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緊張、壓力大,肚子開始鬧脾氣?

常春月刊
更新於 2019年10月31日07:04 • 發布於 2019年01月02日16:00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405期)
 

文/梁惠雯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首先遇到衝擊的就是腸胃道,腹瀉、便秘是常見症狀,甚至罹患長期性的「大腸激躁症」。這是怎麼一回事?如何改變才能緩解?
 

所謂的「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其實並不是一種疾病名稱,而是許多症狀結合在一起的綜合表現,所以它有多個名稱,例如「大腸急躁症」、「大腸躁鬱症」、「緊張性腸胃症」、「抽筋性大腸症」……等,中文字面意思大同小異,指的是腸胃道因為某種原因變得過度敏感。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生活很混亂

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沈明宏表示,「大腸激躁症」屬於一種功能性疾病,目前醫學上對其病因比較有共識的說法是「腦腸軸向功能性失調」,也就是當腦部接收到緊張或壓力等訊息時,神經就會分泌一種傳導物質,刺激到腸壁內的自律神經,一旦自律神經功能長期失調,就可能造成大腸蠕動不正常。

 

「大腸激躁症」的症狀表現,包括腹瀉、便秘,還有兩者交互出現的混合型。患者多半是覺得肚子很脹、排氣次數變多,吃飽後就會想上廁所,但坐上馬桶卻又解不出來,或是每天跑好幾次廁所,卻一直感覺沒解乾淨,有時又會連續好幾天都沒解便。

 

這樣的情形可能在工作忙碌時、重大考試前加重症狀,通常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即使看醫生、吃了藥,也感覺沒有太大改善,有些人因此情緒低落,甚至飽受失眠、易怒、頭痛等合併症狀的困擾,生活一整個混亂,身心俱疲!

 

確診標準:腹部不適持續逾三個月

沈明宏說,「大腸激躁症」是長期累積性的疾病,臨床上的診斷標準是:每個月有至少三天以上的腹部不適或疼痛反覆發作,且合併有「排便次數的改變」、「糞便軟硬度的改變」或是「排便後症狀會獲得改善」等,倘若出現這三種症狀當中的兩種,持續時間長達三個月以上者,才會被認定為「大腸激躁症」。

 

此外,在診斷時還有一項重點是,必須排除其他病因,因為有許多腸道疾病也都會出現類似症狀,像是腸胃炎、腸道菌叢改變、大腸癌……等,有些甲狀腺亢進、恐慌症病人,也可能會有這類情形,治療上需先確認是否為其他疾病所引起,倘若是疾病引起的問題,就得從疾病治療著手,症狀才能獲得改善,若無其他病因,單純為「大腸激躁症」的話,就要改變生活作息、減少壓力源。

 

體質、個性、職業相關度高

「大腸激躁症」和體質、個性明顯相關,女性患者多過於男性,且大多是上班族或管理階層,常見族群是有完美主義、固執、墨守成規等特質的人,以職業區分的話,以白領階級、中高階主管、股票交易員、學生等為高危險群。國內並無盛行率等相關統計數據,但在美國,約有15~20%的成人曾經罹患過飽受此病所苦。

 

目前「大腸激躁症」在治療上是以藥物為主,但是藥物只能治標(緩解症狀),無法根治,想要徹底改善,得先調整作息。患者應盡量讓生活維持正常規律,並有適當的休息,放自己幾天假、增加運動頻率等,都能幫助身心放鬆。此外,飲食上要避免刺激性及容易產氣的食物,例如豆類、乳製品,以及過辣、過油、含咖啡因的食物等。

 

沈明宏表示,短時間內因為壓力、緊張影響排便習慣是正常的,但如果是長期性的,或是突然間排便習慣改變,包括便秘、腹瀉、大便變細等,就得要特別注意。以現代人常見的便秘問題來說,除了緊張、壓力等心理因素會造成便秘之外,也可能與大腸癌、大腸無力症等有關,必須做進一步檢查才能確診。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