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Bella出國去】開箱長榮第四代「豪華經濟艙」五大亮點:媲美商務艙的舒適,業界最大座位足足兩扇窗寬

Bella儂儂
發布於 02月18日08:20 • Naomi

商務艙、經濟艙之間有什麼更理想的選擇嗎?作為豪華經濟艙始祖的長榮航空,本週正式揭幕搭載於全新波音787-9客機上的「第四代豪華經濟艙」,不只全程減少約63,000公斤的碳排放量,展現對環境永續的承諾。媲美商務艙等級的豪華座椅,配上足足兩扇窗距離的大小,成為業界最大豪經艙,以下5大亮點【Bella出國去】帶你搶先試坐!

延伸閱讀:【Bella出國去】開箱國泰航空全新「爾雅商務艙」6大亮點:隱私感滿分的“拉門套房”躺平看4K電影!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長榮是豪經艙的創始人

長榮豪經艙多次獲得「全球最佳豪華經濟艙航空公司」頭銜。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在揭開第四代豪華經濟艙的面紗之前,你必須先了解長榮航空在豪華經濟艙領域的霸主地位!早在 1992 年,長榮便領先全球首創「經濟豪華艙」(原名),打破商務艙與經濟艙之間的界線。不僅如此,更是屢獲航空界奧斯卡Skytrax的高度肯定,連續榮獲「全球最佳豪華經濟艙航空公司」、「全球最佳豪華經濟艙餐飲」及「最佳豪華經濟艙座椅」等殊榮,奠定其無可撼動的領導地位。歷經30年不斷精進與四次改版,今年,第四代豪華經濟艙再次突破極限,帶來更寬敞、更舒適、更具隱私感的飛行體驗,讓每一位旅客享受超越期待的旅程。

延伸閱讀:獨家開箱台灣最美商務艙「星宇航空」!7大亮點告訴你值得搭嗎?米其林美食、NASA座椅…比在家還舒適

長榮第四代豪經艙開箱亮點1.

每個座位放大近兩倍

前後椅距更達驚人的42英吋,不只是經濟艙的近兩倍,同時也是業界最大座位。

搭飛機最怕遇到狹窄擁擠的座位,長榮第四代豪經艙將原本經濟艙的七排座位,濃縮成僅四排,空間瞬間升級,座位寬敞度提升將近一倍,前後椅距更達驚人的42英吋,是全球豪華經濟艙最大。坐在這裡,光是一個座位就能欣賞到跨越兩扇窗的遼闊景致,與旅伴再也不用為了靠窗位置爭破頭!此外,每架787-9客機配置28席豪華經濟艙座位,採2-3-2座椅配置,既講究舒適度,也兼顧旅程中的自在感受。

延伸閱讀:【旅遊經濟】香港快運創立20年零負評!國泰航空看好鉅資入股,5大重點分析成功經營策略

長榮第四代豪經艙開箱亮點2.

堪比商務艙的座椅規格

媲美商務艙等級的座椅幾乎可半躺,讓人有如被輕柔地環抱。

座椅設計更是媲美商務艙等級,採用搖籃式傾斜技術,椅墊會隨著椅背同步向前並微微上抬,以5英吋的後傾角度,營造出接近8英吋的舒適感,幾乎可半躺,讓人有如被輕柔地環抱一般安全感滿分。同時搭載超大15.6吋高畫質螢幕,結合直覺化娛樂系統控制器,無論追劇、看電影或聽音樂,視聽享受全面升級。最讓人驚喜的是座椅內側扶手竟隱藏著超大收納空間,手機、平板隨手一放,不再手忙腳亂。側邊更貼心設有專屬水瓶架,讓旅途中的每一刻都井然有序,從此告別上機後四處尋找置物空間的狼狽窘境。

長榮第四代豪經艙開箱亮點3.

新增擋板隱私性提高

特別設置隱私隔板,有效區隔鄰座旅客隱私性升級。

最令人驚艷的亮點,就是隱私性的全面升級!雖然無法像商務艙那樣擁有獨立包廂,但座椅頭靠兩側特別設置隱私隔板,有效區隔鄰座旅客,讓空間感更加自在,享受專屬的個人領域。同時,座椅內鑲嵌的暖光閱讀燈設計,既能提供柔和照明,又不會干擾他人。座椅細節更是一絲不苟頭靠、扶手與腳靠皆採用高質感皮革包覆,觸感細膩,搭配六向可調整設計,無論是仰躺放鬆,或是直坐工作,都能輕鬆調整到最適合自己的坐姿。

長榮第四代豪經艙開箱亮點4.

滿足所有需求的魔術大空間

收納空間大幅升級;餐桌設計加大外,新增多功能層架。

過去經濟艙那狹小又略顯克難的餐桌,如今全面加大,讓用餐空間更寬敞自在。更棒的是,新增了一個專屬手機和平板支架,讓你可以邊享受美食,邊追劇或處理工作,機上時光變得更愜意。座椅內還巧妙隱藏了110V AC與USB複合式插座,確保無論是手機、平板還是筆電,都能隨時充電,讓你在抵達目的地前,不僅精神飽滿,連電子設備都滿電待命!

長榮第四代豪經艙開箱亮點5.

值得你收藏的過夜包

與英國潮流品牌HUNTER聯名打造全新過夜包。

機上用品同樣升級享受,除了提供皇璽桂冠艙同級的盥洗室用品,還有柔軟舒適的金絲絨拖鞋與綜合堅果點心。而搭乘美國、加拿大及歐洲等長程航線的旅客,更可獲得與英國潮流品牌HUNTER聯名打造的全新過夜包,內含品牌乳液與護唇膏,且特別設計了可背式提帶,時尚有型人長使用也很適合。

2025 2月《米其林》最新名單揭曉!台北、台南5間新餐廳入選:日本人開的牛肉麵店,淡雅香氣不輸老店

2025專櫃「定妝蜜粉餅」推薦Top 10!植村秀提亮膚色、M.A.C修飾蠟黃,蘭蔻超持妝24H!

加入Bella儂儂 LINE好友,接收流行時尚新訊。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