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想當「媽媽老師」?教導孩子功課,不僅要用對方法,更別忘記讓孩子當學習的主角

信誼基金會
發布於 10月11日23:00 • 柯華葳老師

無論是閱讀或遊戲的時候,爸媽請注意孩子的反應,適時地回應並且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孩子,孩子將會學得更好。

Podcast搶先聽》從「不會」到「靈活應用」,幫孩子學得快、記得牢!

圖/shutterstock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文/柯華葳(1952-2020,曾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及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共讀可以協助孩童學習閱讀,當然也增加親子間的互動與親密度。當被問及親子要怎麼共讀?我最簡單的建議就是拿起書,由成人一字一字的念給孩子聽。若孩子識字,親子兩人不妨輪流出聲讀。念完,闔上書,安靜一下,開始討論。

培養閱讀習慣比認字更重要
不過問題又來了,讀書的時候要不要以食指一字一字指字?小孩不懂的詞,要不要中斷閱讀馬上加以解釋?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基本上,研究肯定「有讀有庇護(念台語)」——就是多讀,孩子的詞彙量就增加。若以情境帶入新詞加以說明,例如文中有「欣喜」一詞,父母就說:「非常喜悅、快樂的,『欣喜』進入新家。」這對增加孩子的詞彙和使用新詞有幫助。

但孩子本來就擁有的詞彙量,更是他學習新詞彙最重要的基礎。這就是閱讀理論裡一直強調的「富者愈富」的道理。基礎豐富者會學得愈多,而豐富的基礎是漸漸累積出來的。

因此,閱讀只有一條路,就是「不放棄、一直讀」。一停了,原地踏步,不進則退。簡單的說,要不要教字,要不要解釋,都比不上「習慣閱讀」來得重要。

想當「媽媽老師」,要用對方法
又有媽媽繼續問,要不要教國字的部件?(例如:好是「女」和「子」組合)我突然領悟,家長們問題背後想知道的是,在家中親子共讀能否提升孩子識字力、閱讀力,甚至學業成績。不可諱言,台灣社會因著一群「媽媽老師」,的確也推進了國民教育水準。

說到「媽媽老師」,曾在遊戲室觀察媽媽帶著孩子玩新玩具,發現媽媽的指導方式,大概有下面幾種:
1.有些媽媽直接動手把玩具組好,有的採取口頭指導,如:「拿那一塊白的放上去」,這些都屬直接指導。
2.有些媽媽雖然也指導,但他的說法是:「如果要把積木疊起來,你覺得哪一塊要放最下面?」這是提示型的指導。
3.有些媽媽則坐一邊看,偶而會說「不錯喔!」、「很聰明!」等讚美的話。
4.有的媽媽可能會伴隨著指導,說出一兩句比較負面的話語,如:「連這個也不知道怎麼做!」或是「做很慢喔!」。

Podcast搶先聽》從「不會」到「靈活應用」,幫孩子學得快、記得牢!

研究指出,接受直接教導的孩子,幼兒園老師覺得他比較能適應學校生活,較能參與團體活動,因為他聽話,但孩子的主動性也會比較少。所謂的主動性,指的是孩子願意主動回答問題、活躍參與教室裡的活動、在同學面前態度不扭捏等等表現。
這顯然是兩難,我們希望孩子主動,也希望孩子聽話。怎麼辦?唯一答案是:「注意孩子的反應」。

信任孩子,讓孩子當學習的主角
閱讀時,當孩子移走你的手指或說「你的指頭擋住我看字了。」就不要再指字。若孩子問一個新詞,讓他先猜猜詞義。若他說的意思接近,只要讚美,不必再進一步說甚麼,繼續共讀。

玩玩具時,若孩子的身體或是口頭反應出不喜歡你幫他做,如以身體護著玩具,不讓你有插手的空間,或是說:「我知道啦!」,這個時候,請停止直接指導,坐一邊觀賞就好了。

也許此時父母心裡會覺得不舒服,想著:「玩具我買的,你長大了啊……」等,請不要說出口,更不要說「連這也不會」的話。這只會讓情境變僵。父母面對這個情況,唯有信任孩子,讓他自己主導,才是上上策。

Podcast搶先聽》從「不會」到「靈活應用」,幫孩子學得快、記得牢!

➜信誼好好育兒Podcast,歡迎訂閱收聽

➜加入信誼line好友,育兒新知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留言 1
  • 天佑
    寶貝,穿個好衣服。也好入眠。情緒會更好! 點擊開啟shopee.tw/ka2zdco_o9 https://tw.shp.ee/zYswcB9 進來看看。
    10月13日03:2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