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意識形態光譜」是一張各種拾人牙慧的圖表,把各式理論拼貼起來之後,方便自己判斷各地的數位社會樣貌。這幾個月使用下來意外地好用,尤其是認識海內外新朋友的時候,默默在心裡頭替他們貼標籤。
這篇文將描述如何閱讀這張圖表,並試著貼自己標籤,描述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
這張圖的核心命題是,在中美兩大數位帝國強權的邊陲,若要發展共同體,有不得不發展的核心價值嗎?若以兩個圈圈之間的交集揭示邊陲,形狀實在是很像台灣島。
因此先來說明一遍全圖。
➤權力與進步的鐵蹄
光譜是一個馬蹄形(有缺角的圓),向上是中心化(資源集中),向下是去中心化(資源分散);向內是加速主義(科技進步),向外是減速主義(成長減緩);向左是社會主義路線(政府計畫),向右是資本主義路線(市場機制)。
工業時代以降,現代人似乎都內建有加速主義的傾向,無論是個體還是組織,因此稱圖中央的灰色馬蹄內緣為「加速主義之環」。進入此區域的團體通常會步上科技昌盛的創新與競逐之路,也常常出現功績主義的副作用。
為何是加速主義之「環」,而非加速主義之「圓」呢?我稱最裡邊的加速邊緣為「事件視界」。加速主義就線性的歷史發展而言,是有極限的,加速主義的終點是什麼,目前有各種思想支持,兩個極端分別是超越人類智慧的奇點主義(Singularitarianism)(如庫茲威爾的《奇點鄰近》)與齋藤幸平在《人類世的資本論》裏頭描繪的棄成長共產主義(Degrowth Communism)。
對我而言,由於兩者都太難以想像了,具體的執行路徑未明,因此將兩者都歸納在事件視界之後。
關於馬蹄形,我非常喜歡法國哲學家讓–皮埃爾.費伊(Jean-Pierre Faye)的馬蹄理論,雖然頗受學界批評。他在《敘事理論:極權主義語言導論》(Théorie du récit: introduction aux langages totalitaires)主張,極左派與極右派的支持者並非是意識形態光譜的兩端,而彼此相似,所以光譜應該扭曲成「馬蹄形」,中間派反而更遙遠。
而在「數位時代的意識形態光譜」中,馬蹄形不只是代表政治的左右光譜,而是加上了「核心—邊陲」的概念。圖中馬蹄缺角處(上方)即核心,資源越集中,驅動力更強;馬蹄弧邊處(下方)是為邊陲,資源分散,驅動力相對較弱。
強權的競爭是上方兩大箭頭的強碰,過去是美蘇兩極「資本—共產」之爭,現有《數位帝國:全球科技監管之戰》書中的「市場驅動 vs. 政府驅動」之爭。只有在資源集中的條件下,兩大箭頭才會強碰衝突。
➤展開馬蹄,資源的翼展
雖然馬蹄形的二維光譜一目瞭然,但多數人不習慣使用等距方位投影來判讀地圖,因此不妨將馬蹄形展開,再次化為左右光譜,但與費伊的馬蹄不同,左右兩極不僅是意識形態上的極端,但也都兼具了資源集中的傾向。
而資源集中,在方向明確的科技發展上,確實坐實了加速主義的傾向。如算力越來越強的晶片,儲存空間越來越好的硬碟。描述累積性科技與突破性科技之間的差異,克里斯汀生的《創新的兩難》有很詳細的推論。
所謂「創新來自邊陲」的概念也來自於此書,大體而言,集中式資源如何吸納邊陲區域的創新產物,是加速主義的重要課題,無論是創業家精神或公共投資(首推馬祖卡托的《打造創業型國家》)。
而科技與權力共生發展的論述絕對非我首創,艾塞默魯的《權力與進步》用了一整本大部頭的空間,說明了工業革命至今,權力與決策如何改變了科技發展的走向,很顯然這是關於分配與加速方向之間的課題。
因此展開馬蹄形後,左右極端的光譜其實會被拉長,無論加速或減速的力度都會更大,因次在形狀上成為蝙蝠的翼展形狀。
➤有效加速與有效利他,皆為極端集中主義
我在兩個極端套上了前陣子在科技圈很火紅的兩種流派,分別是右方的加速方式——有效加速主義(Effective Accelerationism, e/acc)與左方的加速方式——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 e/a)。
e/acc認為積極理性的資源配置可以最大幅度的加速科技進步,並透過涓滴效應,造福全世界,譬如強人工智慧發展;e/a者認為透過系統化的方式進行系統配置,可以有效正面影響世界難題,譬如氣候變遷或人工智慧風險。
將e/acc套在右方的加速傾向符合一般常識,但是將e/a套在左方的加速傾向,可能是一種大膽的舉動。過去沒有人這樣類比,但對我而言,透過「資料驅動」(官話是循政治理)進行資源分配,就是一種新型態的左派思維。
說得極端一點,中共的數位發展主張,可以說是一種符合中國共產黨意識型態的有效利他主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讓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這大概是一種有效利他主義吧。
而以太坊的Vitalik在今年提出「分散式加速主義」(Decentralized Accelerationism, d/acc)的概念,為 e/acc 與e/a之間譜出第三條路。他認為大力發展分散式科技(如區塊鏈、點對點通訊、隱私強化技術)可以避免科技壟斷,並強化社會福祉(d也代表防衛、民主等概念)。
我個人後來只有部份同意這套論述,這是因為在光譜的正中間,其實屬於資源的邊陲區域。這裏混雜了左右派思想,甚至包含無政府主義者等,資源難不容易集中使用,更不用說「加速」發展某些已成定局的技術。這就好比事件視界之外的奇點主義者或棄成長共產主義,天邊的彩虹看得到摸不到。
➤「棄」加速精神在中央
因此我沒有將d/acc放進地圖,但在我心目中d/acc仍然重要,我選擇將d/acc的d視為一種「去中心傾向」,因此是一種改變左右向量的加速度,終至去中心原點,因此不妨稱 d/acc 為「棄加速主義」。
在目前國際的數位社會發展上,也確實有三個符合 d/acc 傾向的特殊案例,分別為歐盟、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IETF,目前由Intenet Society,ISOC管理)、以太坊基金會(Ethereum Foundation)。這三者雖然都是大型組織,但發展傾向上維持某種程度上的去中心傾向。
歐盟在《數位帝國》書中被歸納為價值驅動的科技監管模式,主張個人隱私、數位人權等,可以視為密碼龐克(CypherPunk)運動主流化、建制化的發展。經濟學家衛谷倫(Glen Weyl)認為與中國模式的電馭極權或美國的財閥亂鬥相比,歐盟是一種共享與停滯狀態(Shared Stagnation)。
IETF所推出的RFC標準一直都有濃濃的分散式風味,甚至有相關的文件(推薦RFC9518集中、分散和網路標準Centraliza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Internet Standards),也造就了如今的數位社會基礎架構。而以太坊基金會近年大規模補助隱私強化技術與密碼學發展,更是一種強化去中心自主的傾向。
這三者對我而言,都是從30年前密碼龐克運動衍生出來的d/acc產物。
➤web3 尚未到來,現在充其量只是「後 web2 時代」
光譜展示完畢之後,我們就可以輕易地將數位時代的各種主張進行排列。正中央即為上段揭示的密碼龐克精神,從過去的無政府主義風味(首推1997年約翰.巴洛發表的《網路空間獨立宣言》)漸漸向兩端延伸,無論是滲入社會民主的中間偏左政策,或向右混入自由互通交易的加密市場,密碼龐克的精神被嚴重低估。
如今我已棄用web3的科技發展史觀。許多人認為web3就是加密貨幣或區塊鏈,是一個花裡胡哨的集合名詞,唐鳳認為web3就是分散式科技(目前個人最認同的定義偏向這邊),當然也有人認為AI才是web3。為了在名詞定義上不造成困擾,所以位於數位意識形態光譜最極端去中心化的概念,應該是密碼龐克。
如今的數位社會,充其量也只能稱為「後web2時代」。1990年代,因為有巨型的「政府電信複合體」,才有了「密碼龐克運動」(cypherpunk),這是後web1時代;2010至2020年代,因為有巨型的「雲端封建體系」,才有了「加密社群」(cypto),這是後web2時代。
到了不知何時會到來的未來,因為有「???」,才有了web3時代,此時的第三條道路,姑且稱為「密碼共生社會」(Crypto-Symbiotic Society,英文是自己亂翻譯的)吧。至於???是什麼,顯而易見的是新一輪的數位極權新秩序,或是全新的數位封建王朝(參見《雲端封建時代》)。
➤中間偏左與偏右的新興數位意識形態
因此極左與極右的數位意識形態,分別是數位極權與雲端封建,達成其主張不可或缺的工具是「監控與算法平衡」與「科技資本複合體」,這兩者並非什麼科幻設定,而是現今地球上影響巨大的驅動力。前者以中國的信用監控體系為首,後者以FAGAM巨型平台以及其背後金融體系為首。
當然光譜兩邊並非如此涇渭分明,還記得世界是以馬蹄為形狀展開嗎?雙方可能驚人地相似。甲骨文的創辦人在今年9月聲稱其開發的AI監控技術已經準備好為美國政府服務,AI可以為公民創造更好的自律社會,把人名遮掉我還以為是中國國企。而抖音、騰訊等上市故事,與紅色資本的愛恨情仇,便不用我多贅述了。
不過位於光譜中間的科技發展,也有許多小眾但重要的思想出現,我大致分為稍微左傾的數位民主(Digital Democracy)與稍微右傾的網路國家(The Network State)進行分類。
在數位民主的發展裡,有幾個倡議最力的派別,如多元宇宙(Plurality)體系、協調國家(Coordi-nation)、綠藥丸網絡(Greenpill Network)、元治理(MetaGov)等。
多元宇宙者在發展早期自稱為建制多元論(Institutional Plurarism),其實便有算法平衡、促進創新的風味,而在後續平方投票法、多元身分等概念的發展實踐中,顯然混合了密碼龐克與社會民主的影子。因此將這群定位為資源分散是左傾。(參見唐鳳與衛谷倫的《多元宇宙》)
而網路國家是由Balaji的概念,如今也快速發展為自由派的網路運動。這票人認為新興國家將誕生於網路世界,並且將蠶食真實世界的領土,甚至獲得主權認可。
第一步就是基於相同的意識形態,建立數位社群,並且實施分散式自治,透過資本主義的發展邏輯,一步步獲得主權實力。將網路國家運動視為由資本主導的新型態國際海盜黨運動也不會太令人意外。當然,網路國家也是混雜了密碼龐克的自由意志精神,加上科技資本的驅動力。(參見Balaji的《網路國家》)
那減速呢?
從社會預設的進步、加速傾向來看,減速往往是一種第二回合的反撲。譬如在雲端封建時代,作為農奴的新世代盧德主義者;在數位極權社會,作為數位無產階級的躺平者,這些都是資源集中化後的附帶傷害(collateral damage),是否未來會誕生2020年代的團結工聯、天鵝絨革命或佔領華爾街,想必進行抗爭的難度更高,顛覆的效果卻會更恐怖。而這些都需要來自去中心社群的武器,譬如點對點通訊設備、祕密通訊、祕密結社工具等。
不過社會的減速,並不只是劇烈的社會運動,更常見的是資源分配體制的腐敗。譬如恩庇侍從理論(Patron-Client)與尋租壟斷(Rent-Seeking & Lock-in)等,都是某種程度上的減速。
➤資訊發展鐘擺
在伊藤穰一的論文《變革實踐》(The Practice of Change)之中,他描述了網路發展的過程中,是不斷中心化、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過程,從美國政府、電信業、網路治理社群,一路到網路平台。在光譜中,可以視為在右半邊反覆擺盪的過程。
而中國網路論壇百花齊放的時代也不是沒有,回顧馬雲的騰訊發跡史,其實也可以看到穩穩的左半邊反覆擺盪的過程。
由於光譜是平面的,不同意識形態者的視角很可能如同小說《平面國》一樣,造成許多誤會。譬如數位極權者可能視密碼龐克運動為一種「走資派」,但雲端封建者會以違反「使用者條款」將密碼龐克打為一種共產同路人。放在1990年代,便是以違反國家安全名義,禁止密碼學技術進出口。放在現代,則是安那其檔案室(Anna’s Archive)嚴重侵犯智慧財產權。
而奉去中心為圭臬者,常會唾棄所有建制行為,更唾棄各種形式的資源分配方法,進而不與政府或企業合作,是為一種「去中心膠」。這幫人至今仍是無政府主義的基本教義派,譬如比特幣社群、門羅幣社群等。在這些人心中,數位帝國是邪惡的,無論左右。
➤獨立自主的數位條件——臺灣呢?
我一直認為密碼技術是一種強化主權的「必要條件」,包含隱私強化技術、祕密通訊、具有韌性的國際金流、保護自我身分的工具等,在緊急狀態到來時一定都派得上用場,這或許是「全社會防衛韌性」的最後一塊拼團。
在左右兩大數位帝國的邊陲之地,我們沒有歐洲的聯防與協作機制可以依靠,此時更不是一個可以大張旗鼓挺中挺美的時代,當然反之亦然,也不是一個適合貿然反中反美的時代。但我們仍然可以在數位意識型態的光譜中有站得住腳的論述。
臺灣的自我主權(Taiwan as a Sovereign State),剛好與臺灣人自我主權(Taiwanese Self-Sovereignty)高度重疊。保護公民主權,就是保障國家主權。或許我們可以吸收密碼龐克、數位民主與網路國家的新思維,在去中心的邊陲邁向豐裕(棄成長)的社會願景。
即使沒有高度集中的資源可以進行有效加速,但更需要解決的是數位恩庇與數位壟斷的風險,這是正在發生的在地危機。
或許以上主張與尚未到來的密碼共生社會是重合的。在紛亂的時代,早已開打的資訊戰、電子戰之中,臺灣人仍享有健康的集會自由、結社自由,更有祕密通訊的自由,這些理應都是「數位自主權」。
這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比如說絕對不是強迫每個人都要學會開加密貨幣錢包這麼簡單,而是透過數位工具喚起自主保衛意識,並試著在利益優先之外,摻入團結互助的精神(可參考Schneider著作的《可治理的空間》Governable Spaces)。最終在多元光譜上,形成一種利益一致的共識,最終成為一個自主團結的共同體。
➤鼓起勇氣的小結論
這張「數位時代的意識形態光譜」前後花了幾個月,改了十數版,是這三年參與各地網路社群的心得。過程中認識矽谷人、全球南方運動者、離散華人、數位權利倡議者、新世代的里山倡議者、老練的技術官僚等,最大的心得便是,藉由認識不同人物,也漸漸認識自己。
想說圖表也算是成熟了,於是鼓起勇氣公開出來,與大家討論。●
參考書單(依提及順序排列、僅繁體中文版本加上出版社)
- 《奇點鄰近》(簡體中文版)(The Singularity Is Near),Raymond Kurzweil
- 《人類世的「資本論」: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條路》,齋藤幸平著,衛城出版【內容簡介➤】
- 《敘事理論:極權主義語言導論》(暫譯)(Théorie du récit: introduction aux langages totalitaires),讓–皮埃爾.費伊著
- 《數位帝國:全球科技監管之戰》(暫譯)(Digital Empires: The Global Battle to Regulate Technology),Anu H. Bradford
- 《創新的兩難》,克雷頓.克里斯汀生著,商周出版【內容簡介➤】
- 《打造創業型國家》,瑪里亞娜.馬祖卡托著,時報出版【內容簡介➤】
- 《權力與進步》,戴倫.艾塞默魯、賽門.強森著,天下文化【內容簡介➤】
- My techno-optimism, Vitalik Buterin
- IETF RFC9518 Centraliza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Internet Standards(集中、分散和網路標準), Mark Nottingham
- 《雲端封建時代》,雅尼斯.瓦魯法克斯著,衛城出版【內容簡介➤】
- 《網路空間獨立宣言》,約翰.巴洛著
- 《多元宇宙:協作技術與民主的未來》,衛谷倫、唐鳳著,堡壘文化【內容簡介➤】
- The Network State: How To Start a New Country, Balaji Srinivasan
- 《變革實踐》(The Practice of Change),伊藤穰一著
- Governable Spaces, Nathan Schneider
閱讀通信 vol.303》在這間酒吧看書,不會有人覺得你很奇怪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定期贊助
單筆贊助
300
500
1,000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300
500
1,000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黃豆泥(分散式自治組織實踐者)
2024-10-17 12:00 意識形態光譜, 數位主權, 數位自主權, 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