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帶狀疱疹恐留神經痛後遺症!醫籲:抗病毒藥物治療,要把握治療黃金期

華人健康網
發布於 2024年12月18日09:00 • 文/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陳遊醫師
帶狀疱疹恐留神經痛後遺症!醫籲:抗病毒藥物治療,要把握治療黃金期

阿偉(化名)本身為糖尿病患者,最近因工作繁重生活作息不規律,單側腹部出現一小片暗紅色的皮疹,起先不以為意,但皮疹越來越大片,接著冒出小水泡且丘疹逐漸變大,水泡產生傷口伴隨刺痛無比的感覺,就醫後才發現原來是皮蛇發作,經抗病毒藥物的治療後皮膚的紅疹與結痂逐漸好轉。

什麼是皮蛇(帶狀疱疹)?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曾經得過水痘的民眾,當水痘痊癒後,水痘病毒將潛藏在背根神經節長達20-30年,等到抵抗力弱化後伺機而動。1/3的人終其一生會有帶狀疱疹發作的情況,此外15%的長者帶狀疱疹痊癒後,可能發生疱疹後神經痛的後遺症,且症狀持續1年以上。而其他更嚴重的後遺症包括腦炎、眼部帶狀疱疹與局部神經發炎的問題,需要更積極的治療,同時不一定有紅疹伴隨水泡的情況發生,因此增加皮蛇發病早期診斷的困難性。

帶狀疱疹的抗病毒藥物治療

阿昔洛韋(Acyclovir)、伐昔洛韋(Valaciclovir)與泛昔洛韋(Famciclovir)三種藥品,均屬於核苷和核苷酸類似物(nucleoside and nucleotide analog),會競爭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減少水痘病毒的複製,療程一般5至7天。但需額外注意傷口癒合不良的併發症甚至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的狀態,或是神經發炎後的長期刺痛感,以上併發症須延長治療時間,且臨床上需符合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條件才予以健保給付。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帶狀疱疹高風險群為何?

研究指出,許多慢性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氣喘、免疫系統疾病、糖尿病,以及大於50歲的中高年族群,相較於健康族群的罹病風險約增加24-65%。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或有多種慢性疾病的民眾更要積極預防其發作。

疫苗可以提供的預防效果與保護時間

目前台灣衛福部核可帶狀疱疹疫苗有兩種:活性減毒帶狀疱疹疫苗(伏帶疹, Zostavax)與非活性重組疫苗(欣剋疹, Shingrix),皆須自費施打。其適用族群與施打次數根據疫苗品牌而有所差異。伏帶疹(Zostavax)目前適用族群為50-79歲的年長者,僅需施打一次,可減輕藥物費用負擔與施打次數。而欣剋疹Shingrix,需施打兩次且費用較高,包括50歲以上的年長者(無年齡上限)、18-49歲具有慢性疾病且罹病風險較高的族群,其中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劑與或免疫不全病患。

疫苗的可能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為肌痛、注射部位疼痛/腫脹、頭痛、腸胃道症狀(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燒等。

結語

在經歷過新冠肺炎爆發的時代後,借用世界衛生組織已提出阻止疾病大流行的不是疫苗本身與治癒疾病本身,而是始於接種疫苗。希望防範疾病於未然,疾病預防勝於治療。

加入華人健康網LINE@好友,健康資訊不漏接!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