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業績衰退近四成,為何還敢推新品牌?獨家專訪瓦城董事長徐承義

天下雜誌
發布於 2020年04月30日08:18 • 王一芝

農曆過年期間,瓦城泰統董事長徐承義天天看著台灣100多家分店的業績屢創新高,他知道,創業的第30年,也將如同過去幾年,又是一個好年。

做任何事都有目標和計劃的徐承義,預計將新開30家店,還打算今年把瓦城開到美國洛杉磯。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那是他創業以來最大夢想,這些年每次飛回年少時求學超過十年的洛杉磯,人坐在車上,窗外各式各樣招牌從眼前呼嘯而過,徐承義經常想像,「如果這些都是瓦城的暗紅色招牌,那該有多好?」

也是這個夢想召喚,讓徐承義把瓦城這家在台北仁愛路巷弄40坪大的小餐廳,發展成兩岸8個品牌、135個據點的東方美食集團,而高掛在每個據點門口的「全球店數」銀色招牌,掩不住他稱霸世界的野心。

誰也沒料到,一株病毒,不但逼他把夢想實現的時程往後延,竟還成為他創業30年來最大危機。

過去瓦城安然挺過SARS、金融危機,連2014年重創台灣餐飲業的食安風暴,瓦城都因為處理得宜,獲得消費者好評,營運逆勢成長。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台灣餐飲業,連被譽為餐飲界資優生、觀光股王的瓦城都逃不過,3月營收年減近37%,是上櫃8年來最大幅度衰退。

說是創業以來最大危機,但相較於同業乾杯45%和漢來美食51.8%,徐承義還算守得不錯。

「面對危機,要做最壞的準備,最好的安排,」疫情發生即將滿百日,首度接受媒體專訪的徐承義,還是那身剪裁俐落得體的西裝,身形筆挺,握手、微笑依然完美。

(黃明堂攝)

逼著向來把完美當作低標的徐承義,面對大眾坦承業績衰退,需要很大的勇氣,即使那是大環境使然,他也再三掙扎。

為了讓自己思緒更清晰,從小學跆拳道、沒中斷過游泳的徐承義,因為疫情無法下水,每天早上7點半改練1個小時核心肌群訓練,每星期6天,100天來沒中斷過,「現在每天要做很多判斷和決策,我必須讓自己保持在最佳狀態。」

從萬全準備的細節控,到方向對就出手

徐承義是出了名的做事謹慎和龜毛,對數字和細節近乎苛求。創業20年,開不到30間瓦城,卯足全力蹲馬步孵出一本本的SOP,和全球獨創的「東方爐炒廚房連鎖化系統」,直到上櫃後才飛快成長,快到曾平均9天開一家店。

疫情讓環境劇烈動盪,向來沒做好萬全準備絕不出手的徐承義,破天荒逼自己改變,靈活調整團隊步伐,只要方向對就快速推出,一邊執行,一邊修正,再不斷檢視進化。

1月底開工第一天,徐承義立刻啟動危機應變小組,首要之務就是建立「全體夥伴健康管理平台」,保障員工安全,以及想辦法讓客人安心到店用餐,而且要讓顧客實際感受到。

為了揣摩客人的想法,徐承義三不五時就跑到分店,模擬客人從踏進一間餐廳到用餐離開,過程所見所用在意哪些細節。

他迅雷不及掩耳找來有抗菌專家之稱的沙威隆,合作開發99.9%抗菌的濕紙巾,又在經過高溫清潔的桌面餐盤上,放置防塵紙和告知消毒完成的桌卡,甚至要求即使廁所沒人使用過,也要每小時消毒,每天消毒次數超過千次。

「瓦城是第一個要求外送員要量測體溫的餐飲業者,」UberEats台灣區公關總監潘瑞蓮印象深刻。

看見嬰兒椅才算成功

這樣一來,不但拉高成本,也增加店內員工不少額外工作,不過為了讓客人安心,徐承義在所不惜,「從第一時間到現在,從沒停止過防疫措施的檢視和修正,一刻都不能鬆懈。」

(黃明堂攝)

「他條列了超過20項做法,不斷問我們,如果妳是顧客,會不會安心?想不想來店裡吃飯?」先勢行銷傳播集團執行長黃鼎翎透露,連員工擦客人座椅,徐承義都要求從上往下一次擦,不能來回抹拭,足見他對細節的精準拿捏。

只要在店裡看到老人家和嬰兒椅,徐承義防疫的疲累立刻煙消雲散。「客人願意帶老人小孩到店用餐,代表瓦城真正做到讓他們安心,」他一再叮嚀員工,不只是客人,要把他們當成最親近的親人。

對一家連續7年賺一個股本、第8年刷新「營收、獲利、來客人次」紀錄的餐飲集團來說,帳上現金流量理應充足,絕對足以支應短、中期的資金所需。

但面對看不到盡頭的疫情,3月底開完董事會,徐承義仍毅然決然決定從3月起不支薪,董事也不支領去年酬勞。「我們的立場很清楚,要保護企業長期發展,讓員工有安穩的工作環境,」徐承義提高聲量說。

徐承義首度提及,疫情間協理級主管多次發簡訊給他,主動提議降薪20%,他始終不願回覆。

保持1.5公尺距離的重擊

直至4月清明連假後,疫情指揮中心建議室內保持1.5公尺,給了餐飲業一記重擊。為了激勵團隊士氣,徐承義才勉強同意主管們減薪兩成的提議,希望能給予一線員工穩定力量。

也是在那段期間,傳出瓦城變相減薪的消息,震撼餐飲業。 市場傳言,瓦城近幾年積極展店,每年平均新開20家店,開店資金需求大;加上瓦城旗下高達七成分店設在百貨、購物中心,賺來的錢至少1個半月才入袋,現金流壓力也不小。

瓦城泰統廚務部協理蔡秉錚指出,主要是賣場縮短營業時間,瓦城預估來客數也將受影響,才決定調整賣場門市4、5月的營運時間因應,原本後場廚房人員每天固定1個小時的加班費,也跟著取消。

「這是我們溝通不清楚,讓新同事產生的誤解,」蔡秉錚解釋,減少1小時加班費,只針對受疫情影響大的部份門市。他坦言,公司本就授權廚務主管,只要各分店有加班需求,不須呈報就能核准。

徐承義形容,現金就是餐廳的氧氣。目前,美國、香港政府都在拚命救那些手上現金不夠支付員工薪水、廠商貨款和房東租金,而陷入艱難處境的餐廳。因為他們知道,餐廳業背後牽動不動產和農業,餐飲業一垮,骨牌效應就會出現。 

(黃明堂攝)

對於政府加碼紓困餐飲業,他如何看?「有實際申請到的店家嗎?如果營業損失五成以上,這家店的氧氣(現金流)還剩多少?」徐承義試問,謹慎的個性不願點破。

業績衰退五成的餐廳,還能呼吸嗎?

國內一位美式餐廳創辦人直截了當說明,「業績衰退50%才有紓困補助,但實際上各分店衰退20%至30%,就快撐不下去。」

徐承義分析,政府應該從餐飲業最龐大的成本支出——房租和員工薪資著手,想辦法讓岌岌可危的餐廳活下去,餐廳一歇業,短時間內很難再回復,更何況以登記有案的15萬餐廳估算,至少有150萬餐廳從業人口生計受影響。

即使瓦城現金流充裕,不需向外求援,但適度的因應措施仍不能少,那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2月疫情傳到台灣時,徐承義正和美國地產商談合作,聞訊立刻踩剎車,「幸好資金尚未投入,等疫情過後,洛杉磯餐廳預估減少三分之一,瓦城進軍美國的據點選擇性更多,」徐承義調整預設目標,今年不急著開美國店,但他也強調,美國店非開不可。

徐承義今年的展店計劃改成聚焦台灣,只不過6月之前預備新開的分店,目前都往後延,顧及效益也管控成本。

但他和團隊仍和商場保持密切聯繫,「只要來客數回流到一定程度就開,一個月開10家也沒問題。」

疫情的內部工程:創新

供應鏈調整或流程改造,也是另一種精準管控成本的方法。

舉例來說,瓦城最近新成立了肉品加工單位,把過去委託給廠商裁切雞肉的工作,收回來自己做,不必再付加工費,又能透過流程創新,找出更有效率的方式。

接下來,徐承義還準備帶隊拜訪上游供應商,試圖找出比目前契作更深層的合作,甚至還把疫情過程非視訊不可的新模式,變成未來縮短分店間距離的利器,節省成本之餘,也提升營運效率,還有機會創新。

投身餐飲業30年,徐承義認為一家頂尖的餐飲集團,就像一張桌子,必須具備四隻腳,才能四平八穩,前3個分別是顧客、員工和健全的財務體質,最後一個則是創新的動力,「不管環境多嚴苛,都要透過創新替企業找新出路。」

(瓦城提供)

國內餐飲業疫情中的創新,幾乎全是外送,那是為了彌補業績驟降,不得不然的補貼作法。

推廣外帶,建立外送SOP

對新科技接受度很高,早在2018年10月就讓集團旗下24家分店大步跨入外送,去年還大動作推出帶回家煮的乾拌麵,就是看準了宅經濟的方興未艾。  當同業迎頭趕上之際,瓦城研發團隊的創新也沒停歇,3月就和每月活躍用戶超過台灣人口數的Line合作,推出線上點餐外帶平台「點來速」,官方帳號會在每個餐期跳出提醒訂餐的訊息,預約點餐後,線上就能付款,還有人直送上車,也因為方便,上線1個月,就有超過2600筆訂單。

「外帶的獲利比外送高,不用被平台抽兩至三成,」一位連鎖餐飲總經理分析,漸進式挺進外帶外送領域,比一次「All in」高明,瓦城很有戰略。

4月中旬,瓦城又針對台北辦公大樓密集的信義區,進一步推出「信義區專屬點來速」,只要消費滿額、距離在半徑1公里內,瓦城旗下7個品牌、15家店的一線員工親自送餐到府,他們專業到還備有點來速的專屬制服和配送裝備。

「團隊只花2個星期,就把催生原本預計半年完成的點來速,」徐承義笑著說,疫情間要把一天當一星期用,壓縮工作時間,也讓創新想法能在最短時間上線。

不過字典裡沒有「完美」兩個字的徐承義,推出至今從沒停止過改善和進化,外送即是一例。從去年開始投入研究外帶外送的徐承義觀察,外帶外送並非只是把餐點放進盒子裡,而是要致力確保30分鐘後,客人吃進嘴裡的餐點,依然美味。

推出外送之前,徐承義就領著研發團隊,根據食材特性調整烹飪方式,包材也一再挑選,每道菜推出前,更經過一定時間的擺放測試,「這是很複雜的工程,」他說。

全家連吃60天瓦城外送

其中尤以炒青菜、炸物和湯麵的難度最高。

瓦城的蝦醬空心菜炒完沒立刻入口,色澤容易轉黑,還會出水讓菜變軟爛;椒麻雞一悶就生水氣,口感不酥脆;大心泰式湯麵一放久,湯汁就被吸光,麵也黏糊得不像話。去年之前,徐承義打死也不讓這些菜色列在外送菜單內。

(瓦城提供)

這兩個月來,徐承義卯足了勁帶團隊找解方,既然空心菜悶在餐盒會熟化,就不要炒那麼久;為了維持椒麻雞的酥脆口感,除了調整油炸的溫度和時間,乾脆直接換保溫效果更好的錫箔盒;他們也使出「乾濕分離術」把湯和麵分開裝,維持麵條的Q彈,更特別設計雙層蓋,讓湯汁不外漏,今年4月才把這些瓦城經典菜色一舉送上外送平台。

「已經進步很多,但我還不能百分百滿意,團隊幾乎每天都在調整,」徐承義私下透露,他和三個孩子吃了5、60天的自家外送,只為找出還有哪裡不滿意,而細節和數字之多,又發展成一套外帶外送SOP準則。

外送之難,難在並非全然操之在自家人,委託的外送人員扮演影響餐點品質和溫度的關鍵角色。

徐承義無法管控外送人員配送過程,但要求廚房出餐不能早於外送人員抵達時間太多,最好一出餐立刻被收走,也強力要求平台在預定時間內送抵客人手中。

每份外帶外送的餐點,都用徐承義和團隊發明的紅色束口帶密封,確保運送過程無人拆開,「如果餐盒不以另外的袋子密封,我會很沒安全感,」隨著外送品牌及店數增加,瓦城3月外送業績比2月激增兩成。

一向擅長合菜的瓦城研發團隊,看到疫情影響民眾害怕共食,又在既有品牌中創新,從快速出餐的「瓦城Express」發想,推出多款個人餐盒,解決消費者一人一餐的需求。  「還好有很強大的執行團隊支撐這些創新,才能很快付諸實現,又能快速調整,」這些創新,也是來自徐承義和團隊過去2、30年練基本功的積累。

現在的嚴格措施,將成為未來餐飲的最低門檻

解決當下迫切所需,徐承義也沒忘記思考未來,現在的未來不太遠,頂多是3個月後,疫情結束有哪些新需求產生,消費者既有需求又產生什麼改變。

徐承義提醒餐飲業,疫情拉高了公衛標準,防疫期間的嚴格措施,勢必成為未來的最低門檻。雖然,餐廳體驗不會完全被取代,但用餐的移動距離可能縮短。

超前部署消費者疫後的改變,徐承義首度對外透露6月將推出集團第9個品牌,主打外賣外送市場,平均售價是集團內最低,準備以量衝刺市佔率。

一場疫情,為30年堅持規格化、科學化和系統化的瓦城,注入靈活基因,也形塑面對未來的新變動體質以及下一個彈跳的基礎。

從第一天對抗疫情,徐承義就堅信,「不知疫情何時結束,但我有信心,走過這一遭,瓦城會變得更強大。」
 

【延伸閱讀】

賺兩倍的誘惑!世界第一的原油正2 ETF,為何明星分析師也認栽?

不好意思 只有一種喝咖啡的方式是健康的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696期《5G台灣隊逆襲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爽輪
    令人佩服,疫情當前,要靠自身突破萬難。
    2020年05月01日10:0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