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前Google高層不看好台灣軟體?吳漢章:AI2.0有新機會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1月09日10:04 • 發布於 01月09日08:14 • 傅莞淇

去年中,前Google執行長施密特曾在一場內部演講中評論台灣硬體強,但是軟體一團糟。台灣真的沒有機會切入軟體這個產業嗎?台智雲總經理吳漢章,為何指出「台灣不可能永遠錯過軟體和服務」,並相信這波AI 2.0是台灣的絕佳反攻機會?台企又該如何把握自身優勢,兌現人工智慧的亮麗願景?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接手營運國家超級電腦的台智雲總經理吳漢章,是「AI產業化、產業AI化」的重要推手之一。在走過2023年搶奪算力、2024年摸索用例的過程後,吳漢章觀察,「2025年推論會起來,其實也就是產業AI化。」

他對《遠見》直言,「我們談產業AI化,不是只有台灣自己的產業要AI化。這不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更是我們可以做全世界生意的好機會。」

身兼華碩雲端暨台智雲總經理、「AI大聯盟」會長,與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董事等職位,吳漢章耕耘算力市場過程中,也與上百家企業一同探討當前人工智慧技術的商業價值。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成立於2021年的台智雲,以商轉超級電腦算力資源、協助企業取得雲架構解決方案、加速AI應用落地為己任。在ChatGPT為大型語言模型打響知名度後,便觀察到這波AI 2.0帶來的不同衝擊。

「過去都是高科技行業、新創先擁抱新技術,但這波不是。」吳漢章表示,「這一波最早來找我們的是食品業、建築業等企業,傳產很多。」

這波AI能力「太厲害」

為什麼有此差異?最直白地說,是這波AI的能力「太厲害」。在AI 1.0時代,人工智慧系統基於規則打造,一套系統只能執行單一特定的任務,如人臉辨識、下棋等。沒有太多人類會擔心遭這樣的AI取代。

但以深度學習為基礎的AI模型,可以從大量資料中自行學習,執行更通用性的任務,如以自然語言溝通。這使得AI 2.0能力的影響範疇,跨出了AI從業者的圈子。幾乎所有工作者都開始感到AI應用與自己息息相關。

「這波AI能力的衝擊,不是只有工程師看得懂,老闆也看得懂。老闆自己用就覺得很厲害。」吳漢章說,這導致了一種「top-down的焦慮」,「不只是為了要跟上未來(趨勢),而是好像不做不行。」

但這波AI技術仍新,缺乏明確的應用路線圖。許多企業選擇先投資算力,以及啟推動知識管理類型得專案。由於ChatGPT最早是以文字為基礎,執行應答、摘要與翻譯等任務,最早的應用想法也落在客服等知識服務領域,以提升員工生產效率為主要目標。

ChatGPT最早是以文字為基礎,執行應答、摘要與翻譯等任務。取自Unsplash

ChatGPT最早是以文字為基礎,執行應答、摘要與翻譯等任務。取自Unsplash

員工使用AI工具,提升了工作滿意度,企業主卻不易看出大筆AI投資的報酬何在。不禁開始好奇,何時可以看見成果反映在財務報表上?如何評估競爭力有所提升?吳漢章認為,初期難以辨識ROI,有兩大原因。

第一,是停留在「賦能員工」的階段,而沒有讓AI進入流程、進入產品。單一員工的工作滿意度不易評測,但透過AI改造整個研發、生產與溝通流程,可能使得跨部門專案執行時間大幅縮短。引入AI為產品及服務增值,也能擴展產品線、提升價格。這些是企業更慣於計算ROI的領域。

第二,是2023年開源模型能力還落後閉源模型太多,限制了企業在自家應用大語言模型的深度。對資料安全的憂慮,以及對產品自主性的不足,都使得AI落地在2023年進展緩慢。

然而,這兩條路徑在2024年間都有顯著突破,產生了「交集」。

Meta、Mistral陸續發表了能力強大的開源模型,大幅縮短了與閉源模型之間的能力差距。經過2023年的實驗嘗試,企業對引入AI的目標逐漸明晰,熟悉度亦提升。許多在流程面、產品面可行的專案萌生、發展,ROI也開始好算了。

眼見2024年的發展基礎,吳漢章看好2025年將見證各產業的AI應用進一步落地,也就是推論應用將大幅增加。

目前大型企業位居領先,但在應用模型解決商務痛點的過程中,必有可商品化之處。這種產品可能以SaaS、或是邊緣設備的方式提供給資源較有限的中小企業,協助他們以低成本、快速的方式應用AI。因而吳漢章認為,產業AI化的進一步滲透,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混合模型的垂直應用,可以是台灣主舞台

這類垂直化、混合中小型模型的AI解決方案,可能是台灣別具優勢的商業機會。看好台灣在這波AI 2.0中的發展契機,正是「AI大聯盟」在2023年中成立的初衷。以成為亞洲「生成式AI生態強國」為號召, 鏈結算力、平台、軟硬體與人才育成等資源,推動AI產業應用的發展。

吳漢章坦言,包括自己在內,不少AI大聯盟的創始成員,都是曾投身二十幾年前網際網路熱潮的創業者,「大家都有理想,但那時候都沒有成功……這群人看見這波AI 2.0的心情是很不一樣的。」

「我們錯過了網際網路,錯過了智慧手機,但這一波AI 2.0我們覺得條件太好。」見證過往兩波數位典範轉移的吳漢章直言,「台灣不可能永遠錯過軟體和服務啊。」

吳漢章解釋,這波AI 2.0具有語言、地區及產業別的差異化,不易由單一供應者吃下國際市場。過去在AI 1.0的軟體市場,美國或中國一旦推出面向廣大消費者的強大服務,市場較小的台灣難以競爭。但如今即使是同樣使用中文的中國,也因貿易戰態勢、以及背後模型較不受國際信任,而減損了對台灣競者的威脅。

在耕耘垂直產業的解決方案上,反應快、行動彈性且善於經營客戶關係的台廠,已累積多年專業知識。「進垂直產業鏈,本來就是台灣人擅長。」吳漢章說,「我們比較能磨,比較能熬。爆發力可能不快,但每一個拿下來,都是紮實。」

同樣地,諸如Gemini、ChatGPT 4o等超大型基礎模型,不是台灣的戰場。但是混合大、中、小模型的邊緣應用,可以是台灣的舞台。這種分層應用的模式,已有Apple Intelligence先行,證明了可行性。

站穩硬體製造的基礎,把握各產業內部AI人才不足的時機,在供應鏈上加值、輸出我們的創新服務。吳漢章認為,這是台灣前所未見的機會。其基礎概念,即為前科技部長陳良基所描述的「AI代工」,亦是目前台智雲致力耕耘的商模。

除此之外,吳漢章指出幾個討論度較低、但亦是台灣發展AI商模的助力。

一個是在智慧製造、智慧交通等領域累積多年的物聯網數據,將可逐步收穫應用價值。另一個是隨著區塊鏈翻身,台灣在web3領域的人才可為數據信任的議題中做出貢獻。

隨著區塊鏈翻身,台灣在web3領域的人才可為數據信任的議題中做出貢獻。(僅為情境示意)取自Pixabay

隨著區塊鏈翻身,台灣在web3領域的人才可為數據信任的議題中做出貢獻。(僅為情境示意)取自Pixabay

AI貢獻打出國際知名度,如何化為商機落地?

從AI大聯盟角度觀之,2025年的一大核心任務,是強化國際交流。吳漢章親身觀察,過往一年,無論是來台探訪AI應用的外國企業數量、或是台企在海外的商務交流機會,都有顯著起色。

「過去從來沒有聽過外國大公司來台灣看軟體這種事,這波AI才有。而且不是一、兩個。」吳漢章直言,這波AI熱潮,讓世界想到AI、就想到台灣這件事變得正常。如何把這樣得來不易的國際知名度形塑為品牌,再化為實際的商機,是AI大聯盟接下來要努力的目標。

超越硬體支援,也讓客戶看見AI在產業中實際應用的樣貌。走過雲端創業、軟硬整合及超級電腦的商轉路,吳漢章在這波醞釀中的典範轉移中看見台灣軟體生態的新機會。

「好像終於有一個比較好的時機,能夠在AI 2.0中實現我們的夢想。」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