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84歲婦切小腸後吃什麼拉什麼!術前、術後怎麼補防營養不良?

康健雜誌
更新於 2024年11月04日06:21 • 發布於 2024年11月04日06:21 • 出處/康健雜誌 文/梅緣緣 圖/photoAC
84歲婦切小腸後吃什麼拉什麼!術前、術後怎麼補防營養不良?

手術一旦「動」到小腸,恐嚴重影響營養吸收,延緩復原時間,還可能因狀態太差無法繼續治療。術後應該如何維持營養?家屬又能怎麼從旁協助?

今年84歲的黃女士,10年前因腸中風及腸沾黏,送醫動手術切除了190公分的小腸。雖然手術成功,但她也因此出現「短腸症候群」。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不僅嚴重營養不良,更一度吃什麼就拉什麼,有半年時間須仰賴「全靜脈營養」,才能獲得足夠營養。後續經醫院營養照護團隊協助,才慢慢脫離全靜脈營養,現在已經可以順利經口飲食。

營養不良恐影響治療,2種靜脈營養幫助復原

不少住院或動完手術的患者,常因腸道無法正常吸收營養素,導致營養不良、難以順利恢復。更有部分中高齡者因本身營養狀態不佳,除了身體虛弱外,更可能因此延後手術時間。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吳經閔表示,當患者本身因腸胃道疾病或癌症動手術等因素,消化系統無法發揮時,就可能須仰賴「靜脈營養」來避免營養不良。

所謂靜脈營養是指透過周邊靜脈營養或全靜脈營養的方式,將葡萄糖、氨基酸及電解質等微量元素輸注至患者體內:

• 周邊靜脈營養:短期使用,最多使用10~14天,從周邊靜脈給予輸液。

• 全靜脈營養:由中央靜脈導管提供高濃度和高滲透壓的營養混合物,用於須較長時間才能恢復腸道進食的患者。

台大醫院營養部主任陳珮蓉表示,營養團隊醫護及營養師會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量身打造個人營養補充計劃。像全靜脈營養輸注一段時間後,評估患者身體狀況有慢慢恢復,會視情況不斷調整配方,逐步將靜脈營養慢慢減少。

術後透過靜脈營養、流質飲食至攝取固體食物的「由小到大」方式,幫助患者恢復健康,也避免營養不良。圖片來源 / Freepik

術後出院返家養身,飲食3點要注意

當患者順利出院回家,除了多補充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果類等6大類食物外,如何吃得好、吃得巧也十分重要。台大醫院出版的《樂活族手術全方位加速復原寶典》指出,返家後的飲食營養補充須注意以下3大點:

1. 卡路里計算:

患者出院返家後,每公斤體重以25~30卡計,算出每日所需熱量。例如:60公斤的患者每天需要1500~1800卡的熱量,並依患者活動度及體重是否過重或過輕做調整。

2. 蛋白質補充:

為幫助患者身體恢復及增加肌肉量,每公斤體重至少須1克的蛋白質。例如:60公斤患者每天即需要60克的蛋白質,並依照疾病復原需求及是否罹患肌少症,將蛋白質攝取量提高至每公斤1.2~1.5克。針對腎臟功能不佳者,則須將蛋白質攝取量下調至每公斤0.6~0.8克。

3. 水分補充:

水分補充需求可以每公斤30cc估算,或以男性每日2000cc、女性1600cc飲水量預估,並根據氣溫、活動量進行調整。如果患者有心臟疾病或慢性腎臟病等情形,則須再請醫師及營養師協助評估。

不過,吳經閔強調,患者營養狀態不是只有術後,術前的營養也很關鍵,尤其是中高齡族群人數增加,更應多注意。因社區中高齡者營養不良比率近6%,一旦住院,營養不良的比率則高達40%,不僅提高治療難度,如果有需要動手術更是困難。因術前如果營養不良,不只術後發生併發症的機率上升,患者死亡率也會跟著增加。

患者術後出院返家後,除了要注意攝取多元營養,更須注意熱量計算,以及蛋白質和水分的補充。圖片來源 / Freepik

因此,當家中親友或長輩須住院動手術時,建議應在術前10~14天先評估身體狀態,以及是否有營養不良情形。如果發現「患者身體質量指數(BMI)低於18.5」或「患者體重在6個月內非自願減輕超過10%」,就應盡速尋求營養師協助,進行全面性營養評估。

延伸閱讀:

大腸鏡檢查多久一次?大腸鏡飲食、費用、檢查流程解析

羅時豐「腸沾黏」切除小腸26公分 腹脹、噁心、不放屁是警訊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