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Redmi Note 10 Pro 開箱實測:4G雙卡雙待 螢幕與拍照是亮點

壹哥的科技生活
更新於 2021年05月24日05:09 • 發布於 2021年05月24日03:36 • ONE

小米稍早宣布在台引進旗下紅米系列新機-紅米Note 10 Pro 5G,搭載高通S732G 行動平台,用上 1.08 億畫素主鏡頭,多了微距鏡頭,共有冰川藍、漸層銅、瑪瑙灰三種顏色,6GB+128GB 售價新台幣 8,499 元,就中階手機來說相當有競爭力,此次率先取得上市版實機初步體驗,提供給大家入手之前參考。

*開箱:

紅米Note 10 Pro 5G 原廠盒裝除了手機之外,提供原廠保護膠殼、數據線跟 33W 充電插頭。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原廠盒裝提供手機、充電組、原廠保護殼

*外觀:

紅米Note 10 Pro 大小 164 x 76.5 x 8.1 mm,重 193 克,採用 3D 曲面背蓋設計,四鏡頭的排列配置為 1+2+1 ,由於主鏡頭厚度較高,建議使用上需要保護殼。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外觀設計上看起來並不醜,反而有旗艦機的即視感,以我這次取得的漸層銅為例,在各種不同光源底下,可以看到白銅色、黃銅色、橘色、紅銅色之間的漸層變化。

相機厚度相當厚,側邊電源鍵提供指紋辨識功能

手機正面用上的是一片 6.77 吋 1080P 的 AMOLED 挖孔面板,打孔的位置在螢幕中間正上方,整塊螢幕是全平面設計,螢幕更新速度為每秒 120 次,上面覆蓋一面大猩猩第五代康寧玻璃,螢幕亮度 1200 尼特,網頁瀏覽效率佳、看影片的效果可能略遜於 SONY Xperia 10 III。

配備 6.77 吋 1080P 的 AMOLED 挖孔螢幕,更新率 120 Hz

手機上下兩端的銅色跟側邊的銅色與背蓋的漸層色略有不同,上下兩端各自附帶有揚聲器,底部中央有 USB-C 傳輸孔,特別的是這支手機在上方不僅提供 3.5 mm 耳機孔,還附帶有紅外線功能,方便控制家中的家電產品,這在目前的手機當中相當少見。

不僅提供 3.5mm 耳機孔,還附帶紅外線功能
上下兩端配置揚聲器,底部為 USB-C 傳輸孔

*拍攝:

紅米Note 10 Pro 在拍攝能力方面,配備光圈相對小的(光圈F1.9)1.08 億畫素主鏡頭(感光元件 1/1.52 吋)、800 萬畫素(光圈F2.2)的超廣角鏡頭、500 萬畫素的長焦微距鏡頭(光圈F2.4)、200 萬畫素(光圈F2.4)景深鏡頭,用上一顆1600 萬畫素(光圈 F2.5)、感光元件尺寸 1/3.06 吋的自拍鏡頭,雖然整體規格比兩年前的小米Note 10 來說差上了一截,但是做為萬元以下手機來說,卻是相對有競爭力一些。

配備 1.08 億畫素廣角鏡頭、500 萬畫素長焦微距鏡頭、200 萬畫素景深鏡頭

經過實測,正常光源拍攝不錯,但是碰到低光源拍攝真的不行、很容易晃動到,下方提供一些拍攝樣張提供給大家參考:

室內拍攝寵物容易晃動
戶外拍攝質感十足
正常光源開啟電影模式-超廣角
正常光源開啟電影模式-廣角
正常光源開啟電影模式-2X變焦
1.08億畫素-逆光拍攝

*規格:

紅米Note 10 Pro 硬體規格一般,它用上的是高通 S732G 八核心處理器,台灣引進的是 6GB RAM、128GB ROM 版本,使用安兔兔跑分約 319,397 分,使用 Geekbench 5 跑分,CPU 單核 547 分、多核 1713 分,GPU 整體分數勉強破千,為 1263 分。

*續航力與其他:

紅米Note 10 Pro 支援藍牙 5.1、配備了 5020 mAh 電池,原廠隨附的 33W 快充、支援高通QC 3.0,實測充電 20 多分鐘進行快充,約可充滿 50% 電力。

電池容量高達 5020 mAh,支援 33W 快充

上市情報方面,Redmi Note 10 Pro提供冰川藍、漸層銅、瑪瑙灰三種顏色,6GB+128GB售價為新台幣$8,499元,自5月25日起上午10時起於小米商城mi.com、小米實體門市、PChome24h 購物小米旗艦館、遠傳friDay購物、法雅客網路商店與燦坤3C(門市與燦坤3C線上購物)陸續開賣;電信通路部分,將自6月1日起,於遠傳電信獨家開賣,凡於5月25日至31日期間,於小米商城mi.com上購買Redmi Note 10 Pro後,於產品評價頁面上留下開箱心得(超過20字以上)與兩張開箱照片,即可獲赠「5000 小米行動電源 2 銀色」(價值新台幣$265元)免費兌換券乙張;數量有限,贈完為止。

初步體驗來說,做為萬元以下機種,該款手機在拍攝、螢幕顯示都用上相對高規格的表現,但是音效不太行,作為比較,可以參考Poco X3 Pro、OPPO A74 5G、realme 7 5G、Sony Xperia 10 III。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