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書摘】為何赤蛙、蝸牛、藍腹鷴通通都叫「斯文豪」?來看「不務正業」的外交官在台灣的驚奇旅程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2023年10月15日07:32 • 發布於 2023年10月14日22:06 • 上下游News&Market

19 世紀英國駐台的首位領事斯文豪,身負探索東方未竟之地的重責大任,卻在任期內細心記錄了一千多種台灣生物,率先介紹給西方世界,更有超過 30 種生物以他為名。生態家林大利用幽默又平易近人的筆調,轉譯斯文豪的旅程紀錄,其中不乏跨時空的質問和調侃,內容令人捧腹,也適合親子共讀。

(以下內容摘自《斯文豪與福爾摩沙的奇幻動物:台灣自然探索的驚奇旅程》一書,由親子天下授權,文中小標由《上下游》另行編輯,與原書無涉,且為閱讀需要調整部分擷取內容,更多精彩文字請詳見該書。)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比翼雙飛」不只是成語,琵鷺真的比翼雙飛

在中國的傳說中,有一種白色的鳥,眼睛長在頭頂上(並不是說這種鳥很臭屁),而且只有一隻翅膀。這種傳說中的白鳥如果要飛行,必須兩隻白鳥互相並排、鉤在一起比翼雙飛。這種白鳥是「琵鷺」,中國人認為琵鷺是鳥類中的怪咖,有如傳說般的存在。看到這裡實在是嘖嘖稱奇,難道有些琵鷺只有左邊翅膀、有些只有右邊翅膀嗎?如果要飛行,還得事先講好誰和誰搭檔。如果由感情不好的琵鷺互相搭檔,應該會大吵一架而飛不起來。

琵鷺比翼雙飛(陳宛昀繪、親子天下提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不只有鳥是如此,魚類也有類似的例子。在中國的自然書籍中,也認為比目魚是眼睛長在頭頂上的魚(這裡依然不是驕傲自大的意思)。而且,朝上的那一側身體已經發育成熟,朝下的那一側身體則還沒完全發育。因此,比目魚要游泳之前,必須要兩條魚相互緊貼在一起,才能成為會游泳的魚。合併在一起的好處不僅如此,身體兩側的四隻眼睛,可以彼此互相注意附近有沒有掠食者,相互照應。

因為有了這樣的傳說故事,在斯文豪取得四隻琵鷺的標本的時候。當地人還特別來請求斯文豪,讓他們看看琵鷺的眼睛是不是真的長在頭頂上。當然,斯文豪馬上就打臉了這種道聽塗說的鄉野奇譚。

「我馬上證明這些不知長進的儒家學者的錯誤觀念。」

至於當時認為黑面琵鷺與白琵鷺屬於相同的物種,直到斯文豪經解剖確認後才分開的故事,且待稍後再說明。

鉛山壁虎幫助清朝勇將凱旋得勝

斯文豪在文章中寫道,台灣的漢人很尊敬鉛山壁虎(Gekko japonicus),原因來自於一個多年前的傳說故事。有一群叛軍占領高雄鳳山,而且勢力已經威脅到台灣府的安危。為了壓制叛軍,清代皇帝派出一名勇猛的將軍來收拾叛軍。沒想到,壓制叛軍的狀況並不順利,將軍接連出征都吃了敗仗,大將軍的軍隊被叛軍打得落花流水。

有一天晚上,將軍正煩惱該如何逆轉戰局。這個時候,上方傳來了響亮的啾啾聲。原來是一隻鉛山壁虎,而且牠還會開口說話!壁虎問將軍為什麼愁眉苦臉?將軍雖然嚇了一跳,但也馬上冷靜下來想一想,他覺得可能是有善良的神靈附身在這隻小壁虎上頭,想要來幫助他。

於是,將軍便向小壁虎說明了事情的經過,以及目前戰爭的局勢。壁虎聽了之後,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便悄悄的在將軍的耳邊說道:「把我身上的黏液拿去敵方的軍糧裡下毒,黏液會讓糧食很快的發臭腐敗。糧食不足的軍隊是很難打勝仗的,只要削弱敵軍的物資和後援之後,將軍再一舉攻破叛軍。」

將軍點了點頭,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於是答應壁虎,如果打了勝仗,就會向皇帝請求表彰壁虎的功績。隔天早上,壁虎便率領眾多壁虎同伴前往鳳山縣的敵營,在叛軍的糧食裡面用黏液下毒。過了幾天之後,叛軍的士兵果然接連死去,戰力大幅耗損。於是,將軍馬上大舉進攻,給叛軍致命的重擊,最後凱旋奪勝。

鉛山壁虎聚集在牆上,叫得比以往還要大聲,彷彿在慶賀勝利。將軍也信守諾言,請皇帝獎賞這些英勇的壁虎。於是,皇帝授予台灣所有的壁虎將軍職位,並受到所有人的尊敬與愛戴。壁虎們開心的合唱,高聲受賞。

此後,台灣島上的居民,家家戶戶都有壁虎將軍的身影,幫忙收拾影響居家安寧和農作物的害蟲,就像當初收拾叛軍一樣。而且,每當打雷的時候,雷聲會讓壁虎將軍想起戰場上雷霆萬鈞的聲響,以及祖先的英勇事蹟,壁虎們就跟著雷聲高歌鳴唱。

鉛山壁虎大將軍(陳宛昀繪、親子天下提供)

放生綠蠵龜和革龜,漁商同利

斯文豪注意到,台灣和中國海域以及台灣海峽有綠蠵龜(Chelonia mydas)和革龜(Dermochelys coriacea)棲息,但是卻很少看到漢人捕捉上岸。

1859 年10 月,有一隻海龜擱淺在廈門的海攤上,斯文豪想要向漁民買下來收藏,沒想到卻吃了個閉門羹,怎麼樣都無法說服漁民將海龜賣給他。原來,中國沿海的漁民認為,海龜擱淺表示即將有大災難來臨,為了避免禍害發生,必須將海龜救起來放回大海。而且,當地的商人願意花錢向漁民買海龜來放生,漁民同樣可以獲利。

中國商人買下海龜之後,會用紅色緞帶裝飾海龜,並且在龜甲上寫下「永遠自由」,接著用小船將海龜載到港口外海野放。他們說,海龜身上的文字和裝飾,讓牠們下次在不幸擱淺時,可以避免遭到不人道的對待。

光榮返鄉的海龜(陳宛昀繪、親子天下提供)

鑑定物種物種用看的、用量的還要用吃的?

斯文豪是一位觀察細心、工作嚴謹的博物學家,對於相似生物之間的比較,更是鉅細靡遺的描述,並且清楚呈現所有的測量值。測量生物的身高體重、各部位的長度等數值,如此的工作稱為「形質測量」,為的是要探討生物演化、生理和行為。

在斯文豪那個年代,還沒有遺傳學的觀念,幾乎只能用外觀作為鑑定物種的依據。這樣的概念,稱為「形態種概念」(morphological species concept):長得不一樣的,就是不同的物種。因此,當時的博物學家,更是講究生物的外觀形態,不僅外觀的形質測量相當重要,就連內臟的尺寸大小,斯文豪也不放過。

然後,斯文豪有時候就……乾脆煮來吃!

有一天,斯文豪的朋友提供兩對琵鷺幼鳥的標本,其中兩隻在 3 月7 日在淡水港被射殺,另外兩隻則是在 3 月17 日在淡水港被獵殺捕獲。

起初,因為測量了 3 月7 日獲得的兩件琵鷺標本後,斯文豪認為當時《日本動物誌》(Fauna Japonica)描述的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與黑面琵鷺(Platalea minor)根本就屬於同一種鳥,覺得自己解開了一個科學界的謎團。

然而,斯文豪的開心並沒有持續多久,短短的十天後,有人又送來了一對琵鷺幼鳥。這下一看不得了,第一對的雌鳥比雄鳥大,但是第二對的雌鳥卻比雄鳥小,這顯然有問題。最後,斯文豪小心翼翼的測量四隻琵鷺的外觀和內臟,並且與《日本動物誌》中記載的測量值比較,確認白琵鷺與黑面琵鷺分別屬於兩種不同的鳥。

黑面琵鷺是東亞特有種,夏天在朝鮮半島繁殖,冬天遷徙至台灣和中南半島等地度冬;而白琵鷺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溫帶地區至亞熱帶地區,冬天往南遷徙,甚至會到非洲紅海沿岸。

黑面琵鷺和白琵鷺的外觀差異,主要在於黑面琵鷺的臉部裸皮面積較大,白琵鷺則幾乎沒有。此外,白琵鷺的體型有時可以達 90 公分,而黑面琵鷺最大僅有約 80 公分。雖然如此,但兩者在體型上還有許多重疊之處。由於兩種琵鷺都會在台灣度冬,雖然白琵鷺的數量較少,但還是有機會可以在台灣的同一處溼地同時見到兩種琵鷺一起活動,例如:台北關渡平原和小金門的陵水湖。

誰知道,斯文豪天外飛來一筆:「這種琵鷺的肉非常美味。」

不會吧,測量和解剖的時候,斯文豪竟然順便把琵鷺肉吃下去了嗎?雖然不知道有沒有煮過,但我合理相信斯文豪一定親口嚐過後,才有辦法寫出這樣的文字。

黑面琵鷺(攝影/林大利;照片提供/親子天下)

叫聲「雞狗乖」的台灣竹雞不是福建的灰胸竹雞

對台灣來說,斯文豪在鳥類學最重要的著作,就是台灣第一份鳥類名錄《福爾摩沙鳥類誌》(或稱台灣鳥類誌),共包含 201 種鳥類。其中,標號第115 號的鳥類是台灣竹雞。

斯文豪在許多文章中都提過台灣竹雞,當時在台灣的低海拔山區相當常見,而且嘹亮的叫聲「雞狗乖」非常容易辨認。而且,經過斯文豪充分的觀察經驗和鉅細靡遺的描述,英國皇家科學學會院士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同意將台灣的竹雞和中國福建的灰胸竹雞(Bambusicola thoracicus),認定不同的物種,甚至分別歸類於不同的屬(當時灰胸竹雞的屬名為 Perdix)。

台灣竹雞(攝影/Alexander Synaptic;照片出處/ Wikimedia Commons)

1861 年 8 月16 日,斯文豪收到了一對台灣竹雞幼鳥,在他所寫的文件中描述兩隻幼鳥發出了像家禽般的鳴叫聲。看到這裡便能發現這兩隻竹雞在交給斯文豪時還活著。斯文豪描述外觀特徵之後,又突然來一句:「牠們的肉又甜又嫩。」

咦,又偷吃了一口嗎,斯文豪先生?

這樣的舉動好像沒什麼不對,當時台灣竹雞本來就是市場上的常客,漢人也會設陷阱誘捕台灣竹雞。不過,吃一口琵鷺肉就不敢說了,也許是因為新奇而試試看吧。然而,斯文豪也不是所有的野味都照單全收吞下肚,像是他如此描述黑鳶(Milvus migrans):「黑鳶是非常骯髒的愛吃鬼,總是散發噁心的氣味,而且身上爬滿蝨子。因此對任何有正常感官的正常人,黑鳶是令人敬而遠之的鳥。」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