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一步一步往海上種植:專訪ICBA首席科學家 為下個世代找「新農業」

環境資訊中心
更新於 2023年11月27日02:50 • 發布於 2023年11月27日02:50 •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 杜拜報導

「我們想找尋能在高度鹽化土地生存下來的植物。我們需要恢復土地,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重新定義農業,或許在未來,我們不需要在陸地上種植糧食作物,而是移往海上平台。」

今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將在杜拜召開,永續糧食是一大焦點。預估今年將揭示《糧食系統宣言》。國際生物鹽鹼化農業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Biosaline Agriculture,ICBA)首席科學家羅培茲拉瓦葉(Augusto Becerra Lopez-Lavalle)在接受《環境資訊中心》專訪中,描繪未來農業的各種可能。

極端乾旱讓農業面臨新的挑戰,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何在惡劣環境下種出糧食。ICBA首席科學家羅培茲拉瓦葉受訪指出新農業的方向。攝影:許震唐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在惡劣土地中尋找未來新農業

杜拜出發30分鐘路程的ICBA,占地100公頃,有實驗農場、種子基因庫與研究中心。在一排排來自不同地區的作物中,科學家們正在尋找能在極端乾旱、缺水、甚至只能用海水灌溉的情景下,仍能餵飽眾人的超級食物。

台灣民眾或許對生物鹽鹼農業(Biosaline Agriculture)略感陌生,這是一種專門研究在土壤鹽鹼化地區發展農業的學門。土壤鹽鹼化是沙漠地區常見的問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因降雨不足,加上灌溉長期抽取地下水,地下水層鹽化,農民只能用高鹽度的地下水來灌溉。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台灣西部海岸因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其實也有這種難題。ICBA努力探索的解方並非只針對沙漠國家。極端氣候造成許多國家的缺水、降雨不均危機。在淡水變得越來越珍貴的未來,新農業的解答或許就在這裡。

超市裡就有的超級食物

藜麥原產於南美安地斯山區,但如今在杜拜、阿布達比的超市裡,現成的藜麥沙拉陳列開來,買回家就是一道餐桌上的美食。要將藜麥引入阿聯,變成「沙漠中的超級食物」,ICBA可是下了很大的苦心。

ICBA測試了1200多種藜麥品種,其中只有5種可以在阿聯的極端條件下生長。不只是這樣,羅培茲拉瓦葉告訴我們,除了提供種子、教導農民種植藜麥,ICBA還跟食品生產者、餐廳業者建立聯繫。

藜麥已深入在地人的日常飲食,在杜拜、阿布達比的超市可見到各式藜麥入菜的餐點。攝影:陳文姿

他說,推廣一種糧食不能只靠政府補助,要讓它變成人民日常的菜單,確保種植者「有利可圖」,這樣才能長久。我們在超市看到各式藜麥食品,廣受歡迎的程度驗證了羅培茲拉瓦葉的說法。

羅培茲拉瓦葉跟我們透露,另一個ICBA正在推動的作物是俗稱海蘆筍的鹽角草屬植物(Salicornia,下簡稱鹽角草)。鹽角草能在海水中成長,一開始,ICBA看上它作為生質燃料(biofuel)的潛力,但在研究過程中,又發現它富含營養,作為食用油的潛力更高,之後或許就能與橄欖油、芝麻油一起,出現在我們的廚房。

此外,鹽角草也可以食用,稍微加熱、調味過後就能做成類似溫沙拉的料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廚師和食品業看上鹽角草,它能取代天然鹽,含有鎂、鈣等微量元素,被視為新一代的綠鹽。

鹽角草能在海水中成長,富含營養,可做為鹽的來源,ICBA正在研究它作為食用油的潛力。攝影:許震唐

讓農業一步一步接近海上

ICBA的種子基因庫裡有超過1萬7000顆種子,且仍在擴增中。尋找水分利用效率更佳、耐熱性與耐鹽性更高的作物,是ICBA的目標。在農業研究領域超過14年的羅培茲拉瓦葉,對塊莖、香蕉、樹薯等作物都有豐富經驗,他愉快地說,想探究在海洋上種植物的可能性,這是他加入ICBA的原因之一。

他解釋,海水鹽度約3.5%,ICBA已經有能耐受1%鹽度的作物,逐步提高到1.5%甚至2%,就能一步步接近海水的等級。

誰能說這是天方夜譚?現在餐桌上的玉米、稻米,都是千年以來野生植物篩選馴化的結果。

來自安地斯的藜麥如今在阿聯大放異彩,羅培茲拉瓦葉用充滿活力的語氣告訴我們,適合台灣的超級食物解答,也可能在非洲或是亞馬遜的某個角落。

不只超級種子 還需要超級農民

11月底的聯合國氣候大會是個討論未來氣候解方的國際場合,大會相當重視糧食課題,預計將針對韌性食物與永續農業提出《糧食系統宣言》。

羅培茲拉瓦葉提醒,永續農業要有好的植物、好的土壤,還要有推動的人,從科學家到田間人員,都不斷的學習與創新。我們或許無法預料未來農業的樣貌,但可以確定的是,「2030年的農民會是截然不同的,而2050年的農民也不會像2030年的農民。」

※ 編註:本次專題報導內容由國泰金融控股公司贊助行程旅費,但不干預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 編註:本專題報導不適用創用CC授權條款。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