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輝達AI晶片青睞HBM 海力士股價一年飆1倍多 市值飛越1千億美元

信傳媒
更新於 04月01日04:59 • 發布於 04月01日05:01 • 邱立玲
SK海力士周一盤中上漲3100韓元或1.69%,來到186,100韓元,市值攀升至135.41兆韓元(約1001億美元)。(圖片來源/SK Hynix官網)

隨著許多投資人追捧人工智慧(AI)概念股,南韓記憶體晶片大廠SK海力士今年來也上揚30.5%,市值超過 1,000億美元。

相比之下,三星電子今年來僅上漲3.8%,表現遜色,市值逼近4100億美元,與台積電市值差距加大,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市值飛越7千億美元,股價今年來上揚31%。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領先群倫的HBM製造商

SK海力士可望在人工智慧領域保持領先三星和美光的態勢。為此,SK海力士已經和晶圓代工一哥台積電合作開發下一代HBM晶片,SK海力士拒絕對此報導發表評論,台積電也沒有回應彭博的要求。

摩根大通分析師Jay Kwon發布的研究報告寫道,這一消息一出,市場猜測SK海力士將明顯成為HBM領域的贏家,加上反映出產品的強勁需求,他們預計股價強勁漲勢短期將持續下去。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SK海力士周一(4月1日)盤中上漲3100韓元或1.69%,來到186,100韓元,市值攀升至135.41兆韓元(約1001億美元)。

由於搭配美國AI晶片巨頭輝達的人工智慧處理器的高頻寬記憶體晶片(HBM)需求激增,SK海力士股價過去一年飆漲一倍多,使得SK海力士成為南韓市值第二大上市公司,分析師指出該公司在最新款HBM市場的佔有率超過 90%。

競爭對手三星電子公司規模仍然較大,市值超過4千億美元,但它在開發人工智慧儲存晶片方面落後SK海力士,過去一年三星股價僅上漲31%,而台積電同期上揚46.2%。

SK海力士過去一年股價飆漲1.1倍

SK海力士過去一年漲幅為三星電子的3.7倍,是因為投資人看好輝達(Nvidia)的一線記憶體供應商SK海力士股價有更多上漲的機會,即使在大幅上漲後,該公司的股價仍然相對便宜。

自2023年初到2024年4月1日,SK海力士股價累計飆升1.13倍,超過記憶體對手三星電子和美光科技(98%)。但是以每股盈餘預估值計算,SK海力士股價的本益比只有11倍,而三星為15倍,美光為30倍,費城半導體指數為27倍。

關鍵是,SK海力士能夠在高頻寬記憶體(HBM)市場競賽道路上,取得領先,HBM可以以人工智慧所需的高速提供大量資料,長年在三星後面、屈居第二之後,HBM有助SK海力士贏得更多投資人的關注。

DS資產管理公司的基金經理人Yoon Joonwon表示:「投資組合若不持有SK海力士的風險太大。隨著全球大型科技公司看到AI相關收入進一步成長,投資人也期待SK海力士有更多上漲空間。」

HBM利潤高,提升SK海力士獲利

HBM具有經過最佳化的DRAM堆疊技術,可與廣泛用於AI訓練的加速器和處理器一起工作。不受商品化傳統記憶體的週期性需求和定價影響,HBM晶片的利潤高得多。

售價較高的人工智慧(AI)記憶體產品有助SK海力士結束連續4個季度虧損,2023年第4季(10-12月)轉虧為盈,出現營業利益和淨利。

彭博資訊(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師Masahiro Wakasugi發布一份報告寫道:「SK海力士在HBM領域擁有巨大的競爭優勢,可以在DRAM行業佔據大量市場份額。鑑於SK海力士與AI處理器設計商的關係深遠,該公司的HBM DRAM短期內將保持主導地位。」

摩根大通分析師Jay Kwon是給予SK海力士買入同等評級的40名分析師之一,只有3名分析師建議持有,沒有人建議賣出,平均目標價顯示未來12個月的預期報酬率為20%。

蘋果的行動裝置產品將新增AI功能

選擇權交易員也看漲,根據彭博的計算,今年平均看漲選擇權的交易量比去年增長57%以上,3月7日交易最受歡迎的合約是看好該股到3月中旬再上漲 4%。

海力士的利多題材包括輝達2月21日的季報,輝達第4季營收達221億美元,年增265%、季增22%,優於分析員預估206.2億美元。第4季淨利128.39億美元,年增491%、季增28%,每股盈餘5.16美元,年增486%,輝達財報凸顯人工智慧產業的前景亮麗。

蘋果公司也增加更多人工智慧(AI)功能,即將為應用程式開發人員完成一款重要的新軟體工具,加速與微軟公司之間的競爭。

微軟將為任天堂的Switch和索尼集團的遊戲機PlayStation推出4款獨家Xbox遊戲,這是該公司希望在停滯的遊戲市場提高收入的第一個重要方式,與競爭對手分享本土遊戲。

美國最大的晶片設備製造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在對本季的營收做出樂觀預測,顯示前幾大半導體廠商紛紛投資訂購新的晶片設備。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