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

霧台,一個雲霧繚繞的神之鄉

非常木蘭
發布於 2024年07月31日08:00 • 文字:徐孝晴 • 攝影:大花

非常木蘭X小日子:開箱地方進行式

距離屏東市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霧台鄉,對居住在屏東市的我而言,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區域,雖然從小到大偶會遇到來自霧台的同學,但對於這個地方卻是一知半解。

霧台是臺灣唯二以魯凱族為主的鄉鎮,多數的部落分布於海拔1000 公尺,有雲霧之鄉的美名,每到午後總是會開始起霧、飄著小雨,宛如身處仙境之中。由於地處高海拔且容易到達,每逢假日總是吸引許多人上山避暑,近年來因為阿禮櫻花季、哈尤溪、神山愛玉等觀光資源而聲名大噪。然而,即便已是知名的觀光區,霧台仍擺脫不了在地人口大量外移的困境。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屏東縣兩大城鎮分別為屏東市及潮州鎮,這兩個區域經常吸引周邊鄉鎮的人口移入。就我個人經驗,以前的原住民同學多數來自三地門、瑪家、霧台等區域,會因為就學、就業、醫療等因素,遷移到屏東市的眷村生活,然後週末再回到部落上教堂及參與各種節令活動,對於好幾代的原住民來說,這是生活的日常。

霧台地方生活地圖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帶路人、撰文 = 徐孝晴:出生於屏東市廣東路上的頭崙埔,在學期間廣泛接觸文化調查與族群研究,目前與太太彭巧如一同經營座落屏東勝利星村的獨立書店「繫。本屋」,以書店空間促進文化交流和實踐,並販賣以在地食材研發的咖啡及私房料理,近期更撰寫多篇與「屏東」有關的文章,作品散見於《靛花》、《小日子》、《新活水》等。
  • 谷川社區(舊名:伊拉):為進入霧台的門面,是唯一的排灣族部落,編織工藝師的故鄉。
  • 神山社區:擁有知名的神山愛玉,到霧台必朝聖之處。
  • 霧台國民小學霧台本校:校內的門面是百合花及百步蛇,代表著傳承魯凱文化的精神象徵及圖騰。
  • 霧台基督長老教會:位於中山巷內由藝術家杜巴男與村民共同打造,具有魯凱風味的教會。
  • 岩板巷:位於霧台部落內,全巷由石板鋪設而成,沿途有著「百合」、「百步蛇」、「雲豹」等圖騰製成的工藝品。
  • 魯凱文物館:位於中山巷內,展示魯凱族的文物及文化多樣性。
  • 花草釀cemel:以香氛及部落咖啡為主題的店,並設計出擁有霧台元素的甜點及鹹派。
  • 阿禮部落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阿禮村):在風災後封閉了一段時間,透過時間修復了自然景觀,擁有大量的櫻花群。
  • 哈尤溪七彩岩壁及溫泉:又稱為雲豹之湯,由各種顏色的礦物質組成,猶如神之畫作。

以花草及咖啡建構出部落的獨特香氣

關於霧台的故事,直到我們認識了香氛與咖啡品牌「花草釀cemel」的Sagubi Kadrayiyang(鍾佳蓁)及Cegau Thapailun(杜博森),才開始建構出對於地方的想像。Qubi(鍾佳蓁)是屏東排灣族及苗栗客家的「混血」,從小生活於臺中,對於回到家鄉屏東一直有個憧憬,過去曾在公部門及發展街區經濟的公司歷練過,因此藉由過去對於撰寫計劃的經驗寫了原民會的「百萬創業計畫」,申請到了第一筆創業啟動金。

但申請過後才得知,需要一個實體據點,於是就想起了他的伴侶博森的家鄉──霧台。博森與大多數屏東原住民的生命經驗類似,家族三代遷居到屏東市區生活,獨留於部落的僅剩家族房舍,因此要怎麼回家?以及回家要做些什麼?對他們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花草釀cemel:以花草香氛搭配原鄉咖啡的工作室,由Sagubi Kadrayiyang(鍾佳蓁)及Cegau Thapailun(杜博森)夫妻共同經營,回到了博森的部落霧台深耕在地文化,打造屬於霧台的在地品牌。

「花草釀cemel」是參與「小農餐桌」舉辦的市集時,發展出來的品牌,因此初期這個品牌其實與霧台並沒有什麼連結。在兩人決定要回霧台創業後,他們開始思考花草釀與霧台可以有什麼交集。

在莫拉克風災後,政府為了振興部落經濟,而發展出一鄉一特色的支持系統,霧台選定了適合氣候發展的香草類植物,恰巧Qubi 擁有調香專長,可結合在地植物純露設計出特色香氛,如岩坂煙起、植蕨編織等屬於部落記憶的複方香氣,讓人們能夠透過香氣抵達未曾去過的地方;博森則擁有咖啡師專業,可結合推廣屏東原鄉種植的咖啡──因此,位於霧台部落的「花草釀cemel」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出來。

霧台的幅員遼闊,但人口稀少,且觀光淡季長,部落族人也排斥過度的「消費文化」,因此要落地並不容易,但在較少產業系統支持下的霧台,要如何發展更細緻的地方文化觀光,才是更應該著力的重點。如何讓遊客不只在櫻花季時來半日遊,而是創造出兩日到三日的生態遊程,並搭配住宿空間,是下一步花草釀想發展的重點。

「過氣部落太太」用編織連起兩地家鄉

過氣部落太太是一間位於屏東市的工藝品選物店,主理人Tuku Ragiwsane (杜彩蓮)是第二代移居屏東市的霧台人,透過與部落的工藝師合作,二地居在屏東市及霧台之間,交織傳承著兩地的傳統工藝。

與花草釀相反的例子「過氣部落太太」,主理人Tuku Ragiwsane(杜彩蓮)是第二代移居屏東市的霧台人,她的「部落」選物店設點在屏東市的住宅區內。店內除了販售部落工藝師的各種手工藝品外,也有許多出自於彩蓮手中的編織品。

彩蓮的編織歷程,是在某次的墾丁旅行中,因緣際會發現了對於來自尼泊爾手工藝品的喜愛,而身邊本來就有一群熱愛工藝品的朋友,因此開啟了代購的歷程。

直到疫情爆發,尼泊爾的工廠停工因而無法順利將這些美好的織品帶回臺灣。為了解決眼前的困境,彩蓮開始思索自己所生長的土地能夠轉化成什麼養分、有哪些工藝品是跟編織有關,想起了部落裡其實也充滿著編織的物品,如傳統服飾的圖騰編織、民俗植物的月桃編織等,還有月桃編織的變形──使用打包帶編織成耐用的「時髦小圓籃」,這些都是屬於部落裡的文化能量。

於是彩蓮開始與部落的職人合作,幾乎每週都會上山跟部落的工藝師討論新的創作方向。另外,也與已經在地方深耕許久的工藝創作團隊「黑色特工隊」合作,將他們的作品引進「過氣部落太太」販售,讓部落經濟得以透過不同的平臺流動。

至於為何叫做「過氣部落太太」,純粹是某次市集出攤時,為了增加攤位的記憶點,而加入了「過氣」兩字,後來發現這個有趣的名字容易引起民眾的興趣,只要經過都會讚美彩蓮說:「妳很美啊,一點都不過氣。」位於都市的「過氣部落太太」,走了一條與多數的返鄉青年不同的路徑,透過城市與部落的連結,創造出相互的支持系統,讓更多人能夠瞭解屬於魯凱族的文化能量。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