嚨腫痛或者過度攝食,神經敏感的寶寶在情緒變激動時,也會出現嘔吐症狀。

如果不是單純地只出現嘔吐症狀,而是伴隨著出現高燒、腹瀉、痙孿等症狀,很可能是罹患了其他疾病,特別是當嘔吐嚴重時,連水都吐出來,容易出現脫水的危險,此時應立即到醫院進行診治。

導致寶寶吐奶的常見原因?

葉价彬醫師表示,寶寶會嘔吐,有很多原因,更有許多是伴隨著出現嘔吐症狀的疾病,以下列出常見原因,提供媽咪參考:

1.腸胃道疾病:

胃食道逆流

主要是嬰兒的胃與食道之間的括約肌尚未成熟,在食道和胃有個地方叫做賁門,通常從食道到胃原本就要避免食物迴流,但是由於賁門不像幽門有厚的肌肉當關防,因此很容易逆流回去。

通常在授乳後或喝了牛奶之後,會馬上出現嘔吐,嘔吐不是噴射狀、糞便正常、體重毫無增加,好發於3個月內的新生兒,通常在寶寶1歲後,可獲得改善。

.幽門狹窄症

新生兒如果出現溢、吐奶,而且呈現噴射狀,有可能是幽門狹窄導致,也就是胃部幽門肥厚和收縮異常。

寶寶通常會將喝下的母乳或牛奶像噴水一樣吐出來,嘔吐時沒有出現難受的樣子,這是因為胃幽門的環狀肌肉變得肥厚,導致奶水在通過食道時,就卡在胃部幽門下不去,最後奶水竟然連著胃酸全吐了出來。治療多以小手術進行,將幽門肥厚肌肉切開,嘔吐現象幾乎可完全治癒。

腸胃炎

腸胃炎的症狀是嘔吐合併拉肚子,有時候也會發燒,有可能是病毒性或細菌性感染引起。如果是感冒所引起的腸胃炎,通常24到48小時都會自行康復;若是細菌引起的腸胃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

萬一孩子持續拉肚子變成水狀,就可能是罹患輪狀病毒or諾羅病毒腸胃炎;若糞便為墨綠色、黏液,則可能是感染沙門氏菌,嚴重將會引起敗血症。

腸套疊

不明原因引起的腸蠕動和收縮不協調,導致近側腸子套入遠端腸子中,好發於6個月至2歲的寶寶,症狀為突發性腹痛、持續嘔吐、排血便,寶寶容易躁動不安、突然大哭。

2.疾病感染

.呼吸道感染

寶寶若有發燒、感冒、呼吸道感染、劇烈咳嗽的症狀,通常也會合併出現嘔吐症狀,寶寶若活動力低下、有持續發燒,建議要儘快就診。

輪狀病毒

具有高傳染力,只要10顆病毒就會造成感染,4~24個月的寶寶皆為高危險群,其潛伏期約2~4天,在感染的前兩天,常造成突發性的嘔吐及發燒,之後就是伴隨嚴重的水瀉,一天可達20多次!

另外,有些寶寶也會出現咳嗽、流鼻水的呼吸道症狀,常讓媽咪們誤以為是感冒,延誤就醫時機,要特別當心!

吐奶|嘔吐

3.食物問題

食物中毒

食物中的病菌會釋放毒素,當毒素進入腸道後會引起腸道炎症反應,因而出現嚴重的嘔吐和腹瀉症狀,全身乏力、微燒。通常食用有問題的食物後,約半小時至數小時後發病。

食物過敏

其過敏症狀,會因寶寶體質、食物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皮膚發癢、腸胃不適、嘔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都有可能出現。

有時候寶寶吃了會過敏的食物,可能3~4次才會產生過敏,媽咪要特別注意!

4.壓力、過度緊張

當媽咪強迫孩子吃不喜歡吃的食物、吃太多東西,或是神經較敏感的寶寶,當他們情緒激動、過度緊張時,也會出現嘔吐症狀。

5.頭部撞擊

寶寶如果頭部嚴重撞傷,例如腦震盪,或有嚴重的頭部外傷、罹患腦膜炎,都可能嘔吐不停。

寶寶吐奶時的應對方法?

葉价彬醫師表示,當寶寶出現嘔吐症狀時,媽咪先不要緊張,首先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口腔裡的異物堵塞住氣管,所以,要將寶寶的頭部朝旁邊轉動,讓嘔吐物流出來,避免嘔吐物誤吸嗆入氣管中,容易引起急性窒息性氣管阻塞,媽咪也要特別注意,當嬰幼兒在嘔吐時,必須立即停止進食。

葉价彬醫師進一步指出,當媽咪發現寶寶嘔吐時,可準備小毛巾、塑膠袋或容器,讓寶寶側躺或坐著嘔吐,吐後要清除口內異物,不要馬上餵食,最好幫寶寶清潔一下,漱口或擦拭口腔,去除嘔吐味道,清潔後須收集嘔吐物,觀察寶寶嘔吐時的情況,做為醫師診斷之輔助。

媽咪需觀察並記錄寶寶吐奶狀況

.嘔吐了幾次?

.嘔吐物是什麼顏色,發出何種氣味?

.嘔吐物是否為噴射狀?嘔吐的東西是否含食物、膽汁、血塊或痰?

.嘔吐的時機是吃完就馬上吐,還是不吃也會吐?

.嘔吐時有無其他症狀?是否出現發燒、腹痛、腹瀉、頭痛、抽筋或意識不清等症狀?

.在嘔吐之前,吃過什麼東西?

.寶寶排過幾次小便?哭泣時是否有眼淚?

.精神活力是否較平常下降許多?

寶寶吐奶後該如何照顧?

葉价彬醫師表示,寶寶嘔吐後,若無其他不適症狀,建議先不要吃固體食物或立刻餵奶,需休息1~2小時,試著喝少量開水。當寶寶嚴重嘔吐後,應適時補充體內所流失的水分,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等症狀。

如果一下子喝很多水,會繼續出現嘔吐的症狀,最好用湯匙一點一點地餵寶寶,可補充口服電解質液,慢慢地為寶寶補充水分,並觀察寶寶的情況,避免因為一時的疏失導致抽搐或休克,而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葉价彬醫師進一步指出,寶寶嘔吐後,雖然不可馬上進食,但也不宜空腹過久,若寶寶休息後沒有繼續嘔吐,則可採取漸進式餵食,飲食方面,應以清淡、流質飲食為主。

嬰幼兒可以繼續餵食母乳或不含乳糖的配方奶;至於6個月以上的寶寶,則可先給予米糊試吃後,才哺餵奶水,餵完奶後,仍要讓嬰幼兒坐躺著排氣,避免寶寶再嘔吐,導致吸入異物窒息。要特別避免太甜、太油膩的食物,也要避免同時攝取冷、熱的食物,或強迫餵食,容易刺激寶寶再嘔吐。

如果嘔吐後,已經幾乎無法進食,或是連黃、綠色的膽汁都吐出來了,代表寶寶有脫水現象,最好儘快送醫,給予點滴液補充營養、水分。

寶寶嘔吐時適合吃的副食品

.清米湯

.材料:飯50克、鹽少許。

.做法:米飯加水熬煮成粥後,加入鹽巴,補充流失的電解質。

寶寶吐奶何種情況該立刻送醫?

葉价彬醫師表示,「嘔吐」通常是疾病性的表徵現象,媽咪應隨時注意寶寶的狀況,如有下列情況,需要立即就醫:

1.寶寶吐奶有嚴重的脫水現象

口乾舌燥、皮膚乾熱、心跳加快、神智不清等症狀。寶寶嘔吐發生嘔吐且伴隨其他症狀時:

.嚴重頭痛、嗜睡、頸部僵硬。
.胸痛且發燒。
.發燒持續超過48小時。
.發燒右下腹疼痛。
.發燒且畏冷顫。
.上腹或左上腹疼痛。
.大哭、嘔吐症狀不斷重複。

2.寶寶嘔吐物有問題

例如含有鮮血、深咖啡色物、黃綠色膽汁等。

3.頭部外傷後產生的吐奶

例如腦震盪、頭部撞擊。

4.喝奶時像噴水狀吐奶

5.吃了特定食物後,出現吐奶、呼吸困難的症狀

看完了葉价彬醫師的說明,《媽媽寶寶》進一步告訴大家,文中提到的生理性或病態性嘔吐。

寶寶吐奶,是生理性嘔吐?還是病態性嘔吐?

生理性嘔吐與病態性嘔吐的區別主要在於成因、表現及是否需要醫療干預。

1.生理性嘔吐

生理性嘔吐通常是人體的一種防禦機制,用來排除有害物質或反應於某些外界刺激。它通常是短暫的,並且不需要特別治療。

生理性嘔吐成因

過度進食、攝取到不新鮮的食物、暈車或暈船(動暈症)、妊娠早期的孕吐。

生理性嘔吐持續時間

通常為一過性,嘔吐後症狀可能緩解。

生理性嘔吐其他症狀

無顯著發燒或其他伴隨症狀,身體整體狀況良好。

生理性嘔吐是否需醫療

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但若情況頻繁或影響生活,建議就醫。

2.病態性嘔吐

病態性嘔吐則是由疾病或身體異常引起,可能是潛在健康問題的信號,常需要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病態性嘔吐成因

感染性疾病(如腸胃炎)、中樞神經系統問題(如腦壓升高)、代謝問題(如酮酸中毒)、藥物副作用或腸道阻塞等。

病態性嘔吐持續時間

反覆或長期嘔吐,可能在數小時或數天內持續。

病態性嘔吐其他症狀

可能伴隨發燒、腹痛、脫水、血嘔、體重快速下降或意識改變等。

病態性嘔吐是否需醫療

需要立即就醫,尤其是當有嚴重脫水、血嘔或其他危險信號時。

生理性嘔吐通常無需擔心,可能是暫時性的反應。病態性嘔吐可能是潛在健康問題的指標,需及時就醫處理。若無法判斷嘔吐的性質,建議及早諮詢醫師以確保安全。

寶寶情緒激動時吐奶,安撫建議

神經敏感的寶寶在情緒激動時可能會出現嘔吐症狀,這是因為他們的神經系統反應較為敏感,情緒壓力可能導致腸胃功能暫時失調,引發嘔吐反應。

寶寶情緒激動時吐奶原因分析

神經系統敏感性

神經敏感的寶寶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刺激(如陌生環境、大聲音或過多互動)時,可能導致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活化,進而影響腸胃道的蠕動,引發反射性嘔吐。

情緒壓力與腸胃道的聯繫

情緒激動時,腸胃道血流量可能減少,影響消化功能。
哭鬧過久或用力,可能導致吞入過多空氣,加劇胃部不適,進而引發嘔吐。

發育特性

賁門肌肉(胃與食道之間的括約肌)尚未完全成熟,使胃內容物容易反流。

寶寶情緒激動時吐奶安撫方法

1.減少刺激,營造安全感
安靜環境:將寶寶移至較安靜、燈光柔和的環境,避免過多聲音和光線刺激。
保持規律性:建立穩定的日常作息,讓寶寶有預測性和安全感。
身體接觸:溫柔地抱住寶寶,使用包巾輕輕包裹,模仿子宮內的安全感。
2.透過身體安撫穩定情緒
輕柔搖晃:抱著寶寶輕輕前後搖晃,有助於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拍背排氣:若寶寶哭鬧吞入空氣,輕拍背部幫助排氣,減少胃部不適。
按摩腹部:順時針輕輕按摩寶寶腹部,緩解腸胃脹氣。
3.運用語言與聲音安撫
低聲哼唱:使用溫柔的聲音哼唱或播放舒緩音樂,有助於穩定寶寶的情緒。
眼神接觸:溫柔注視寶寶,傳遞平和情緒,讓寶寶感到安全。
4.嘔吐後的處理
保持清潔與舒適:立即擦拭寶寶的口部與身體,換上乾淨衣物,減少不適感。
觀察是否脫水:若嘔吐頻繁,應留意尿布濕度及寶寶精神狀態,避免脫水。
5.避免進一步刺激
避免立即餵食:嘔吐後應稍微休息,待胃部穩定後再少量餵食,以免加劇嘔吐。
適量飲食:避免餵食過量或過快,減輕腸胃負擔。

神經敏感的寶寶需要更多的耐心與關愛。若寶寶嘔吐頻繁或伴隨其他異常症狀(如發燒、持續哭鬧或體重下降),應及時就醫。父母也可向兒科醫師或發展專家諮詢,學習更多有助於寶寶情緒與神經穩定的技巧,例如嬰兒按摩或親子瑜伽等。保持平和的態度,建立規律的日常照護,對於神經敏感的寶寶是最重要的支持。

寶寶吐奶,如何判斷是否有脫水的跡象?

當寶寶嘔吐時,家長需特別注意是否有脫水的跡象,因為寶寶的體液儲備較少,嘔吐可能迅速導致脫水。以下說明判斷脫水症狀的方法:

寶寶吐奶脫水的徵兆與判斷方法

1.輕微脫水

這是脫水的早期階段,症狀可能較不明顯,但需警惕。

  • 尿量減少:尿布更換頻率明顯減少(少於6次/日),尿液顏色偏黃且氣味濃烈。
  • 口唇乾燥:嘴唇與口腔黏膜看起來乾燥,缺乏光澤。
  • 哭泣無眼淚:寶寶在哭泣時沒有明顯眼淚。
  • 精神狀態:可能出現疲倦、嗜睡或煩躁的情況。

2.中度脫水

此階段脫水較明顯,需要立即注意。

  • 囟門凹陷:嬰兒頭頂的囟門(軟骨區域)有凹陷現象。
  • 皮膚彈性降低:輕捏皮膚後回彈速度變慢,表示組織缺水。
  • 眼睛凹陷:眼睛看起來凹陷或無神。
  • 食欲減退:寶寶可能拒絕喝奶或進食。

3.重度脫水

重度脫水是緊急情況,需立即就醫。

  • 心跳加速:脫水導致心跳變快,可能伴隨呼吸急促。
  • 四肢冰冷:手腳末端冰冷,且皮膚可能有斑駁或蒼白。
  • 尿量極少或無尿:12小時內無明顯排尿。
  • 昏睡或嗜睡:寶寶極度疲憊,對外界刺激反應減少。

寶寶吐奶,應對脫水的措施

1.停止吐奶後的補液

若寶寶嘔吐已停止,可使用口服電解質溶液(ORS)進行小量、多次的補充,避免一次給予過多液體以免再次嘔吐。如果寶寶拒絕電解質溶液,可考慮以母乳或稀釋過的奶粉代替,但需注意逐步補充。

口服電解質溶液(ORS)

使用建議:市售的兒童專用口服電解質溶液(例如補液鹽)是良好的選擇,內含適量鈉、鉀與葡萄糖,有助於恢復體液與電解質平衡。適合在寶寶吐奶頻繁或出現脫水症狀時使用。
餵食方式:每次以小湯匙餵,避免一次餵食過多。持續觀察寶寶的接受度與嘔吐情況。

2.觀察進食情況

避免過量餵奶,建議每次少量餵養,間隔時間稍長,讓胃部有足夠時間恢復。

3.就醫時機

若嘔吐頻繁(如1小時內嘔吐超過3次)且出現中度或重度脫水症狀,應立即就醫,可能需要靜脈補液治療。
定期檢查尿布濕度與更換頻率,並隨時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與皮膚彈性。若對寶寶的脫水狀況有疑慮,應儘快與醫師聯繫,避免延誤治療。在醫療指導下適當補充電解質液,確保寶寶體液平衡,並及早發現與處理可能的病因(如感染或食物不耐受)。密切觀察、及時處理,對於避免脫水的進一步發展至關重要。

寶寶吐奶的急性腸胃問題:腸套疊

什麼是腸套疊?

腸套疊(Intussusception)是指一段腸道(通常是小腸)滑入相鄰的腸段內部,類似於「望遠鏡折疊」。這種情況會導致腸道部分阻塞或完全阻塞,甚至引發血液循環受阻,進一步導致腸壁壞死。多見於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

腸套疊的症狀

1.早期症狀

寶寶會有間歇性腹痛,突然劇烈哭鬧,雙腿蜷縮,呈現疼痛表現,然後恢復短暫平靜。這種疼痛發作通常呈週期性。初期會有一般性的嘔吐(乳汁或食物),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嘔吐出綠色或黃色的膽汁(膽汁嘔吐為危險信號)。

2. 進展症狀

  • 血便:腸道受壓迫導致出血,便便可能呈現「果凍狀」帶血黏液。
  • 腹部腫塊:觸診時,可能在右下腹摸到香腸狀的腫塊。
  • 嗜睡或反應減弱:隨病情惡化,寶寶可能變得異常安靜或嗜睡。

腸套疊與嘔吐的關係

腸套疊引發腸道阻塞後,胃腸道逆蠕動,導致嘔吐。疼痛刺激引發寶寶哭鬧,腹壓增高,進一步加劇嘔吐。若嘔吐物中帶有綠黃色,提示腸道阻塞位置較高,是腸套疊的重要危險信號,屬於膽汁性嘔吐。

腸套疊應對措施

1.家長需警惕的信號

  • 嘔吐頻繁且伴有膽汁性嘔吐。
  • 寶寶出現間歇性劇烈哭鬧,雙腿蜷縮。
  • 血便或果凍狀便便的出現。
  • 寶寶持續疲憊、嗜睡或反應遲鈍。

2.及時就醫

  • 腸套疊是一種需要緊急處理的疾病,若懷疑腸套疊,應立即帶寶寶就醫。
  • 醫院會進行超音波檢查(可見典型「靶心徵」)或X光檢查確診。

3. 治療方法

  • 非手術治療:空氣灌腸或鋇劑灌腸,成功率高,並且是首選治療方法。
  • 手術治療:若灌腸無法解決,或已出現腸壞死,則需進行手術修復。腸套疊的早期症狀容易與普通腸胃問題混淆,但若嘔吐頻繁且伴有膽汁性嘔吐、血便或異常哭鬧,應高度懷疑腸套疊。早期診斷與治療是避免併發症(如腸壞死或感染性休克)的關鍵。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寶寶溢奶很常見.吐奶觀察頻率要小心,發生時務必保持呼吸道暢通
孩子腹瀉、嘔吐病懨懨?急診醫師一招解決:「吃冰棒!」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