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企業普遍感到受到歐盟的制約。60%的企業認為,歐洲存在“強烈的反中國情緒”。布魯塞爾設置了“政治性市場壁壘”,進一步加劇了投資者的不確定性。歐盟中國商會(CCCEU)委托咨詢公司羅蘭貝格進行的一項研究得出了這個結論。調查對143家在歐盟的中國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並對45家企業進行了采訪。61%的企業表示,布魯塞爾的“去風險”戰略對它們構成了挑戰。
超過70%的受訪企業表示受到歐盟《外國補貼條例》(FSR)的影響。該條例於2023年7月正式生效。根據規定,外國投資者必須向歐盟競爭管理機構報告其在過去三年內從第三國獲得的補貼金額。布魯塞爾有權據此在公共采購中排除相關企業,或禁止其收購交易。
今年4月,中國一家從事安全設備生產和銷售的公司在荷蘭和波蘭的辦事處遭到歐盟委員會的突襲檢查。歐盟方面稱“有跡象表明”,根據FSR,這家公司或拿到了可能扭曲內部市場的外國補貼。歐盟委員會去年底開始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並且已在今年7月引入了臨時關稅。
盡管如此,仍有一些中國企業對歐盟的商業環境持積極評價,超過半數的企業將歐盟的商業環境評為 “中性”。不過,中國歐盟商會在新聞稿中強調,大多數企業抱怨歐洲市場不再 “公平和開放”。在調查中,當被問及對歐盟當前商業環境的描述時,僅有17%的企業選擇了“開放和公平”。
中國的國有企業在歐洲非常活躍。比如中遠集團在多個歐洲港口擁有股份,包括漢堡港福地碼頭(Tollerort)。這樁收購案曾在德國政府內部引發激烈爭論。中遠集團最初計劃收購漢堡港Tollerort集裝箱碼頭35%的股份,該方案遭到德國政府的拒絕。經歷了長達兩年的政治激辯後,中遠集團去年入股事宜塵埃落定,最終購得該碼頭24.99%股份。
繼去年底宣布在匈牙利創建第一個電動車生產基地之後,比亞迪今年5月表示有意在歐洲建立第二家裝配廠。匈牙利是去年中國資本流入最多的國家,總額達 43 億美元。
德國《商報》援引歐盟中國商會會長劉堅東強調,中國與歐盟互為彼此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歐洲對中國企業來說戰略性十分重要。他指出,中國企業的活躍表現“對歐盟的產業現代化、技術創新以及向可持續發展轉型產生了積極影響”。
12月初,中國德國商會發布了2024/25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德國企業在中國的信心降至2018年以來的最低點。澎湃新聞報道,大約一半被調德企認為,中國市場需求疲軟是其面臨的最大商業挑戰,其次是價格壓力。同時,超過半數的德國企業預計,中國競爭對手將在五年內成為其行業的創新領導者。盡管如此,調查顯示,仍有92%的德國企業計劃繼續在華開展業務。
(綜合報道)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harpoon 會怕了
12月11日06:22
鄭添武 YT搜尋WALK EAST
看看自己的眼界
12月11日03:39
🍎新東方農場®️神話 又不一定要做商業
未來又不是屬于商人和資本家(去!)
發展一個有創意的社會才夠接地氣呢😛
解放全人類
在地獄裡才是無拘無束
12月11日02:4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