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交通日新月異以及人們益加注重休閒生活,旅遊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全球旅遊業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繁榮,然而,當某些旅遊目的地因遊客數量激增而難以承受時,旅遊帶來的經濟效益與社會發展往往成為雙刃劍,不僅破壞當地環境,也衝擊原本的文化與社會結構。有鑑於此,如何在觀光發展中超前部署、防範未然,避免過度旅遊的災害,是全球旅遊業界需思考的課題,也為旅遊業的永續發展鋪設長遠的道路。
當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固然帶動全球經濟的增長,但過度旅遊對旅遊業的負面影響也已經顯而易見。
以聞名全球的水都威尼斯、巴塞隆納為例,遊客蜂擁而至的結果造成當地環境被破壞,社區生活受到干擾,甚至是文化遺產的不可逆損害。
例如巴塞隆納7月份發生街頭遊行抗議事件,數千名民眾上街抗議大量遊客遊訪導致房價持續上漲,部分抗議民眾還以水槍噴射外國遊客並呼喊「觀光客滾回家」,這些案例告訴我們,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過度旅遊的危機將不斷擴大,最終損害的不僅僅是旅遊業本身,還包括我們所依賴的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
分流制度均衡發展各區 屏東推觀光保育費
觀光署
要解決過度旅遊問題,關鍵是超前部署,而非事後的補救,為避免過度旅遊的災害,可從觀光發展的源頭開始,採取全方位的策略來減少這些風險。觀光署副署長林信任認為,政府單位在規劃旅遊發展時,可謹慎評估旅遊目的地的承載能力,制定相應的政策。
策略 ① 減輕環境壓力
目前旅客人潮眾多的屏東小琉球,屏東縣政府於今年7月起實施收取觀光保育費措施,遊客進入衫福、漁埕尾、肚仔坪3處潮間帶,每人需支付60元觀光保育費。保育費專款專用,用於生態復育、科學調查與監測、環境清潔與垃圾處理、增加污水處理量能等保育事務。
策略 ② 休養期進行生態修復
因應生態永續理念,讓景區生態修復,如龜山島在每年12月至隔年2月封島3個月期間,讓島上生態休養生息。馬祖及澎湖管理處也考慮在每年12月至隔年1月期間,進行生態修復,以及強化景區維養工程。
策略 ③ 分流舒緩人潮
以分時、分流方式,將旅客人潮分流到平日時段及非熱們觀光景點、地方城鎮,是避免過度旅旅遊的理想方式之一。透過鼓勵民眾平日出遊,可避免遊客人潮過度集中於週末假日時間,對景區、旅遊點帶來過度旅遊的負面影響。另外,鼓勵遊客遊訪熱門景點的鄰近區域,將遊客引導至非熱門景點,既可減輕特定景點的壓力,又從而達到更均衡的發展效果。觀光署目前透過各地觀光圈發展的策略,由主要景區往外延伸串聯鄰近區域,帶動整體區域均衡發展,同時讓遊客人潮平均分流至各地。
策略 ④ 永續、數位雙軸發展
觀光署在未來的旅遊發展策略上,將朝永續經營,邁向與自然共生共榮,包括引領產業朝永續、數位雙軸轉型目標邁進;針對離島旅遊、國家級風景區之熱門景點以人數管制措施分流;推動綠色旅宿服務、鼓勵業者落實環保政策等。
設定合理的遊客人流上限
學 者
世新大學副教授陳家瑜認為,可從長遠角度出發,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如人流管控、多元發展、各方協力,與文化意識等有效措施,確保旅遊業的永續發展。
措施 ① 人流管控措施
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承載力評估,設定合理的遊客流量上限,好比宜蘭福山植物園從開園起即採預約制,不僅能保護景點的自然資源,還能提升遊客的整體體驗品質。管控措施不侷限於單一方式,有多項配套措施一起實施,更具效應。
措施 ② 旅業多元化發展
推動旅遊業的多元化發展亦是減少過度旅遊風險的其一方法,如政府和旅遊業者推廣非熱門景點,鼓勵遊客探索尚未被過度開發的地區,從而緩解熱門景點的壓力,進而促進旅遊資源的均衡分配。同時,旅遊業者可規劃更多具教育意義和文化內涵的旅遊行程,鼓勵遊客深入了解目的地的文化與歷史,而不僅僅是拍照打卡。
措施 ③ 各方協力合作
避免過度旅遊災害的關鍵在於政府、旅行業與遊客之間的協同合作。政府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需要制定政策和法律來限制過度旅遊的發生,還需通過公共教育提升社會的永續旅遊意識,透過宣傳和教育,鼓勵遊客尊重當地生態、景觀、文化,減少對景區的破壞,例如鼓勵遊客協助淨灘、撿拾垃圾,對遊客正面行為給予鼓勵。
措施 ④ 尊重在地文化與環境
遊客自身的意識轉變同樣重要,遊客應當理解和尊重旅遊地的文化與環境,在旅行中保持文明,並盡量選擇對環境友好的旅行方式,透過這樣的行動,每位遊客都可成為防範過度旅遊災害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