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一名高三考生小妍因異位性皮膚炎長期困擾,全身搔癢難耐且出現大片傷口,讓她上學時缺乏自信,甚至一度抗拒上學。面對學測的準備壓力,她幸運透過新型口服小分子藥物治療後,成功改善症狀,重拾課業專注力。
診斷異位性皮膚炎 恐致身心壓力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沈冠宇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疾病,主要症狀為劇烈搔癢和皮膚乾燥。患者因持續搔抓,常出現皮膚發紅、脫屑、流湯等症狀,隨著病情惡化產生苔蘚化、大面積傷口,甚至引發細菌感染。這些症狀不僅影響患者的睡眠品質,更可能導致心理壓力與社交障礙。
新型治療法 短時間能見效
在治療方面,傳統以口服類固醇為主要方式,但隨著醫療進步,治療選擇更加多元,可根據病情評估使用免疫抑制劑、紫外線照射等治療。新一代的口服小分子藥物(JAK抑制劑)更為重症患者帶來新希望,如小妍在服藥後短短兩天即見顯著改善。然而,醫師提醒使用新藥時需定期進行血液檢查,監測可能的副作用。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預防照護是關鍵 需要長期管理
沈冠宇醫師特別強調,疾病控制後的基礎保養更為關鍵。患者必須堅持三大照護原則:規則使用保濕劑、充分補充水分,以及避免接觸刺激物或過敏原。特別是保濕乳液的使用,能有效修復脆弱的皮膚屏障,預防細菌感染。正確的保養就像為受損的皮膚建立保護層,是維持病情穩定的重要關鍵。
【延伸閱讀】
陽光男孩因異膚中斷國手夢!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推健保申請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