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Podcast一度百花齊放,收聽人數成長、節目多元,「聲音經濟」儼然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新商業模式。
不過,眾多創作者面臨「賺不到錢」的窘境;Podcast平台的演算法機制也不利於搜尋,現在Podcast產業還有什麼突破口?
2024年未來商務展26日邀請聲浪媒體(SoundOn)執行長黃建翰、知名節目《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主持人李毅誠,分別從平台方與創作者的角度,解析潮流過後的Podcast產業。
Podcast新的破口:短+影像?
黃建翰表示,疫情後是台灣Podcast市場的里程碑,不只各種新類型的節目陸續出現,聽眾年齡層也從原本23~44歲的青壯年族群向上移動,連長輩也加入收聽的族群。
市場擴大之外,內容的類型也跟著變化。李毅誠指出,除了各種垂直類型的節目外,他認為現在Podcast市場新的突破點會是「較短」的內容。就像短影音在社群媒體上爆發,新進創作者也可以利用Podcast製作成本低的特點,製作較短的節目、擴散較快,「大家都會想說老節目才拿得到業配或是有流量,但其實那些突破(短的類型)在國外已經成形了。」
黃建翰也認同,要讓更多人認識節目品牌,現在短影音的演算法相當有優勢,內容如果得到流量,就很容易再被推薦給更多人。因此,現在許多Podcast創作者也會搭配影像,在錄音時錄下畫面,並後製成中長影音或短影音,上傳至YouTube等其他社群平台,形成「一魚多吃」的模式。
不過,在收入方面確實有M型化的狀況,頭部的Podcast創作者收入頗豐,但後進者可能只能靠愛燃燒。這也是這幾年「動態廣告」崛起的原因。就像是YouTube廣告一樣,託管(hosting)平台動態在聲音內容插入廣告,替創作者獲取收入。
以SoundOn來說,旗下有上千名創作者,依靠總體流量的成績,和大公司購買廣告業務,將部分廣告分配給位於後段的中小型創作者,因此中小型創作者只要有聲量,也能賺到錢。而中小型創作者成長茁壯後,再接到客製化的商案。
但是,廣告的調性與創作者是否相符,以及聽眾能不能接受這種廣告形式,都還有待時間更長的驗證。
持續創作的心法:相信聽眾和數據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至今已創作超過400集節目,被問及如何持續找到能黏著聽眾的題目,李毅誠表示:首先要「相信聽眾」。
他認為,《台灣通勤第一品牌》就像和好朋友之間聊天,聊天內容很有趣、很動聽,是因為知道對方聽得懂,而且自己講得夠清楚,雙方之間有信任,就是節目能夠一直做下去的關鍵。
他舉例,《台灣通勤第一品牌》能夠在節目裡討論微不足道的平凡題材,正是因為有對觀眾的信任,「因為我們知道聽眾願意聽,所以題材是無限的。」
黃建翰則表示,節目有自己的靈魂很重要,類型五花八門,創作者要找到自己發自內心喜歡的、想分享的事。此外,內容的行銷也可以搭配數據來做。他舉例,現在Podcast的後台都有節目表現的數據,創作者可以根據不同節目長度或SEO的表現等等,對內容進行調整集實驗,「內容可以有任何嘗試,但搭配數據很重要。」
這些嘗試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好的內容,必須「被聽見」才有意義,「做好內容後,還是要找方法行銷,」回歸到內容和商業的關係,黃建翰將製作Podcast和自己過往創業的經歷類比,發現並非只是產品好,就會一飛沖天,「節目不能只是等著別人來收聽,還是要找方法推出去。」
延伸閱讀:一周120支短影音,帶來單月500萬元業績!短影音怎麼成功變現?3大觀察解析
責任編輯:林美欣
延伸閱讀
Spotify將推Deluxe方案!含HiFi無損音質串流,月費漲多少?Q2財報藏漲價關鍵
Z世代很輕鬆?誤會大了!Yahoo揭4大消費趨勢:他們渴望賺錢,但不急於經濟獨立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