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小一女童偷拿鉛筆盒被送到派出所,警察為媽媽上了一堂教養課,建議以「正增強」教養孩子

媽媽寶寶
更新於 2024年12月25日05:18 • 發布於 2024年12月25日05:18

很多長輩遇到孩子教不聽,都會採用威脅恐嚇的方式:「不乖的話,警察要來抓你喔!」但台中一名小一女童,卻因偷拿媽媽的鉛筆盒,真的被媽媽帶到派出所!而員警不只勸導孩子,也機會教育家長,應以正增強方式引導孩子,而非威脅恐嚇。

警察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媽媽把偷鉛筆盒的女兒帶到警局

台中大雅分局頭家派出所吳警員在傍晚值班時,發現一名40歲媽媽帶著就讀小一的女兒,站在派出所。員警上前詢問,發現原來是女童未經媽媽同意,擅自把媽媽的鉛筆盒帶到學校,媽媽因此帶著孩子到派出所,希望員警可以告誡女兒「偷竊是不對的行為」。

女兒嚇壞了,也不知所措。讓員警看了相當不捨。當下員警的第一個舉動,是以員警身分勸告女童,不能未經同意就拿取他人物品。但同時他機會教育媽媽,不應把教養外包給警察,正增強方式教導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帶到派出所,以「警察抓人」方式恐嚇教育。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但小一女童站在派出所內一臉不知所措的樣子,也讓員警看了相當不捨。儘管內心覺得父母需要機會教育,但當下先耐心詢問女童的想法,隨後再告訴孩子,未經同意拿取別人的東西叫做偷,是不對、不可以的行為,並試圖讓女童理解東西被偷走的感受。

但教完女童後,員警也不忘告訴媽媽,建議家長應該以「正增強」方式教導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帶到派出所,以「警察叔叔會把你抓走哦!」這樣的負增強來教育孩童,避免孩子對警察留下刻板印象。

教養

什麼是「正增強」教養

「增強」(英語:Reinforcement)的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提出,到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史金納發揚光大。認為人可以用「正增強」或「負增強」的辦法來影響行為的後果,從而修正其行為。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或動物為達到某種目的,會於所處的環境下採取特定行為;當這種行為帶來的某種反應或後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後重複出現,而該結果就稱為「正增強」。而這種刺激通常是愉快的刺激。例如:

  • 老鼠按下一個按鈕會得到獎勵,因而老鼠更頻繁地按下按鈕,越來越多的獎勵增加了其按下按鈕的次數,因而正增強了其按按鈕的行為。
  • 女兒收拾玩具則父親給糖,如果女兒確實收拾玩具因而變得更勤快了,則糖是正增強物,正增強了收拾東西的行為。

相反的,當其行為會對他帶來不利時,這種行為就自然減弱或消失。後續就會以操作這種模式來進行制約。這就是「負增強」。例如:

  • 父母反覆嘮叨叫孩子打掃家裡,孩子為了避免聽到爸媽嘮叨,所以只好打掃。
  • 我們用某品牌止癢軟膏止蚊子叮咬癢,為了避免被蚊子叮咬引起搔癢,所以我們繼續購買使用該軟膏。

而該警員就是建議爸媽們減少厭惡的刺激,跟孩子說清楚期待與要求,並提供成就感或獎勵。因為恐嚇式教養法,只能短期收效,對於長期管教,並沒有幫助。只可能衍生成恐嚇式言語愈說愈多的狀況。「正增強」方式才能讓孩子的好行為維持長久,成為一個正向循環。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警察爸媽把3歲兒子關進警局拘留室,還上銬,只因為他大便大在褲子上,宣稱「十分有效!

不乖警察要來抓你喔!台南教保員管教小一幼童,找法警友人拍攝「管教影片」,孩子怕到轉學….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6
  • ZEO(亼)
    不是我想說,這樣不就變相培養一個只有對自己有利時才去做對的事的人嘛…
    2024年12月25日15:33
  • Chou
    家長不會教,學校不敢教,只好送到派出所? 現在教育都在推卸責任了嗎?
    2024年12月26日01:27
  • 墨機
    不愧是人民保姆🙈 這位員警的處理真的很棒 教育是由小處著手 免除了兒童可能造成的陰霾 也為社會大眾示範了一套正向教育
    2024年12月26日02:27
  • YiShan Chen
    小時寵著捧著孩子,長大危害社會,變成媽寶。
    2024年12月26日05:28
  • 阿邦
    這種的媽媽真的不及格!
    2024年12月26日04:2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