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屎藤茶果」,是香港客家人在清明節會吃的應景食物,製作這項傳統點心的技藝,在2014年,還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對移居臺東的香港夫妻,最近用全產自臺東的食材,復刻了這款香港客家味。
綠色糯米團捏成一小丸一小丸,揉成圓形,放在葉片上再拿去蒸,這是移居臺東的香港夫妻,為臺東慢食節端出的「雞屎藤糰子」,發想自香港客家人清明節時吃的「雞屎藤茶果」。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臺東慢食店家 陳永德:「他(香港客家人)就覺得吃這個雞屎藤,他可以退火、可以清熱,所以他們就在清明節之前,就會做這個雞屎藤的糰子來吃,然後所以它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清明仔。」
其實在香港,「清明仔」製作技法,還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只不過這回在臺東現身的「清明仔」,完全是MIT,made in Taitung(臺東製造),雞屎藤採集自卑南溪沿岸,糯米粉、花生全都是關山生產。
臺東慢食店家 陳永德,:「(糯米粉)吸水度也不一樣,所以我們也是要透過慢慢去嘗試,對呀!然後就採很多雞屎藤回來,就邊採然後就邊嘗試這樣子。」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臺東慢食店家 梁敏兒:「就是找一些其實大家不認識,他不太會用的,然後我就把它拿出來,讓大家多認識,然後多利用它。」
雞屎藤葉片揉捻後有股特殊腥臭味,但乾燥或烹煮過後,氣味就會轉化成淡淡清香。
臺東慢食店家 陳永德:「我們都建議他,你先來買吃,然後再聞(雞屎藤葉片),你比較可以接受。」
顧客 林小姐:「它吃起來很Q,就是說它沒有特殊,讓你很不喜歡的味道,沒有那種雞屎的味道,沒有。」
飲食專欄作家 王南琦:「但其實反而臺灣人對雞屎藤,已經都完全都忘記了,以前臺灣人,我們的阿媽都會拿來煮雞湯,或者是拿來做一些草仔粿,那些的食物。」
曾經是臺灣人普遍使用的民族植物,沒想到卻意外在香港移民的手中,以復刻香港客家味重現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