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蔚(Tiffany Yuen)是香港南區一個小市區的區議員,她的辦公室座落田灣邨,一個充滿退休人士的公共屋邨,沒有人想過,這裡會有一個充滿活力的辦公室、辦公室外會有近年文青間流行的「漂書角」,我們一直以為,年輕的文化不會出現在區議會議員的地區工作中,但袁嘉蔚會定時與下午三點左右下課的小孩子在這裡踩滑板,辦公室內放置了一塊迷幻漸變色彩的 Penny 魚仔板。 雨傘運動的時候,她依然未剪短頭髮,依然帶點稚氣,但眼前的她,一頭俐落的短髮,穿著恤衫、長褲,利用 power-dressing,她嘗試在日常中實踐身體政治,希望能夠在擔任「田灣女孩」以外,展示一個更加強悍和自立的女性形象。
袁嘉蔚在競選辦公室。攝影|陳韻如
「從政的時候,有很多事情,你可能要妥協。不是政治上的妥協,而是身體上的政治:我要展示一個怎樣的形象,讓人看見?」
香港南區區議會田灣區議員 袁嘉蔚
她是香港第一個正面提倡「性自主」、「性革命」的女性政治人物,除了與兩位女性朋友開始《番號ABC》短片系列,討論性事、兩性關係,她的女性主義和平權理想不只掛在口邊,在當選區議員之後,她於南區區議會提出成立「平等機會小組」,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讓更多人關注少數族裔、精神健康障礙者以及區內性小眾權益,訪問的第二天完結後,她便就著 2019 年 6 月 12 日一名患有自閉症的男孩被警方噴射胡椒噴霧和拘押一事,召開記者會。除此之外,她亦公開支持同志平權,在香港同志遊行中可見她的身影。
攝影|陳韻如
競選工程「田灣女孩」 大眾對女政治人物的想像
袁嘉蔚在田灣地區辦公室前。攝影|陳韻如
「田灣女孩」是袁嘉蔚在 2019 年年尾參選區議會選舉時的競選口號之一,當時她挑戰連任 4 屆、當中有 3 屆均沒有競爭對手下當選的時任南區區議員陳富明,而在她的競選工程中,單張使用的是清雅、年輕的粉紅色,口號寫著「田灣,終於有得揀」(書面翻譯:田灣,終於有選擇。)。
她當時的對手已經年過 60,是典型的「石化」區議員(註:即長期沒有競爭對手下,導致沒有動力的區議員,常見於香港各區區議會),而她是曾經參與反新界東北撥款示威及佔領中環(雨傘運動)、曾經成為香港新時代民主派政黨副主席的 26 歲年輕女性,她勝出,代表香港的地區政治事務,正式被改朝換代,讓人有盼望,也象徵著一代人換一代人,當中對於年輕一代、熱衷政治的香港人來說,意義深遠。田灣女孩最後以 4191 票勝出選舉,陳富明只獲得 2602 票。(延伸閱讀:「告訴你一個沒有自由的國度」這 20 張照片,記下香港人被忘記的尊嚴)
一個選舉工程中,候選人的形象是關鍵,香港從政或者投入社會運動的女性,若要獲得公眾支持,普遍都需要有一個「順性別女性」的模樣,五官端正之餘,也需要有點姿色,好讓公眾能夠吹捧成為「社運女神」等等,但女神不可以太過有個人特色,若果太強悍,又會惹來質疑。
袁嘉蔚以粉紅色、鄰家女孩的形象「入屋」,獲得街坊支持,「其實田灣女孩這個稱呼,是黃之鋒開始的,他在面書(編按:Facebook)上開玩笑稱我為田灣女孩,慢慢變成我的代號。」街坊對於她的印象是乖巧、斯文的鄰家女孩,「其實當中有許多矛盾和掙扎,當我們為參選人塑造形象,很多時候,女性的參選人都被要求展示出乖巧或者斯文的一面,這樣才符合選民(期望的)形象。是否所有女候選人都要一式一樣、同一個氣質,才稱得上是「好」呢?我並非這樣認為。」
「到後來我會思考,我可以怎樣做一個比較真實的自己呢?我是一個人,我不只得一面。」在選舉宣傳期間,她大多穿裙子「落區」,當選之後,她希望能夠從自己的身體和形象出發,帶來改變,「後來我就穿回自己屬意的衣服,多穿褲子,之前拍的『番號 ABC』系列,以及和街坊的互動,我都不斷挑戰大家對於女性政治人物想像的底線,亦是挑戰自己的底線。」
田灣社區。攝影|陳韻如
「提倡性別友善、性自主」區議員職務不應越界?
區議員的職務,通常圍繞一個社區的大小事項,因此我們在香港會見到橫額,寫著「某某區議員成功爭取某個水渠暢通」之類的「功勞」。但袁嘉蔚似乎沒有留在「區議員的邊界」,反而做了一些區議員眼中「過多」和「不相干」的事務,例如提倡性別友善、提倡性自主和同志平權和關注反送中運動被捕人士等等。
談論性自主的節目《番號ABC》|截圖自香港眾志YouTube
社會運動出身的袁嘉蔚,習慣不平則鳴,亦習慣發聲解決社會不公義,在照顧地區相對「芝麻綠豆」的小事時,她試過因此感到吃力,「開始做地區事務時(在參選區議會之前,她是前區議員區諾軒的議員助理,後來區諾軒被褫奪議員資格),當時經歷反送中運動, 社區裡面活躍的多數是老年人,年輕人大多早出晚歸,出外工作賺錢,老年人口未必熱衷於政治,或者最清楚社會發生甚麼狀況。當外面打到腥風血雨的時候,我會否依然在社區派發單張,或者正在解釋 『水渠塞了,大家要多加注意啊』?」和平小社區與衝突連連的社會造成的反差,令她當時花很大力氣去平衡心理。
坊間有「區議會不應太政治化」之說,但不論是支援反送中運動示威者還是反對國安法,袁嘉蔚未曾缺席。你可以說她越了界,也可以說是作為一個人,理所當然會做的事情。
在今年的 4 月,袁嘉蔚與兩位香港眾志成員主持的《番號 ABC》在 YouTube 首播,三個女生一支威士忌,開始談起「性」來,她們除了分享個人經驗,亦會收集網民的問題,作出討論和回覆。(延伸閱讀:當性成為政治工具 專訪教授何式凝:性暴力,是用羞恥感摧毀我們的意志)
「現在外面兵荒馬亂,你還在提及性別議題幹嘛?有人覺得是 side dish,但當我們厲聲譴責執法者施予性暴力,那麼在爭取民主的道路上面,我們應該時刻去反思日常。」
談論性自主的節目《番號 ABC》|截圖自香港眾志 YouTube
「我們談論性別議題的時候,不一定用極度嚴肅的學術語言去講,因為會令討論的門欄升高。」她與另外兩位主持,穿著睡衣介紹性玩具,亦到性玩具商店挑選貨品,對於傳統的香港選民來說,這種女性區議員,可能有點難以想像,「當我以一個區議員的身分去談論此事,究竟我的選民會如何看我這個決定?有人說作為政治人物、公眾人物,談論性議題會令自己失去支持。」
亦有人苦口婆心地一再強調要「維護」反送中運動「清白」,「現在呢,藍絲、五毛已經說有黃天使,你還說這些性話題,不是令人相信有黃天使的存在嗎?或者讓人覺得你們就是淫賤的黃天使⋯⋯真的會有這些聲音出現。」
台灣彩虹旗飄揚,袁嘉蔚希望香港跟隨。攝影|陳韻如
「在未來的日子 ,無論是大政策,還是社區裡面的不同議題,都想達到性別友善。」
當選了南區區議員之後,袁嘉蔚在南區區議會提議成立「平等機會小組」,針對少數族裔、長者、弱勢的權益之餘,亦針對區內的性小眾權益,「我最想做到的是讓區內更多人接觸到 LGBT 議題。」
「南區一個屬於自由黨的區議員說『利申,我不是恐同,身邊都有性小眾朋友,但我覺得香港現在對他們已經很好,沒有歧視。』而其實,有更多人依然未被看見,例如長者同志和基層同志。性傾向歧視條例爭取了很多年,到現在只是所謂的諮詢階段。」
做的事情表面上看起來與一般地區事務無關,於是惹來質疑,但她記得一次街坊的鼓勵,「其中一次去同志遊行,隔天回到地區派發單張的時候,有一個住在田灣的街坊走過來說,『我昨天在同志遊行見到你,我真的很開心,屬於我區的代表在其中,你沒有避嫌而不出席。』性小眾,其實就是生活在不同的小社區。」
女性政治人物日常?捧成民主女神或被批「公廁」
雨傘運動之後,人們對於「袁嘉蔚」的討論度大增,「有些媒體喜歡將參與社運的女性打造成『民主女神』 ,當時我也有這類型的外號,姑勿論網民是否同意。」
後來,網民開始攻擊和抹黑,「即使不是攻擊,也會評論身材、評論外貌。為何我會被說成公廁、被說成臭西?這些說話令當時的我,很不舒服。為何我發表自己的想法、發表屬於自己的言論時,要受到這種攻擊呢?怎麼說呢,我是有退縮過一段時間,因為很大壓力。」
到成為議員助理、以及後來參選區議會並當選後,她亦收過不少匿名的性騷擾電話,當中有些是因為政見不同而產生,有些不是,「很多女性區議員都會收到Instagram、Facebook、Whatsapp 的惡意信息,或者性騷擾。」女性政治人物的日常,除了工作,還有應對或忍受關於身體、性別、性的騷擾,然而,似乎沒有人能夠停止這種行為。
田灣社區。攝影|陳韻如
政治參與始於碼頭 社會環境下並無退路
以往沒有渠道、沒有機會參與社會事務,當我有的時候,只會變得越來越熱衷。
袁嘉蔚在 2012 年開始參與社會運動,由協助示威團體寫報條開始,「碼頭工運,當時有工人被拖欠工資,我連同大學學生會、勞工團體一起援助工人運動。 2014 年雨傘運動,她走得更前,也惹來更多反面的討論聲音,到現在,她依然站在政治舞台上,更宣布參選 2020 年立法會選舉民主派初選。(延伸閱讀:「只要你嬴了,我才不算輸」香港金像獎預告,三分鐘說盡風雨中的時代)
「以往沒有渠道、沒有機會參與社會事務,當我有的時候,只會變得越來越熱衷。我覺得我們不只要發掘不公義的事情,而是對於不同事情,想辦法解決。」
她說,只要決定了做一件事,就一定會全力去做,「我覺得沒有後退的空間,老實說,尤其是在香港現在惡劣的環境底下。」
攝影|陳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