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個案教學:聽、說、讀、想的藝術

哈佛商業評論
發布於 2021年06月09日02:00 • 張彥文

司徒達賢的教學法有什麼獨到之處?對台灣產業又有哪些觀察?以下是接受《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訪談的精華摘要。

哈佛商業評論》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你一直堅持用互動的方式教個案,有什麼好處?

司徒達賢答(以下簡稱答):一般上課很少會讓學生動腦筋,我希望讓學生專注。很多問題他們都想過,但是想得沒有系統,或道理不是很清楚,就是沒有想過「為什麼」。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所以,我上課就會強迫學生講為什麼,他們就會努力發掘自己的為什麼,也聽別人的為什麼,思想就會深化。

我不只問「為什麼」,還問「是什麼」。

比如說,如果講到繁榮發展,所有人都會說要繁榮要發展,但是怎麼繁榮?怎麼發展?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所以要講清楚,也要想清楚,並且成為一種習慣。

教個案,老師也要聽說讀想

問:個案教學與單向授課相比,教師的角色有什麼差異?

答:我的個案教學強調「聽說讀想」,上起來很辛苦。

首先,三小時的課,老師要全神貫注聽每一個人講話,要比對每一個人的內容,然後問學生:他剛講這個,跟另一個人講的有什麼不一樣?我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心中必需要有答案,我一定要聽得很清楚,比對好之後才能問學生。

這樣的教學方式,對教師的成長是比較有幫助的。不能學生都聽懂了,結果老師沒聽懂;或者,學生講了半天,沒人能摘要他的重點,這時候老師就得幫他摘出來。聽說讀想,老師也是分分秒秒都在做同樣的事情。

問:除了個案討論外,你怎麼架構管理理論?

答:我的理論架構,就是我提出的「策略矩陣」和「管理矩陣」,可視為一種知識的編碼系統,用這個架構再去吸納其他東西,就好像金庸《天龍八部》的北冥神功,可以把別人的武功變成我的。我把所有的東西湊成72種,放在一個圖上面。

做出架構後,我又用它來融合了很多東西,等於是一個工具,對我來說是非常有威力的。1995年先做出策略矩陣,2005年又做管理矩陣。有自己的架構,才可以把別人的東西再吸收進去。

問:教了這麼多企業界的學生,你看到台灣什麼產業的變化?

答:以前政大企家班可以白天上課,現在沒辦法,(企業家)壓力太大了,都必須在晚上上課,EMBA也要在週末上課。以前來上課的企業家不太需要出國,現在是必須要常常出國,有些人星期一提個包來上課,星期三就飛走了,星期六回來一下,隔天又飛走了,一個星期可能飛二次,出國變成很通常的事。

時代變,年輕有成創業家減少

問:你觀察政大企家班中企業家的組成有什麼變化嗎?

答:現在創業的機會減少了,以前三十歲就可以很有成就,像政大企家班第一屆的李成家、第五屆的黃少華來的時候都只有三十多歲,但現在三十多歲有那樣地位企業家,感覺上是不太可能了。

像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頒發,表揚對管理工作、學術研究及推廣有卓越貢獻的呂鳳章紀念獎章,之前的限制是四十歲以下,早期曹興誠、宣明智都是三十幾歲得獎,現在提升到45歲,但企業界有點身份地位來申請的幾乎都沒有了。大多剩下學術界得獎。

問:那麼現在來念企家班的學生都是哪些人?

答:三分之一是創業家,三分之一是基層升上來的高階經理人,三分之一是企業第二代。這種組合比較好,如果都是年輕人,下課都談要去哪玩。

對二代,過去看到唯一的創業家就是老爸,不管老爸做得好不好,他就是唯一的上帝;到了我們班上,就有機會看到不同行業的創業家和高階經理人,對二代的啟發很大。而對第一代而言,能看看其他二代怎麼想,也很不錯。

加入哈佛商業評論LINE好友,隨時接收管理新知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