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存錢不如存股...金融股4大優勢助你打造穩定現金流!

Money錢雜誌
更新於 06月19日07:06 • 發布於 06月19日07:05 • 陳重銘

【我們想讓你知道】

金融股是小資族理財的明智之選,不僅具備 4 大優勢,且提供穩定的現金流,無需擔憂股票價值下滑,成無用壁紙。尤其在通膨威脅下,金融股更是一個有助於保值增值的投資選擇!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文 / 陳重銘

存金融股好處多,不怕股票變壁紙

金融股很適合小資族存股打造現金流,幫你繳房貸、小孩學費、生活費……也可以當作養老退休金,不用擔心股票倒閉變壁紙。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大家都想要存股,但是股價太高也是小資族心裡永遠的痛,例如台積電 1 張要數十萬元,小資族 1 年的薪水都還不夠啊!而且台積電的殖利率僅約 2%,領股利實在是不迷人。

4 大優勢 金融股受投資人喜愛

我從 2008 年開始存金融股,2022 年從金融股領到超過 250 萬元的股利(現金股利+股票股利),金融股對我來說就是可以年年提款的長期飯票。最近幾年,金融股越來越受到台灣投資人的喜愛,因為具有 4 大優點。

優勢 ①:政府幫忙打造護城河

金控屬於政府高度監管的特許產業,新的競爭對手如果沒有政府核准,就算再有錢也無法成立銀行。 有了政府的大力監管,金融股通常是「大到不會倒」的公司,相對不容易倒閉,當經營不善時,政府也會介入保護,例如 2005 年二次金改時,由於彰化銀行(2801) 累積許多呆帳,財政部最終決議以招標發行特別股的方式,策略性引進台新金(2887)入主救援彰銀,讓彰銀得以浴火重生。

優勢 ②:跟隨市場壯大

隨著經濟不斷成長,金融市場也會持續壯大。例如台灣股市的市值規模,逐年不斷成長,股市成交量也從早期的 1,000 億元左右,成長到 2021 年突破 6,000 億元大關;台灣人天性喜歡買房子,銀行放款的房貸餘額從 2019 年的 7 兆元,成長到 2023 年 4 月 9 兆 4,480 億元,銀行賺到的房貸利息也隨之增加。

優勢 ③:受景氣循環影響低

銀行是民生必需產業,大家繳交的房貸、定期定額投資的手續費、刷信用卡繳交電信、水電、瓦斯等手續費用⋯⋯都是金融業穩定的收入來源,受景氣變化的影響較低。

優勢 ④:受惠升息

2020 年因為疫情衝擊國際金融市場,美國大幅降息至零利率,但是低利率也催生了高通膨,所以美國在 2022 年又開啟升息循環,升息就會提高存放款利差,有利提升銀行獲利。 例如 2021 年台灣房貸利率最低為 1.31%,到了 2023 年 5 月已經突破 2%,對於貸款 1 千萬元的房貸族來說,等於每年要多繳 7 萬元的房貸利息給銀行,銀行的獲利自然會增加。

想創造現金流 勇敢買進金融股

隸屬官股金控的第一金,有財政部這個大靠山,還有立法院的監督,而且過去的獲利與配息都很穩定,可以安心放著領股利,並且在股災時勇敢加碼,這就是存金融股的優勢,很適合小資族存股打造現金流,幫你繳房貸、小孩學費、生活費⋯⋯也可以當作養老的退休金,完全不用擔心股票倒閉變壁紙。

未來的世界,「通膨」將會是你揮之不去的噩夢, 根據主計總處公布,2023 年 4 月 CPI 年增率(通膨率)為 2.35%,2023 年 4 月台灣銀行定存利率約 1.6%,可以看出存錢的速度跟不上物價的漲幅,如圖表 1-2-2 所示,售價 100 元的雞排,在 10 年後會漲價到 126.15 元。 如果你現在捨不得吃雞排,將 100 元放在銀行存定存,10 年後這 100 元只會增加到 117.2 元,你反而吃不起 126.15 元的雞排,因為你的錢被通膨給偷走了。 只有當投資報酬率打敗通膨率時,你才能夠消費得起;例如投資第一金股票,假設每年領取 5% 的股利,將領到的股利持續買回股票,10 年後你的 100 元可以成長到 162.9 元,你不僅買得起 126.15 元的雞排,還會剩下 36.75 元。

moneybook061908yuchenjpg.jpeg

奉勸大家要做好投資理財,未來你才能夠活得起、吃得起。不要再把錢放在銀行定存,因為跟不上通膨啊!害怕股市、不敢投資股票的人,可以勇敢買進金融股,但是金融股也分為銀行、壽險、證券等主要業務,各有各的特點,要怎樣抉擇呢?股海在走,知識要先有,在投資之前還請先看一 下本書的分析。

小資族存股功略 陳重銘【你也可以存100張金融股 : 養出退休金雞母 打造領息好日子】

不敗教主陳重銘靠「金融股」一年領息超過 300 萬,30 年存股經驗集結成這本書,重新認識 3 大類別的金融股,當你搞懂金融股的投資眉角,不只能安心領股息,還能貪心賺價差!

本文摘自《你也可以存100張金融股 : 養出退休金雞母 打造領息好日子》,作者: 陳重銘、出版社:金尉

(圖:shutterstock,僅示意 / 責任編輯:林昕慧;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