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先刷牙還是先用牙線?告訴你使用牙線的最佳時機 | Wo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更新於 11月19日10:18 • 發布於 11月19日10:18 • Serena Hu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AlexanderFord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先刷牙還是先用牙線?」這個日常清潔的小問題,可能正在影響你的口腔健康!牙線不只是用來清除齒縫中的食物殘渣,更是刮除牙菌斑、預防牙周病的關鍵工具。正確的潔牙順序有助於提升清潔效率,降低蛀牙、牙周病甚至全身健康問題的風險。本篇文章帶你了解牙線的重要性、使用方法,以及牙線和牙間刷之間的差異!

哈佛研究證實牙周病增加罹癌風險!更連帶影響心血管疾病、慢性病與失智症

牙間刷、牙線選哪個?怎麼使用、多久換一次?牙間刷/牙線懶人包整理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牙線功用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Karin Dreyer

想要維持口腔健康,保持牙齒清潔絕對不能少!一般來說,使用牙刷是我們一般人最普遍的認知,不過牙刷始終存在著一定無法清潔的地方,尤其是齒縫和難以抵達的牙齒角落,因此牙線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造成我們蛀牙、牙周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其實來自牙菌斑!而牙線主要功能不是單純的把殘渣從齒縫中剔出,而是刮除牙菌斑。以往我們其實很常聽到牙醫師衛教時指導大家使用牙線的重要性,但真正做到、或是動作正確的實際上不多。那麼牙菌斑會造成我們哪些問題發生呢?

牙線多重要?物理性剔除牙菌斑、維持口腔、身體健康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Ableimages

過去WH和大家提過,哈佛大學曾有一項研究,在《Gut期刊》上指出有牙齦疾病史的人(如牙周病),得到大腸癌、胃癌、食道癌,甚至是喉癌的風險,比沒有牙齦疾病的人還要高。

研究中發現,有牙齦疾病史的人比沒有牙齦疾病的人患胃癌的機率高出52%、食道癌增加43%、喉癌則增加59%!然而不只是增加癌症風險,口腔衛生其實也和失智症有極大的關聯。

造成牙周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來自於牙菌斑附著在牙齒表面!國泰醫院曾表示,口腔與大腦之間互相影響的關係在於牙齒連接大腦的神經血管,而牙周病屬於慢性發炎,不只對口腔造成影響,更會透過神經血管影響腦部,導致腦部退化,最後嚴重還會惡化為失智症。

牙線使用方式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PhotoAlto/Antoine Arraou

  • 將牙線拉出約30~45公分,纏繞在雙手中指第2指節,然後用兩手食指撐出約1~1.5公分的牙線以供操作。
  • 將牙線輕輕滑入齒縫,避免用力過大,以免傷及牙齦。
  • 牙線拉成C字型,緊貼一側牙面,上下刮動以清除牙菌斑;接著換另一側重複動作。
  • 每清潔完一顆牙齒後,要換下一段乾淨的牙線再繼續使用。

先刷牙還是先用牙線?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jacoblund

刷牙、牙線雙管齊下非常重要,不過你有想過到底應該先刷牙還是先用牙線嗎?一般來說,正確的順序應該是先用牙線、再刷牙,效率會更好喔!

過去其實有美國的矯正學會指出,先使用牙現再刷牙,不只提升清潔效率,還能增加防止蛀牙的能力。而且先刷牙的話其實很多人都會懶得再使用牙線,因此先用牙線再刷牙是最推薦的潔牙順序。

除了牙線,還有牙間刷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Nataliia Karabin

牙間刷是一種口腔清潔的輔助工具,形狀像迷你版瓶刷的小刷子,有不同的尺寸和形狀,刷頭的鐵線可以彎成適合的角度做清潔,幫助去除牙縫中的牙菌斑與食物殘渣。

而牙間刷和牙線都是幫助清潔牙縫、去除牙菌斑的潔牙工具,不過牙間刷能夠深入清潔牙齒間隙,並兼顧到牙根處的凹槽,在清除牙菌斑的能力方面會比牙線更有效。

牙間刷的使用方法也很間單,只要將牙間刷送入牙縫,緊貼一側的牙面,做前進後退的動作即可,但要小心不要太用力,當心傷害到牙齦!

Women's Health美力圈SAY

⚡️時髦女子必知!美力大小事一次看

立即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168間歇性斷食,明星和營養師最愛的燃脂減肥法懶人包!

>> 魚油功效懶人包:你需要吃魚油嗎?專家替你解答

>>【WH專家說】正確的刷牙方式謹記「333」口訣!醫師親曝挑選一般牙刷還是電動牙刷好&常見迷思破解

*本文由 Women'sHealth Taiwan 報導,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

加入Women's Health Taiwan美力圈 Line@官方好友,定期給你時髦女子必知道的運動飲食、美妝生活大小事!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