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多數與大自然接觸、以天地維生,因此他們常常藉由祭典、儀式、歌舞、競技等來表達對天地鬼神的崇敬。又因各族群間的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不同,故衍生出各式各樣的祭典風貌,都極富特色,很具觀光價值。
16 大族群分為:阿美族、泰雅族、卑南族、布農族、排灣族、雅美族(達悟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卡那卡那富族及拉阿魯哇族等。又各有代表祭典,像是阿美族的豐年祭、賽夏族的矮靈祭、布農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雅美族(達悟族)飛魚祭等。
鄒族戰祭
戰祭(Mayasvi 瑪雅斯比)是鄒族部落中最神聖的祭典,早年依征戰及狩獵的情況擇期舉行,如今則於每年國曆 2 月份左右,由達邦及特富野二社輪流舉辦,固定於男子聚集會所舉行。
鄒族的戰祭又有「凱旋祭」、「人頭祭」、「敵首祭」、「迎神祭」等說法,其主要供奉征戰之神,即戰神和司命神,除向其祈求戰力外,也藉此求得神靈庇祐,含有激勵族人士氣的功用。祭典大致分成預備活動、正典、歌舞祭、結束祭四階段,緊接著頌神歌舞持續 3 天 2 夜,在最後一天午夜吟唱送神曲後結束。
布農族打耳祭
打耳祭是布農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祭典,約在每年 4 月下旬至 5 月初舉行;祭典主要分成狩獵、射耳、烤豬肉、分豬肉、獵槍祭、誇功慶、成巫祭等主要活動。布農族人以往射擊鹿耳來祈求農作及狩獵的豐收,近年來,漸漸改射山豬耳替代。
傳統的「打耳祭」,在祭典舉行前成年男子都必須上山打獵,將獵物的耳朵割下掛在木架或樹枝上,讓全村的男子輪流用弓箭射擊;而年幼的孩子則由父兄陪伴,到場中練習射擊,如此可訓練他們日後成為狩獵的高手。
雅美族(達悟族)飛魚祭
雅美族(達悟族)和飛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每年 3 到 7 月間飛魚會隨著黑潮而來,帶給蘭嶼雅美族(達悟族)人莫大的豐收。因此,雅美族(達悟族)人相信飛魚是神的賜予,格外珍惜這項天然資源,甚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規律和禁忌,也隨著飛魚洄游的生態來明訂。
「飛魚祭」是一種獵魚的儀式,約在每年農曆 2、3 月間舉行,為期近 4 個月。整個活動為分為祈豐魚祭、招魚祭、飛魚收藏祭等階段。祭典時,雅美族(達悟族)男子會穿著丁字褲、頭戴銀盔及金片,面向大海祈求飛魚豐收(女性禁止入場參與)。
阿美族豐年祭
「豐年祭」是阿美族人最盛大的活動,於每年 7、8 月間舉辦。豐年祭中常見的祭典儀式包含有成年祭、迎賓舞、豐年舞、耕種舞、捕魚祭等,整個過程包含「迎靈」、「宴靈」和「送靈」三階段。
早年為期 8~15 天,活動內容較單純,以男子年齡階層為組織,婦女是不能參與的;近年許多舊俗和禁忌略有改變,除了祭典天數縮短、宗教儀式簡化外,並在活動中加入賽跑、拔河、射箭等競技活動助興,一般遊客也可加入同歡。
賽夏族矮靈祭
「矮靈祭」是賽夏族最重要的一項傳統祭典,2 年一小祭,10 年一大祭,約在農曆 10 月 15 日左右農作物收成之後舉行,為期 4 天 3 夜。整個矮靈祭分為告靈、迎靈、會靈、娛靈、送靈等幾個主要儀式,其中尤以迎靈最為神聖,只容本族參與(一般遊客只能參加會靈及娛靈兩種儀式)。
第一天展開的「迎靈」,由長老們供奉酒肉,向東方召請矮靈,以祈求降臨;第二天「娛靈」,是整個矮靈祭中的重頭戲,族人以熱鬧的歌舞來紀念矮靈;最後一天「送靈」,等待破曉時分,族人將芒草結和榛樹枝朝東邊拋去,以表示將矮靈送走,並將供奉的糯米酒、豬肉及米糕等分送給參與祭典之人。
卑南族年祭
卑南族的「猴祭」及「大獵祭」合稱為「年祭」;近年來,各村落間會輪流舉辦「聯合年祭」,持續將卑南族的特色發揚光大。卑南族是臺灣原住民中最崇尚武力的族群,約在每年 12 月下旬舉辦的「猴祭」,被視為卑南族最具特色的祭典。
所謂「猴祭」,是指卑南族男子進入少年會所的成年禮儀,少年須經過一連串嚴格考驗,其中尤能以竹竿刺殺猴子最為重要(如今猴子已改為藤製的模型替代),整個過程須歷經 4 次考驗,過後才能進入「大獵祭」。(大獵祭是指在 5 天內憑個人本事於野外狩獵,通過後才算進入成年階段,方可論及婚事)。
文 / 許筑婷 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