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映的電影《她們》(Little Women, 2019) 是由葛莉塔潔薇 (Greta Gerwig) 編劇與導演,改編自十九世紀著名的同名小說《小婦人》(Little Women, 1868),由終生未婚的女性主義作家露易莎梅奧爾柯特 (Louisa May Alcott, 1832–1888) 撰寫。在潔薇的電影改編裡,故事總是交錯於不同時空,色調也不盡相同。對於不曾閱讀過小說《小婦人》的觀眾來說,這樣的設計其實容易分心又有點混亂,只是,為何潔薇要如此設計,有什麼目的,能創造出哪種效果呢?
熱愛寫作、一心想當作家、也想追求自我成就的喬馬區 (Josephine “Jo” March,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 飾),幾乎是潔薇在《她們》的故事核心,不只陳述一個作家的成長,同時也反應潔薇作為一個女性編劇與導演的女性主義詮釋。喬,就是潔薇在故事裡的代言人,尤其是當她被愛情逼急之後的抗議,
「我真受夠人們總認為愛情是女人的全部,真是受夠了。」 I’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love is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
不只會肯定於喬的勇於對抗婚姻至上,相信所有女性觀眾也都會因為喬對女性生命的追尋而感動:
「我想在這世界走那條屬於我自己的道路。」 I intend to make my own way in the world.
喬馬區(瑟夏羅南 飾)。
只是,這些言論對二十一世紀的女性來說,都是天經地義且理所當然,根本就是身為自由女兒身的天性與渴望。但是,假設時光倒流,讓我們隨著撰寫小說的奧爾柯特一起回到她的年輕時期,大約 1860 年前後,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出奧爾柯特在寫出這些言論之時,是有多麼地前瞻、前衛、與偉大。
那是個以夫為尊絕對至上的年代
事實上,十九世紀生活在北美的女性,幾乎沒有「我想走我自己的道路」的概念,連想說出「我想要擁有自己的事業」都很困難。
大部分的女性其實都跟瑪格馬區 (Margaret “Meg” March,艾瑪華森/Emma Watson 飾) 一樣,認為婚姻是女性最好的歸途,也會在青春期之後,注重穿著與打扮,不斷參加舞會刷存在,增加自己的曝光度,好讓有錢的男人看上自己,以便尋得好歸宿,不只要為自己的未來鋪路,甚至有機會還要趁機拯救整個家族;這也是為何馬區姑姑 (Aunt March,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飾) 會告訴艾美馬區 (Amy March,弗洛倫斯佩治/Florence Pugh 飾),
「你得嫁得好,這樣才能拯救你的家人。」 You must marry well. Save your family.
馬區姑姑。
我們可以搭著時光機,回到十九世紀的麻薩諸塞州,看看當時的女性財產制度,就可以明白小說主角喬與小說家奧爾柯特在當年選擇投身寫作與終身不婚,是種多麼不可思議地勇氣十足。
根據當時在麻薩諸塞州有關婚姻與家庭的法律 (Coverture),以及不同時期的條文修正,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女性在擁有財產、管理財產、使用財產、使用自己賺得的金錢等等,經過多少的改革與進化;不過,在此之前,我們還得先了解當時在基督教的婚姻世界觀之中(包括北美清教徒),為何女性不能擁有財產,也不能擁有財產使用權。
在許多宗教中,婚姻是非常神聖的結合,在基督教的世界觀裡也是。成年之後的年輕男女,都是個個體,但是,這樣的個體不完整,於是無論男人女人,都會渴望尋找另一半來完滿自己的生命。這種尋找生命中的另一半,並非新鮮的概念,希臘羅馬神話中也有。
於是,當時所有男女總是不疑有他,結婚絕對是生命必經之路,除非是條件不足的人,才會悲慘地找不到結婚對象。
艾美馬區。
在奧爾柯特三十多歲時,美國內戰爆發 (1861-65),許多貧困的男人因為徵召、也為賺錢,都當兵去了,適婚年齡的男人在北方頓時少了 10%,南方則少了 40%。因為女性可以結婚的對象出現短少,讓當時許多女孩子相當憂心,擔心自己若是沒有順利找到對象,將會是生命的遺憾。
將婚姻視為生命必然的選擇,甚至認為沒有婚姻是種女性的悲哀,這就是《她們》歷史背景下的婚姻概念。大姊瑪格就是這類標準傳統思維下的女性,憧憬愛情,渴望婚姻。
瑪格馬區。
然而,《她們》在電影中沒有明說的殘酷現實是,在當時的婚姻中,女人必須把自己的所有財產歸為先生所有,自己沒有財產的擁有權、使用權、以及管理權。所有在自己名下的一切,只要一經過婚禮,各自說聲「Yes!」,通通變成先生的。今日聽來可笑,卻是當時現實。
會有「結婚後,一切都歸屬先生的財產」這樣的概念,始於基督教對婚姻的詮釋:結婚,就是兩人結合,男女合一。所謂的合而為一,就是成為一體,換句話說,未婚時,男女雙方是個體,但是已婚之後,就成為一體,也就是一個單位。甚且,在這合一的一體單位中,男人是頭,女人是身體,男人帶領,女人跟隨,夫唱婦隨。這段論調在現代聽來非常荒謬,但是在一百五十年前的歐洲北美,卻是真理。
更為荒謬的是,因為兩人結合之後成為一體,單位是一,於是,金錢的擁有、保管、與使用主體,當然也只有一人(夫為頭+婦為身的那一個人),而不是夫妻各半。只是,該交給哪個人呢?
在那男人為「首」的婚姻宇宙觀中,當然是男人啊,因為頭首代表理性,有理性大腦的男人,才能掌管金錢。這也是為何一旦結婚之後,即使女人帶了奢華嫁妝一籮筐,最後都會變成是先生的財產,只能登記在先生名下,不只成為先生擁有,也是先生才能擁有保管與使用權。
讓我們來看看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 (John Adams, 1735-1826) 與太太艾碧該亞當斯 (Abigail Adamsm, 1744-1818) 曾有的一段對話,就知道上述概念在當時是如何地天經地義。
1776 年的春天,在美國開國之前,正當所有開國元勳正在思索條文與制定法律之時,有天同樣也是開國元勳之一的艾碧該,與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的好友,也就是後來的第一任副總統亞當斯先生說:
「在你們制定法律時,我想你應該考慮一下女士們,希望你願意比你的祖先更加寬容善待女士,不要把男士手上的權力放到無限大。你可要記得,男士若是狠起來也是很殘暴的呀。」
結果艾碧該的未來總統老公大笑:
「嘿,你可別笑屎我啦,北鼻。」
假設開國元勳對於開放女性權力都如此嗤之以鼻,那麼一般百姓該又如何逃離這種男人至尊的意識形態呢。這就是奧爾柯特在十九世紀的現實景況,也是為何《她們》裡的女孩子們(除了喬),每個都會把尋找(有錢的)結婚對象當成人生唯一目標。
覓得金龜婿才能確保女性後半輩子生活的年代──
但是,假若不幸沒有遇到合適的對象,結果沒有結婚,下場如何呢?馬區姑姑就是個例子。以往,在許多十八或十九世紀的小說中,假若提到未婚老去的女性,永遠都是一種詭異怪誕的老處女形象,不是晦暗悲傷,就是尖酸刻薄。但是,在潔薇改編的二十一世紀《她們》中的馬區姑姑,已經不同以往,雖然還是帶有尖酸刻薄的模樣,卻總是道出智慧之語。
喬與終身未嫁的馬區姑姑。
馬區姑姑:
「沒有人真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活著,這不是真的,至少對所有女人來說,所以你得嫁得好。」
喬:
「但你沒結婚,馬區姑姑。」
馬區姑姑:
「那是因為我有錢,而且我保得住我所有的錢。跟你爸爸不一樣。」
喬:
「所以,不結婚的唯一方法,就是要變得有錢嗎?」
馬區姑姑:
「是滴。」
喬:
「但對女人來說,賺錢的管道太少了。」
馬區姑姑:
「不是喔。你可以經營一家寵物店,或是在舞台表演。兩個差不多一樣。其他的話,你說的沒錯,女人的前途的確路窄。所以你應該聽我的。」
喬:
「所以我就是應該結婚嗎?」
馬區姑姑:
「不是這意思,是你可以擁有比你那貧苦的媽媽還好的人生。」
喬:
「我媽熱愛她的人生。」
馬區姑姑:
「你不知道她愛什麼⋯⋯有可能你是正確,但卻愚蠢。」
未婚女人在十九世紀通常被視為人生不完滿的老處女,因為她們沒有達到基督教婚姻世界觀的合一境界。但是若說還有好處的話,就是繼續維持「個體」的單位。因為自成一家,於是可以擁有財產,並且自由地管理財產與使用財產。然而女性在財產自由的代價,就是必須終身受到社會的睥睨調侃。
不過,比起 1776 年美國開國當年,奧爾柯特生存的 1860 年代,已經民風更為開放,許多女性已經如同馬區太太所言,開始開創自己的創業,例如寫作(喬)、開寵物店、菜市場賣菜、或是當演員。此時,女性開始有了自己的收入。
只是,在當時法律條文的規定下,女性沒有財產的自由權。面對自己好不容易掙來的薪水,女性還是得無條件拱手交給一家之長,肯定相當不悅。於是,關於女性財產相關的法條開始修正。
在麻薩諸塞州的 1835 年:「在先生沒有行動能力之時,准許已婚女性可以以自己之名,擁有並且管理財產。」
到了 1844 年:「准許已婚女性可以擁有私房錢(可以私下擁有且使用的金錢)。」
1845 年:「准許已婚女性可以擁有專利權。」
1850 年:「准許已婚女性可以獲得貿易許可證。」
1874 年:「准許已婚女性可以全權管理(包括可以使用)自己賺得的財產。」
(*各州修正法案的時間不同,以下只取奧爾柯特生活的麻薩諸塞州為例,這是十九世紀的北美,思想相對發達且前衛的區域。)
在 1874 年之前的麻州女性,若是自己創業,收入不能自己全權管理。以奧爾柯特為例,在 1868 年,她所撰寫的《小婦人》出版,並且馬上成為熱銷,隔年發行第二版,兩年後的 1871 年,續集《小紳士》(Little Men) 問世。假設此時奧爾柯特已婚,這三年的豐厚收入,必須登記在誰的名字底下,誰能操控與使用呢?
橘黃與灰藍的世界,「做自己」有收穫也有代價
想來真是可怕:想寫小說時,必須喬裝男性,使用男性姓名,於是自己的成就不是自己的。好不容易生意興隆,小說暢銷,獲得許多收入,但是已婚女性與先生一體,於是,自己的收入也不是自己的。難怪,馬區太太不認為已婚是種驕傲,奧爾柯特也選擇不婚。
如此,也能理解艾美在巴黎追求繪畫事業時,曾有此一說:
「假如沒人愛我,起碼有人尊敬我。」
意思是,就算我不婚,起碼我還有理想有事業。
艾美馬區。
由十九世紀女性財產現實的背景,再回到《她們》電影的世界,我們就能理解潔薇所創造的時空交錯,到底有哪些效果與目的。
潔薇的《她們》與奧爾柯特的《小婦人》雖然主角都一樣,故事內容也幾乎無差,但是結構卻完全不同。潔薇的《她們》不是直線敘述,描述馬區家女孩們從小到大的經歷與成長,而是交錯在現在、記憶、現實、過去、與想像之間。為了區分現在與過去,現實與想像,電影故事有兩種不同的色調,代表「現在與現實」的灰藍色調,以及代表「過去與想像/記憶」的橘黃色調。
在灰藍色調底下,喬已經在紐約發展,認識窮教師弗里卓克貝爾 (Friedrich Bhaer,路易卡瑞/Louis Garrel 飾),但是尚未忘懷鄰居男孩勞利勞倫斯 (Theodore “Laurie” Laurence,提摩西夏勒梅/Timothee Chalamet 飾),不過,比起愛情,此時的喬更在乎寫作事業,並且也是已有收入的作家。
早期她刻意符合大眾口味,撰寫狗血的偵探故事等等,但是一方面是自己的興趣使然,另一方面則是主編與貝爾的建議,她開始撰寫在她回憶中的少女時代──家庭、親情、友情、愛情、父母、善行等等。
於是我們也可以這樣說:灰藍色調下的紐約時空,不只是現在(美國內戰結束),也是現實;至於在橘黃色調下的電影故事,則是麻州的時空,既是過去(內戰期間),也是回憶與想像。
在藍色色調的故事中,喬以自己選擇不婚的現實,撰寫進入故事。不過編輯明白主流也迎合市場,他要求女性在小說中的結尾,只有兩種最美的結局:不是進入婚姻,就是死亡。於是,現實中拒絕婚姻的喬(其實就是喬的本尊奧爾柯特),願意在小說中妥協,為喬安排了一場浪漫的愛情終點,與同樣也是文青的窮教師結婚,並且好運到有筆財富天降甘霖,繼承馬區姑姑的房產,一方面解決了這對年輕夫妻勢必面對的貧賤夫妻百世哀,同時也繼續了牧師父親中生的理想──建立學校與行善教育。
有錢+有男人=永遠幸福?你的人生公式只有你能決定
女孩找到錢與男人,然後結婚,是大部分十八與十九世紀小說的小說公式,這種人生選擇有歷史的成因,一方面是基督教婚姻觀中的男女合一,另一方面則是在婚姻中的男女合一之後,女性沒有自己的姓名以及各種財產權。
小說反應現實,同時也想彌補現實中的遺憾,於是在這類小說中,有些主角在選擇跟窮男人在一起之後,會好運地獲得遺產(例如小說中的喬),有些主角則是遇到一個完美的男人,同時擁有金錢與帥氣(例如後來與艾美結婚的勞利)。
因為需要合一,又需要錢,於是無論如何,在仕女小說的完美結局中,絕對不能欠缺錢與男人這兩種主題(只是,關於錢的主題常常很隱性,總是偷偷藏在愛情裡)。只是,不只是在十九世紀,即使是今日,大眾媒體還是不斷傳遞「女性推崇有錢的男人」的意象,這也是為何戲劇中總不乏「高富帥」的男主角。
但是,導演潔薇想透過奧爾柯特的現實,透過切分《她們》的時間順序,創造現實與想像的斷層,告訴觀眾:嘿,事實上女人不一定要追求「男人+金錢=幸福」這種公式,即使是十九世紀曾經以這種公式寫出暢銷小說的奧爾柯特(自我化身為小說中的喬),也不是按照這個公式生活。
實際上,我們可以從小說探出頭來,看看寫這本小說的作家是如何在現實中選擇,原來,女人也可以選擇事業、選擇不婚、選擇擁有自己的名字、財產、並且擁有十足的使用權 (spinster)。
換句話說,女人可以自己訂定自己的人生公式:奧爾柯特的不婚與寫作(事業)是種選擇,潔薇不婚、生子、並且編劇導演(事業)也是另一種選擇。生命的公式很多元,並非一條道路,而是多重選項,端看個人如何創造。這就是喬告訴馬區姑姑的那句話:
我想在這世界走那條屬於我自己的道路。
這就是潔薇的電影版本比起奧爾柯特的小說,更為細膩也更有時代象徵意義之處。比起奧爾柯特《小婦人》,潔薇二十一世紀的電影版本,因為時間的切分與重組,整體故事變得更加深入,也多了數層辯論。透過潔薇闡述奧爾柯特的人生選擇,奧爾柯特賦予喬的獨特性格,還有潔薇切分喬的現實與想像(小說結局),《她們》呈現過去的價值觀,也並列今日的新解釋,重現歷史中的荒謬,也提供今日的更佳選項。
在短短一百三十分鐘的故事中,就能夠同時呈現如此多元多層的歷史、婚姻、經濟、女性等等議題,怎能不說潔薇真是位天才的女性編劇與導演呢?
加入「電影神搜」LINE好友,最新電影情報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