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時尚

亞洲當代藝術將走向何方?專訪Art Basel香港展會總監樂思洋

VERSE
發布於 01月19日04:08 • VERSE

最新一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將於2024年3月舉行,展會總監樂思洋分享她對亞洲和台灣藝壇的洞見,也預告明年展會的全新亮點。

編輯/李尤

圖片/Art Basel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巴塞爾藝術展(以下簡稱「巴塞爾)」在1970年於瑞士第三大城市巴塞爾創立,現今為全球最大型且歷史悠久的國際藝術交流平台。展會每年於瑞士巴塞爾、邁阿密海灘、巴黎及香港舉行,四大展會共同聚焦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同時具有各自的地域意義與特色。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自2013年開辦,於2012年加入團隊、2022年11月接任總監的樂思洋,見證了巴塞爾來到亞洲的第一個十年,也以香港為據點,開創當代藝術在亞洲的下一個十年。本次,她與VERSE聊聊對香港展會的願景、對亞洲和台灣藝壇的洞見,也預告即將於2024年3月舉辦的巴塞爾香港展會亮點。

Art Basel香港展會總監樂思洋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樂思洋在中國出生,中、英兩地成長。佳士得美術學院現當代藝術碩士,曾任阿聯酋私人收藏機構 The Farook Collection收藏代表,同時管理杜拜非營利藝術空間Traffic與藝術家工作室Satellite;亦是The Mobile Art Gallery的共同創辦人。2012年加入巴塞爾藝術展,負責巴塞爾在大中華區的業務發展,及香港展會的展會策略和藝廊關係;2022年獲任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總監。

V:巴塞爾藝術展自2012年落地香港,同年加入團隊的你,會如何講述這十年來展會創造的影響?

樂思洋(以下簡稱「樂」):我在英國讀大學及研究所,又在杜拜工作三年,11年前(2012年)回到香港時,一上計程車,計程車司機就問我,怎麼講廣東話有外國人的腔調?我說因為很久沒回來了,他問我那回來做什麼?一聽到我說要回來從事藝術工作,他說「哎呀!糟糕了,你沒聽說嗎?香港是藝術沙漠。」

但是這幾年去到香港,幾乎每個計程車司機都有聽說過巴塞爾藝術展。某次在3月展會期間,我搭車去會展中心,有些司機不知道我是巴塞爾的人,還跟我介紹起展會,告訴我當年的日本參展畫廊比較多!我就覺得哇⋯⋯藝術在這10年間確實有普及,人們對藝術的認識,還有個人跟藝術的連結,都有很大的進步。

V: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又是如何服務藝術家群體?

:其實每個地區舉辦的巴塞爾展會,對那一地區都會懷有一分責任感,要著重培養當地的藝術家和藝術畫廊。

在香港,我們的聚焦就在亞洲藝術家和畫廊上面。比如我們有一個展區叫做「亞洲視野」,不管你的藝術畫廊是在全球哪個地方,只要整個畫廊的企畫是有推崇亞洲藝術家的,就可以申請到這一展區參展。每年我們也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挖掘、highlight當年亞洲藝術家的創作亮點,盡力顧及不論是新興的、資深的藝術家,提升他們作品的能見度。

2023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亞洲視野」展區。

V:自你2022年接任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總監後,展會有什麼新的目標和方向?

:我接手那一年,正好是巴塞爾來到香港的第十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是第二個十年的開始。

在第一個十年,我們跟亞洲,特別是跟香港一起成長,見證香港出現一間間世界級的美術館,譬如M+、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及2019年重新開幕的大館,香港多了很多提供藝術家崛起的空間。當這些硬件都有了,巴塞爾作為一個國際性的、為期一周的展會平台,也有了更多空間為亞洲的藝術視野創造交流的舞台,在每年的那一周,把所有人的眼光聚焦到香港,拉到亞洲。

所以在此基礎上,下一個十年,香港巴塞爾將有個進一步的飛躍性改變——我們希望持續做好東、西方藝術間的橋梁,這意味著要把亞洲的藝術也真真正正地帶到the rest of the world。因為橋梁不是單方面的,是雙方的。過去十年,我們接受了很多西方的影響和啟發,在下一個十年,我們也想同樣地去啟發他們。

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更好地成為一個「古、今」的橋梁。尤其亞洲的當代藝術家也會受到水墨的啟發,像韓國就有很多當代藝術家受到單色畫的影響⋯⋯在用材方面,東方藝術也可以給西方藝術帶來很多不同的啟發。

而且現在亞洲的大型當代藝術博覽會不僅僅發生在香港,還有台灣、日本、韓國都有各自的大型展會,也各自有越來越多大型的國際畫廊,讓西方能有更多機會了解亞洲藝術的多元性。

V:在你的觀察中,相比亞洲其他地區,台灣的當代藝術有什麼獨特之處及潛力?
:台灣的收藏界本身就很有歷史,收藏家群體比亞洲很多其他地方都崛起得更早,對當代藝術的認識也很深透;此外,台灣新興藝術家對自己本土文化也非常aware,大家普遍非常了解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具有什麼特色;最後,台灣一直以來在「流動影像(moving image)」這方面的創作,對亞洲藝術做出很大貢獻。

這兩年最新的觀察,則是台灣的藝術畫廊自疫情之後,開始與本土的新興藝術家有更直接的合作、對他們有所培養,譬如今(2023)年第一次參加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伊日藝術計劃」就是一個例子,這些比較年輕的畫廊,都很活躍地投入為藝術圈培養新的能量。

昨天也跟同事聊到,台灣的藝術藏家們,特別是Millennials(千禧世代)或者Gen Z(Z世代)等年輕一代的藏家,普遍的接受度也提高了,更加open-minded,願意去接受不同的媒介、不同背景的藝術家,以及他們各自創作的方法——不僅僅是台灣,這也對應到整體亞洲藝術生態近幾年的能量變化,越來越具有開闊性。

V:許多人不免覺得現、當代藝術距離自己很遙遠,未來,香港巴塞爾會如何持續提升大眾對於藝術的參與感?

:其實我覺得疫情後,反倒更多人願意去接觸當代藝術了,尤其當代藝術和生活本身就有很強的相通性。而且當代藝術的「交流性」是很強的,在當今世界「交流」非常重要,藝術也默默變成了一種交流的方式,每個人會開始願意自己去尋找自己跟藝術的共鳴。

以香港巴塞爾來說,在會展中心為期一周的博覽會之外,我們還會有public program,譬如從2022年,與M+合作的流動影像藝術項目《光之凝》(The Shape of Light)——由鮑藹倫創作,於展會期間在M+的幕牆播放;今年,我們把在全球首次亮相的10公尺高埃及法老像《重力》帶到了金鐘太古廣場裡,也是希望把藝術從單一的博覽會場帶到城市中,讓藝術能更面向公眾,不僅是藝術從業者、愛好者,所有人們都能體會到藝術的氛圍。

2023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於金鐘太古廣場展出的10公尺高埃及法老像《重力》。

此外,我們也一直有兩個完全免費的展區「光映現場」和「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歡迎想了解藝術的人隨時加入藝術圈正在談論的話題;今(2023)年我們也有一個新項目「Exchange Circle」,是給專門為公眾帶來的小平台,舉辦很多工作坊,在展會裡創造更多對話。

下一個十年,我們也會更著重對年輕一代的培養,提供他們能直接地走入藝術產業的機會。我們已經開始跟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及浸會大學合作,進行「巴塞爾藝術展平行展覽」,展出視覺藝術學院校友的作品,接下來,我們也會想方設法拓展合作的學校、辦更多活動,跟年輕一代有更直接的拉近。

2024巴塞爾香港展會,參展名單揭曉!

2024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將於3月28日至30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展會期間,也會有一系列豐富的藝文活動與企劃在全港各地推出。

本屆有來自亞洲、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中東及非洲等 40 個國家及地區的 243 間藝廊參展,數目較 2023 年增長了 37%(65間),標誌展會回復疫情前規模。

共有 68 間藝廊回歸,包括來自法國的 Galerie Lelong & Co.、意大利的 Galleria d’Art Maggiore G.A.M.、墨西哥的 kurimanzutto 及印度的 Experimenter 等知名藝廊。同時亦有 25 間來自世界各地的藝廊首次參展,包括來自台北的「PTT Space」、「亞紀畫廊」與「采泥藝術」。

本屆展會亦將再次呈獻亞洲地區獨特而多元的藝術創作圖景,無論是重現歷史還是當代創作均有所涉及;一半以上的參展藝廊在亞太地區擁有展覽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