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不只關懷地球生態,更延伸物種關聯、媒體識讀!龍山國中「北極熊怎麼了」教出有思辨能力的孩子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3年12月04日02:23 • 余玫鈴

從一段看起來瘦骨嶙峋的北極熊在雪地中覓食的影片為靈感,由此開展的跨領域課程「北極熊怎麼了」,目標是帶著學生們先認知問題的複雜性,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鄭志鵬、蔡季娟兩位老師是負責這個專案的主要核心人物,分別教授自然與國文的兩人開始著手於彈性課程的開發設計,決定以關懷地球生態為主題來設計課程,授課對象為龍山國中七年級的學生,上學期為以減塑為主題的「不塑之課」,下學期則是以物種關聯與媒體識讀兩大主題發展的「北極熊怎麼了」。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有圖不一定有真相,思考資訊背後意涵

鄭志鵬、蔡季娟分享之所以會將課程名稱取為「北極熊怎麼了」,是因為多年前《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拍下一隻瘦成皮包骨的北極熊,拖著弱不禁風的身軀翻找食物的畫面,歸咎為地球暖化悲歌,衝擊世人。不過後來有不少專家學者出面指出,只憑飢餓的北極熊就推論出與氣候變遷有關太過武斷,先調查清楚再做評論才是明智之舉。

這讓他們思考著,「我們這些孩子未來成為社會中堅分子的時候,應該經過哪些思辨的過程,想法才不至於偏頗?」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因此,兩人設計的課程從「有圖有真相?」開始,探討眼見是否一定為真?接著「二氧化碳的變動與穩定」引導學生拆解文本訊息與圖表概念,「事實與觀點」兩篇立場截然不同的資料提供學生閱讀,進一步建立「訊息判斷與解讀」的正確概念。

以分組報告及桌遊,察覺物種與環境間的關係

當學生對於訊息蒐集、選擇與查核,變動與穩定的概念已有基本了解之後,進入「物種搜查隊」單元,以小組報告的方式,在北極熊相關(北極熊、海豹)及臺灣相關(臺灣黑熊、櫻花鉤吻鮭、臺灣獼猴等)等物種中,針對自己感興趣的物種,蒐集、彙整資料,從中找到物種的變動與地球環境的改變互相依存的關係。

而「北極熊怎麼了」課程的總結階段,跨領域課程團隊甚至開發印製了「石虎who怕who」桌遊,從石虎、人類、老鼠、雞等相關連物種中分組操作,學生們進一步從遊戲機制中,發現人類的種種選擇(保護雞、殺石虎、毒老鼠),都與自然界習習相關,牽一髮而動全身。

蔡季娟笑著表示,學生們都反映非常喜歡玩桌遊,「他們還說希望每一堂課都可以玩,還有已經升上八年級的學生跟我說,好想再上一次『北極熊怎麼了』。」這對辛苦備課的老師們來說,是最棒的回饋。

圖說:蔡季娟老師(左)帶領學生分組操作「石虎who怕who」桌遊。

從「充滿塑膠的一天」到「沒有塑膠的一天」

另外,鄭志鵬與蔡季娟也是上學期彈性課程「不塑之課」的推動者,但是先不對塑膠做任何批判,「其實塑膠其實是一個用途廣泛、價格低廉的材料,所以它超級好用。」老師先請學生們嘗試記錄一天當中用了哪些塑膠製品,察覺日常生活中對塑膠的依賴有多重。

接下來才引導他們了解塑膠造成什麼樣的問題,並帶著做實際的淨灘體驗,蔡季娟說,「我們會告訴學生,淨灘並不是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發現問題,例如有一陣子會撿到很多塑膠袋或吸管,該如何減少這一類的垃圾,最後再提出兩個禮拜的環保行動方案,我們就真的有學生挑戰帶著餐盒、餐具去逛華西街夜市。」

圖說:龍山國中「北極熊怎麼了」112學年度跨領域課程團隊成員。
(左起張豈凰老師、蔡季娟老師、鄭志鵬老師、廖婉伶老師)

自課程實施以來,今年已經邁入第五年,蔡季娟回想起當初參與彈性課程的過程,雖然花費許多心力,但因為認為這是有意義與價值的事,也覺得甘之如飴。「最辛苦的階段應該是草創時期,不太確定我們想的跟實際執行的層面上的落差在哪裡,花了很多時間在建立課程的脈絡,這幾年再逐漸調整,方向愈來愈明確。」

鄭志鵬語重心長地說:「我們除了環境的訴求之外,最主要是想提供給學生更多思考的工具,像是媒體識讀與科學探究。」他強調,喊口號很容易,但是在理解複雜議題的過程中,希望學生們也能夠試著換位思考,或從不同的思考面向或系統思考方式解讀,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照片提供:龍山國中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