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兩國關係不佳,印度嚴格規範中國產品輸入,但仍受到中國廉價品衝擊。有分析指出,傾銷問題很難斷定對錯,重點是印度業者本身要追求進步。
文/林行健 (中央社駐新德里記者)
近年來,基於地緣政治的變化加上自身的龐大勞動力,印度搭上美中貿易衝突帶來的供應鏈重整以及「中國+1」的熱潮,吸引到蘋果等大廠在印度擴大投資,坊間也出現一波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聲浪。
然而,言猶在耳,就傳來印度人造纖維業者不敵中國強大產能與低廉價格,而陷入困境的消息。
印紡織廠倒閉怪中國? 當地業界看利弊得失
印度《經濟時報》(Economic Times)3月間報導,來自中國的廉價人造纖維正衝擊著印度的紡織業以及出口界,因為他們難以與中國產品做價格上的競爭,就連印度紡織業重鎮盧迪安納(Ludhiana),也出現了紡織廠倒閉潮。當地中小型紡織業者將此歸咎於來自中國的「傾銷」行為,要求印度政府採取措施拯救印度的紡織業。
印度服裝生產及出口商「普爾尼瑪」(Poornima)公司的負責人辛赫(Harmanjeet Singh)在接受《全球中央》訪問時說,不論是否被定義為傾銷,中國向印度出口廉價商品的情況確實存在,而這背後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在永續性及再生材料等新興環保規範之下,印度缺乏自行生產這類產品的能力;第二、印度一些商家缺乏辨識產品優劣的能力,導致他們濫買中國產品。」辛赫說。
辛赫認為,中國廉價商品是弊是利,視印度業者自身能力而定。有些業者可以把廉價布料加工,讓成品以更好的品質、更高的價格賣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製造商或出口商就可以生存下來,甚至過得更好」。
傾銷問題難斷對錯 關鍵是提升自身競爭力
貿易保護主義傾向讓印度製造業長期處於相對安逸的環境,進而逐漸失去國際競爭力,失去競爭力後又更需要更多的保護,形成惡性循環。
印度商工部貿易救濟總局(DGTR)6月底才剛宣布,將對中國製造的液壓破岩機、伸縮式抽屜滑軌以及馬口鐵易開蓋,徵收反傾銷稅。
貿易救濟總局的工作之一,就是審視國內業者投訴來自國外的不公平貿易。一名要求不具名的外商告訴《全球中央》,提交反證的程序繁瑣,被投訴的外商如果是中小企業,通常就是乾脆放棄抗辯,結果就是被徵反傾銷稅。
除了中國產品之外,台灣產品也不時被印度業者投訴「傾銷」;今年5月,台灣生產的季戊四醇(pentaerythritol)才剛被開徵效期五年、每噸499.01美元的反傾銷稅。此外,台灣銷到印度的樹脂、乙腈也正被調查。
辛赫坦承,印度製造業缺乏原物料及機械,而中國產品確實便宜,尤其是在和日本、台灣甚至德國相比的時候。他在創業之初也是向中國購買機器,雖然用不了多久就有維護問題,但這是必須權衡的代價。
他說,印度內需市場龐大,有需求就會有供應,因此就算印中關係不佳,貿易仍會持續;傾銷問題很難斷定對錯,重點是印度業者本身要追求進步。
「我們自己必須做到兩件事:第一是培養對產品的專業知識,懂得如何辨別品質好壞;第二是提升自身的製造能力與基礎設施。當這兩點都做到了,傾銷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印度想圓世界工廠夢 政策鼓勵外資加快投入
印度期盼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但根據印度智庫「全球貿易研究倡議」(GTRI)的報告,印度2023-24財政年度自中國進口額達1,010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15%,同時也較五年前的700億美元高出許多。
報告說,印度在機械、電子產品、化學物品、藥品、紡織品等項目上,都以中國為主要供應來源。
另一方面,印度於2018至2024財政年度期間,對中國出口額停滯在160億美元,導致六年來印度對中國累計貿易赤字超過3,870億美元,印度的世界工廠夢開始受到質疑。
雖然如此,辛赫觀察到,近兩、三年來,「印度製造」已有急起直追之勢,愈來愈多的外國公司注意到印度的潛力而前來設廠,包括蘋果、三星等國際品牌,都加入「在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的行列。
「在印度製造」是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2014年上任後推出的計畫,涵蓋電子、農業、軍工、汽車、航太等20多個產業,旨在把印度打造成全球設計及製造中心。
雖然在執行時遭遇諸多挑戰,且未能大幅提升印度製造業在國內生產毛額(GDP)中的占比,但「在印度製造」計畫還是在2014到2023年的九年期間,為製造業吸引1,490億美元的海外直接投資,較2005到2014年九年間的同值增加55%。
「製造業的自我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印度正朝對的方向前進。」辛赫說。
本文轉載自《中央社全球中央雜誌》。
Kevin's📱@🇹🇼 印度一點都不會擔心,去過印度做生意都十分清楚,價格幾乎都是全世界最低,沒本事就別到印度去
08月07日04:5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