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糞便潛血為陽性 鐵齒不做大腸鏡「3年內」恐大腸癌上身

NOWnews 今日新聞
更新於 2019年03月21日04:06 • 發布於 2019年03月21日04:06 • 記者汪瑋琪/台北報導

大腸癌發生人數連續第11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的癌症登記統計資料顯示,每年約1萬5千人罹患大腸癌,死亡人數約5千700多人,但其實透過早期糞便潛血檢查,經確診能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60%。醫師今(21)日表示,現階段國人篩檢率僅4成,且男性大腸癌的篩檢率比女性低,就算篩檢出陽性,大多也以怕痛或是不相信檢測結果為由,不接受下一步大腸鏡確診診斷,往往拖延到罹患大腸癌或是腸癌後期。
國健署自民國99年全面推動大腸癌篩檢,近10年來標準化發生率自104年起已連續兩年下降,比較105年與104年的數據,發生率下降1.7/10萬人,降幅約4%,透過篩檢發現的早期癌(0期及1期)可高達9成4;而及時接受治療,早期癌5年存活率高達8成5。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許多民眾誤以為只要腸胃道沒有不適,也沒有血便等症狀,就不需做大腸癌篩檢。但大腸癌初期通常無症狀,等到症狀出現時,病況往往相對複雜。由於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因此特別提供50至74歲的民眾,每2年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只需要將採便管帶回,使用採便棒在糞便上來回沾幾次放入專屬的套管後,再送至符合健保特約的醫療院所,就可進行糞便潛血檢查。
台大醫院內科部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宜家表示,少運動、不健康飲食、年紀大於50歲以上的人是大腸癌高風險群,個人病史中有腺瘤、大腸癌、發炎性腸病等也要多留意,家族史中一等親有大腸癌,家族成員有腺瘤、大腸直腸息肉、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的人都要特別小心。
李宜家說,大腸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會先從小息肉開始,再演變成惡性大息肉,此時就會滲血,最後大約經過3年會再形成大腸癌。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可提早診斷出惡性大息肉,再接受大腸鏡確診,配合醫師治療,存活率可達百分之百。
台灣大學團隊分析335萬人年的癌症相關資料庫,顯示50至69歲符合大腸癌篩檢的民眾,已降低大腸癌死亡率達7%,可見糞便潛血檢查是提早發現大腸癌的關鍵。
想遠離大腸癌,國檢署建議,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均衡飲食,每週至少運動5天,每次運動至少維持10分鐘,每週累積達150分鐘的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或75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並控制體重,定期做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如果篩檢為陽性個案,請至醫療院所接受大腸鏡確認診斷,並定期追蹤,配合醫師治療。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