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野菜?你有吃過野菜嗎?
花蓮縣政府今年2月18日到20日首次辦理「2022食農博覽會」,其中有一處展場專門展示花蓮野菜,光復鄉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經理劉燕玲說:「其實很多人都說野菜是一些大家都不認識野菜的菜叫做野菜,它其實不是說很野,它是生長在野地裡面、或者是戶外,是自然生長,非常有韌性的,野菜也代表我們阿美族是非常有韌性跟特性的一個民族,在阿美族一定會吃的就是龍葵,族語叫『tatukem』,它是醒酒湯,很多人都會喝,就是喝了之後可以醒酒;這個是油菜花,是綠肥作物,可以採起來,嫩嫩的非常好吃;葛鬱金是天然的太白粉;再來是蕗蕎,大家應該對蕗蕎非常認識,防疫的時候,我們住在北部的小孩子都會跟他的媽媽說,我要吃蕗蕎,因為可殺菌、預防感冒。」
花蓮光復鄉是種植野菜非常知名的產區,其中「邦查農場」是光復鄉第一個獲得有機認證的農場,主人蘇秀蓮以小地主大佃農的方式,租用鄰近土地從事有機農耕,並致力野菜保種,還為十多名部落婦女提供在地就業機會。
蘇秀蓮:「我是在推廣有機農業,希望部落裡面都從事有機農業,在從事有機農業的當下,我們也推廣原住民文化,所以你會看到我們這邊很多的野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保種,希望農民都可以回復到以前保種行為,自己有種的東西留下種子,然後繁衍下一代,種子才會適應我們在地,而不是由外地的種子適應我們土地。」
邦查農場以野菜搭配了原住民文化故事,成為很多機關合作的教學農場,展現了與眾不同的野菜新勢力。
蘇秀蓮:「依時期不同,一年有10幾樣野菜,並依季節不同出菜,事實上,我是要讓大家都認識野菜,會採野菜,而且不是只會吃,是要認識植物,因為大家對植物的認知太缺乏了,腳踩下的明明都是菜,他們卻以為是雜草,以後當我們所吃小白菜、青江菜活不下去的時候,我跟你講,野菜活得下去,可是大家都不認識的話,那以後怎麼辦?我們的活動就是教食農的吃,還有認識野菜、採野菜、煮野菜,最後才是吃野菜!因為你前端一定要夠熟悉,野菜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要去蹂躪它,煮野菜要去戳揉它,讓它的澀味、苦味比較淡化,我們揉了之後,它的纖維會比較細,這樣口感就會比較舒服,如果覺得太苦,我們就加點苦瓜,加苦瓜,它就變成甜甜甘甘,這是我們的煮法!」
光復鄉除了邦查農場外,還有一處瑪布隆農場,面積10公頃,mapulong是阿美族語聚集、在一起的意思,農場主人柯春伎,帶著兩個孩子,從都市返回部落,十年來,用雙手種出自己的有機人生。
柯春伎:「就是想要過一個比較純淨的生活,後來發現有機農業非常地特別,然後也漸漸投入了很多心力在裡面,回鄉10年了,小孩也健康成長,現在就是希望能在部落更發揚光大,將雜糧能量加乘,也獲得很多公部門的協力與補助,不然我一個人是做不到那麼大面積,所以雜糧除了做到自己生產、加工,也有代耕角色,所以突破到100公頃的雜糧,希望能夠用有機雜糧去廣結善緣。」
花蓮縣府有機促進辦公室執行長、宜蘭大學副教授鄔家琪建議,現代人可以走入農夫市集跟有機農場,讓自己更樂活,更有生機。
花蓮縣長徐榛蔚說:「花蓮縣的農業被看見,我們不斷地朝著一年百分之10的有機耕種面積來增加、來挑戰,還有生活物質上的共榮共好,我們有很多成功的典範。」(劉敏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