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提供/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資料整理/楊奈奈
東海岸的山海景色與人文溫度,建構出東海岸獨有的閒適氛圍,包括沉靜的海岸山脈-山際線、療愈的太平洋左岸-海平線、穿梭在兩者之間的,則是散布於台11線周邊各個族群、部落所串連起最溫心的文化線。
台灣東部地區自然景觀優美,人文、生態資源豐富,加以人口稀少,環境未受污染,是國內難得的一片淨土,深具觀光發展潛力。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範圍,北起花蓮溪口,南迄小野柳風景特定區。東部海岸地區是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後,引發之陸生運動所形成的陸地,加上河流及海浪之侵蝕作用,陡起陡落的山巒與峽谷,曲流、河階等地形;在海岸地區則雕鑿出變化多端的珊瑚群礁和海蝕地貌,構成磅礡動人的地景。
秀姑巒溪-泛舟第一勝地
秀姑巒溪發源於中央山脈的秀姑巒山,源於高3200公尺的秀姑巒溪上游,沿花東縱谷北流,於瑞穗鄉東折,橫切海岸山脈,而於大港口注入太平洋,全長約104公里,為台灣東部最大的河川,也是台灣唯一切穿海岸山脈的河川。秀姑巒溪切穿海岸山脈,切割出許多陡峭的峽谷,造成的曲流、河階等地形景觀,非常發達,是地質、地形的絕佳教室。
秀姑巒溪下游,瑞穗到大港口段的秀姑巒溪峽谷,水道長約24公里,穿越二十多處激流、險灘,沿途峽谷雄偉、奇石林立,是台灣橡皮艇泛舟的熱門去處;每年6-7月固定舉行的秀姑巒溪泛舟觀光活動,已成為最重要的泛舟活動。
秀姑巒溪遊客中心
秀姑巒溪遊客中心位於花東縱谷瑞穗大橋旁,是秀姑巒溪泛舟活動的起點,服務中心建築外觀仿自原住民傳統建築,中心前廣場還有一巨大的原住民圖騰,造型相當別緻;中心1、2樓展示區介紹秀姑巒溪泛舟河段的生態資源,影片播放室播放泛舟安全影片,服務中心並設有露營區,每逢泛舟季節,遊客如織。
奇美部落
奇美位於花蓮縣瑞穗鄉海岸山脈中央,秀姑巒溪的中游地帶,四面環山,風景秀麗,曲折的溪谷與層次變化豐富的河坎地形,造就了奇美特有的自然景觀。「奇美」是阿美族 Kiwit的音譯,原意是指一種質地堅韌,可以用來捆綁東西的爬藤-海金沙,引申其意,即表示部族的生命有如樹藤般堅韌,奇美部落至今仍然維持著嚴謹的年齡組織,捕魚祭和豐年祭的活動,也都還依照傳統的方式舉行,其音樂和舞蹈在阿美族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以竹木製作的打擊樂器Kokag和豐年祭中由青年男子所跳的Ciopihay舞蹈最為特別。
比西里岸幾米園區
「比西里岸Pisirian」是位於台東縣成功鎮三仙社區一個濱海的小部落,「siri 」是山羊的阿美族語,過去居住在此地的阿美族人利用海潮起落,在三仙台島上放養羊群,也因此,「pisirian」意思是「養羊的地方」。2013年七月,「幾米」品牌在台東市與比西里岸部落同時進行主題展覽,也協助部落從品牌塑造、環境場域、遊程體驗、餐點、商品、藝術創作等方面進行改造與多元發展。目前在部落裡除了大、小型木雕裝置作品外,也將幾米作品中《走向春天的下午》的小女孩背影分別彩繪於部落的11處角落,讓來到部落的遊客,可以藉由尋訪11處彩繪的同時深度遊覽部落,進一步發掘部落寧靜純樸的美好。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陪伴在小女孩身旁的動物,每一隻都不一樣喔!
除了造型人物的彩繪外,文化中心旁的老舊廢棄房舍外牆與建築本體、部落閒置空間也被重新活化、賦予新生。部落廢棄房舍的外牆在紅、黃、橙相間的暖色調線條裡,相間了好幾隻跳躍的「幾米風」白羊。這幅巨型的圖畫由部落青年和孩子們一同參與完成,圖畫中白羊雀躍的姿態如同在部落中奔跑的孩子們,充滿朝氣與生命力!而老建築的本體也重新打造成民宿空間,讓來到比西里岸部落的旅人,除了尋訪幾米園區、迷宮,欣賞部落藝術裝置外,亦能放慢腳步,感受部落山海環抱的自然風情,同時品嚐在地推陳出新的部落風味美食。
八仙洞 ─ 台灣最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兼具地質景觀與史前遺址的八仙洞,位在台東縣長濱鄉三間村一座面海的峭壁上,有自然形成的十數個海蝕洞穴。這些洞穴原在海面,現在卻散布於150公尺高的山壁上,這是因為在東海岸地殼陸升的過程中,海浪沖蝕岩壁較鬆軟的部份而成。八仙洞也是一處重要史前遺址,曾發現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經命名為「長濱文化」,這是迄今所知臺灣地區最古老的史前文化遺址,深具重要性,而被列為國定考古遺址。
礫石海灘
八仙洞的礫石海灘,布滿各種色澤的鵝卵石;海岸山脈的火成岩,中央山脈變質岩,來到這兒共聚一堂。除了安山岩、變質燧石,麥飯石也不少。而底岩的火山角礫岩,長期受強大海浪和東北季風的肆虐,則形成一連串壯觀的海蝕溝。
加路蘭 ─ 臨界山海之間的海岸休憩區
「加路蘭社」是台東縣著名的阿美族部落,是wawan的分社。最初wawan社的人每日在部落附近的溪裏洗頭,阿美族語karon(洗頭)加上an(場所),拼起來就是「kararuan」(族人洗頭的地方)。加路蘭有一大片寬廣的草坪、休憩涼亭、解說站以及觀景台,不但提供了東海岸旅行的最佳休息站,也是個很適合的拍照景點,遊客們可在海邊聽海浪、吹海風,一邊迎著和煦陽光渡過悠閒時光。除了欣賞自然美景之外,區內也有不少由漂流木所組成的裝置藝術作品。每年夏秋之際的加路蘭手創市集集結一群東海岸藝術創作愛好者,一同以趕集的形式聚集在加路蘭,並著重自然素材創作的表現,包括露天影展、在地樂團輪番呈現的表演,讓來到東海岸的遊客們,漫步、遊逛市集,分享並親身體驗自然、簡單、創意與熱情原味的島嶼海洋風情。
小野柳 ─ 天然的石雕公園
小野柳位於富岡漁港北方的海域,是東部海岸最南端的風景據點,因為地形和岩石在種類上,與北關的野柳外貌相似,因此被稱為「小野柳」。此地巨大的珊瑚礁群曲折迷離,岩上並有蔓榕生長,景觀十分特殊。天氣晴朗時,從小野柳向東望去,可以清楚地看見約33公里外的綠島,以及由富岡漁港出航前往綠島、蘭嶼的交通船!彷彿配合海的律動和藍天的變化,形成驚人的自然景觀,是賞奇岩、坐臥沉思、觀海聽浪、賞魚戲水、看寄居蟹玩耍的好去處!
烏石鼻 ─ 全台灣最大面積的柱狀火山岩體
烏石鼻位於長濱鄉南方寧埔村一片伸入海中的岬角,指的是突出於海中的黝黑岩體,是火山活動熔岩噴發的產物,為全台灣面積最大的柱狀火山成岩體。除了烏石鼻以外,全台灣只有石梯坪以北的石門有柱狀火山岩體,但規模遠比不上烏石鼻。
烏石鼻的柱狀火山岩體由黑色安山岩構成,以約200公尺的寬度向西南方延伸,像是一根柱子拚起來,地質學上稱為柱狀節理。一群群六邊形、五邊形的柱狀熔岩,有直的、橫的、斜的各種排列模式,暗示著曾為火山噴出口的位置。
潮間帶
潮間帶的夾縫中,藏著許多細微的生物及特殊的海生植物。每日在海浪漲潮、退潮之間,展現出海洋豐富的生命力。烏石鼻海岸佈滿大大小小的潮池和海蝕溝,是觀賞潮間帶海洋生物的絕佳去處,海域附近有豐富的浮游生物和魚。
潮間帶的岩石上佈滿著各式各樣的生態,居民會趁著退潮相約到烏石鼻海岸撿石海螺、海瓜子、海膽,以及附著在礁石上的海蛤、海青苔,寧靜的海灘頓時變得熱鬧非凡,此時除了生態觀察外,亦是體驗長濱鄉人文風貌的好時機。
東海岸族群
由於東海岸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數百年來,陸續有不同的族群於此定居,也因而有著許多衝突,與文化交流,留下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海岸山脈東側的海岸階地,因面積較狹小,因而聚落及農耕較密集,也在這些階地上,孕育著東海岸的各族群。
目前位於東海岸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布農族、噶瑪蘭族及撒奇萊雅族,全臺阿美族人約有20萬人,為臺灣原住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族,東海岸的阿美族多居住於立霧溪以南的花東縱谷及海岸地區,目前約有50個大小不一的部落。而除了早期逐水源耕地而來的阿美族人,亦有因居住地被閩南、客家族群所侵佔,而被迫遷於此地的西拉雅族人。在東海岸居住的少許閩南人,則是從宜蘭來到成廣澳,並利用此地最為東海岸最早的天然經商港灣。
東海岸在地特產
東海岸因太平洋黑潮經過,各種洄游性及底棲性的魚類資源豐富,是東部漁業命脈所在。較知名的漁場有花蓮石梯坪與臺東成功,飛魚、旗魚、鬼頭刀、鮪魚、柴魚等魚獲量豐富。除了漁產之外,東部地區的水果品質相當優良,尤其是臺東東河的釋迦、大白柚及文旦柚,值得遊客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