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30 年來,火龍果(紅龍果)從零星栽培成長為大宗水果之一,因深受市場歡迎,產量年年暴衝,近年屢次傳出產銷失衡,不少兼業農選擇離場避免風險,專職火龍果農友則精進品質,穩住市場銷售。
在農方自我調節之下,全台火龍果種植面積明顯下滑,平均價格卻有回升趨勢。專家認為,火龍果已有穩定消費族群,且能滿足祭祀、保健需求,加上今年 6 月日本准入台灣火龍果,對產業更有拉力,現階段已達產銷平衡,未來需持續提高生產品質,成為銷售最大後盾。
2012 年起栽種面積大幅上升,2020年創歷史新高
台灣早在 1645 年即有火龍果栽培紀錄,但僅為觀賞使用,直到 1983 年,民間自越南、中南美洲引入可自花授粉的品種,因枝條扦插繁殖容易、植株耐旱、病蟲害,種下後第二年便可結果,全年可收、產量高,因此漸漸吸引農民投入種植。
台中區農改場副研究員陳盟松分析,早期引進的火龍果包含紅肉、白肉品種,但過去的紅肉品種繁雜、需在晚間進行人工授粉,因此早期的火龍果多為白肉。2011 年起,免人工授粉的紅肉品種「大紅」、「富貴紅」問世,比白肉品種甜度更高、口感更好,火龍果也全面打開市況。
根據農業部統計,火龍果栽培面積約從 2012 年起快速增長,5 年內,從不到 1000 公頃,爬升至 2032.4 公頃,2020 年更達 2879.64 公頃,創下歷史新高,但因產量暴增,屢次產銷失衡, 2021 年起,火龍果種植面積又逐年下滑。
兼業農因價格進場又離場,專業農堅守品質增產
陳盟松指出,火龍果種植難度低、容易入門,且初期產量少、價格高,吸引不少兼業農加入,「快速成長期,新增的果農以兼業農為主」,火龍果面積在 2017 年後產量大增、價格下滑,兼業農開始打退堂鼓、離場轉做其他作物,不過,火龍果專業農卻反而增加面積,「現在願意留下的都是專業農」。
價格下跌,為何嚇不走專業農?陳盟松說明,火龍果栽培門檻雖低,但專業農均以此為生、對於品質相當在意,高品質火龍果相對價格高,即便後來產量大增、拉低平均價格,對高品質火龍果的價格影響有限,「反而高品質的果實,越有詢問度和買氣」。
農業統計顯示,總面積雖然下滑,但南投縣種植面積則持續成長,現已超越彰化縣、成為最大產區。
陳盟松指出,火龍果面積成長最多的產區為南投縣名間鄉,名間鄉為丘陵地,日夜溫差大、排水良好,因此植株生長穩定、果實可以累積充足養分,「味道更好吃」,名間鄉的火龍果品質好、價格高,產銷班、合作社都持續增加栽培面積。
南投民間持續增產,站穩超市量販
名間鄉果樹產銷第20班的栽培面積持續成長,班長蔡義德表示,比起一年一收的作物,火龍果枝條整年會持續開花,每年可多次收成,即便其中幾次遭遇低價,也有碰到好價的機會。過往產量過大出現價崩,不少果農很灰心,但專業農如他並未放棄,仍堅持認真栽培。
蔡義德指出,名間鄉的火龍果美味、品質好,拍賣價更是全台最高,產銷班更在內外銷都站穩腳步,內銷通路包含全聯、家樂福、好市多等大型超市、量販,供貨給大型通路能確保火龍果價格穩定,不必再受到拍賣市場價格起伏牽累。
健康、祭祀市場穩定,雙色火龍果持續創新
針對火龍果的消費族群,陳盟松分析,火龍果已在國內不同年齡層建立出穩定的消費族群,近年來保健意識興起,能幫助代謝的火龍果更加受歡迎。
火龍果產季集中在夏秋,產季與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疊,國人多在傳統節日祭拜,火龍果外觀豔紅,「很喜氣」,已成供桌上的常駐,祭祀水果更成為火龍果穩定的需求。
近年來,民間也育出雙色火龍果,果實切開能看見紅白漸層的果肉,讓消費者更有新鮮感。屏東縣潮州果樹產銷第 36 班班長陳坤信早早發現雙色火龍果的市場潛力,便自行種植、選育,找出變色穩定的植株、產出更多雙色火龍果,滿足顧客需求。
台灣全年可供應火龍果,不怕進口競爭失去機會
火龍果市況穩定,也讓進口火龍果「無機可趁」。農業統計顯示,2018 年前,火龍果每年進口數百公噸,2001 年進口量更高達 3 萬 6743 公噸,但自 2019 年起便無進口紀錄。
陳盟松表示,火龍果原盛產於夏秋,因冬季水果少、火龍果價格高,過往進口火龍果便趁虛而入。進口火龍果原多來自越南,而因檢疫問題,主要進口國便轉為馬來西亞,然而,隨著國內產量增加、農民產季調節技術成熟,冬季也有火龍果可供應,價格漸趨平穩,「進口已經沒機會了」。
新增日本出口市場,台灣走精品路線
除了內銷,台灣火龍果出口量也正在緩步成長。蔡義德與產銷班一起經營外銷,客戶包含香港、日本,他曾多次到鄰近國家進行市場考察,蔡義德觀察,台灣火龍果出口最大的競爭對手為越南火龍果,越南土地、人力成本遠低於台灣,越南火龍果價格十分低廉,若比拼價格,台灣火龍果根本毫無勝算,「一定要靠品質」。
蔡義德以日本為例,今年 6 月,日本准入台灣紅肉火龍果後,他目前每月出 1 至 2 櫃,「很麻煩」,銷日的火龍果必須為產銷履歷、通過藥檢、糖度達 18°Bx,滿足種種條件才能成功上市。
但是,每粒精挑細選的火龍果末端售價可達台幣 180 元,「不打價格戰,就要比品質,台灣火龍果要成為精品級,才有出路」。
產銷失衡不可不慎,想進場可先加入產銷班
陳盟松認為,現階段火龍果栽培面積及產量已達供需平衡,在生產品質漸趨穩定的前提下,較無產銷失衡疑慮,隨著銷日通路打開,火龍果需求量有望增加,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果農進場栽培。
但更多果農進場,供過於求的過往是否可能重演?根據農糧署公開資料,2018 年至 2021 年間,為因應火龍果產銷失衡,政府投入高達 8044 萬元進行「多元循環經濟利用」(去化堆肥)、採購加工等,以避免火龍果市場徹底崩盤。
前車之鑑歷歷在目,蔡義德認為,未來任何新進場的火龍果農,若無任何經驗、家族資源,進場栽培時不妨先加入產銷班,汲取前輩的栽培、銷售經驗,且產銷班可共同採買資材、邀請學者來產地,不僅省錢又更能分享資訊。
他也提醒,不論想怎麼賣,都必須牢記「品質是銷售的最大後盾」,唯有確保品質才有機會慢慢建立起自己的客群,不被市場牽著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