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資源的困境,食品之外,能源方面,在核二廠退役之後,也讓大家擔心、電力供應會不會更吃緊,目前主要能源來源,還是燃油、燃煤等火力發電,未來核能比例逐漸下降之後,希望取而代之的是綠能,但到目前為止,綠能比例也還是不到一成,雖然說陽光、風力,似乎是取之不盡,但台灣地小人稠,想要快速設置相關設施,只能頻頻碰上瓶頸。
綠色能源興起,不少社區、都開始加裝太陽能板,吸收熱能轉換電力。頂樓住戶 劉先生:「開了冷氣 還是覺得熱,現在裝了太陽能板以後,我們溫度自然降低了,大概將近3度到5度。」
信義新城主委 陳有鵬:「我們這個發電一共是145kw,一年發電 賣給台電,可以有100萬的收入,一方面是響應環保,也順便解決了我頂樓漏水的問題,一年也可以節省好幾十萬。」
政府大力推動再生能源,但台灣地小人稠,要發展綠能或許有些困難,找不到適合的土地外,氣候也會影響效能,因此截至去年年底,國內只完成75%的設置量。
中經院助研究員 陳中舜:「它的太陽光電每一千度電,它相對來說它發電的面積,大概是需要19平方公尺。」
受到疫情影響,國外專家無法來台工作,導致離岸風電產期延誤,想要實踐國產化,專家認為還需要一段時間,因為打樁到海底進行探勘,像這樣的精密技術,全球只有少數幾家工程顧問公司做得到。
中經院助研究員 陳中舜:「海上打樁的這些船,其實我們都沒有能力,甚至船的定位,這些都非常地不簡單,(台灣)想要嘗試,但應該還沒做出足夠的。」
水力發電極大化,也仰賴環境條件,河床夠陡、位能足夠,就能順利發電,但水力抽蓄發電,滿池只能供應4小時的電,看在專家眼裡,只能作為支援調度,不能算在電力供給。
清華大學核工所教授 葉宗洸:「因為抽蓄水力,必須要先利用電力,把水從下池抽到上池備用,等到需要用電的時候,再把水從上池發送到下池,來進行發電。」
再生能源可以說是看天吃飯,沒有陽光、降雨,就無法產生電力,在現在電力需求大增的情狀下,想要穩定供電,這恐怕是、無法避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