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社論〉社論》台灣文化協會百年慶的省思

自由電子報
更新於 2021年10月19日06:14 • 發布於 2021年10月18日21:30
前天是台灣文化日,台灣各界紀念成立於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七日的台灣文化協會。(本報資料照)

前天是台灣文化日,台灣各界紀念成立於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七日的台灣文化協會。這一由蔣渭水、林獻堂等先賢所創立的組織,「以助長台灣文化為目的」,兼有文化啟蒙、民族運動的意義。在諸多紀念文化協會百年的活動中,最值得台灣社會省思的,是一百年來,我們在文化建設提升的實質進展,以及文化協會所倡議的「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世界的台灣」有多少進境。

文化協會的成立,有其時代背景。台灣在日本時代進入現代化,統治當局開展基本調查、推行普及教育、改善公共衛生、建構基礎設施、改革習俗陋規。同時,西風東漸,日本大正浪漫之風吹到台灣,一戰之後美國威爾遜總統倡言民族自決,引發各地民族運動。身處日本殖民地位的台灣,在有識之士帶領之下,也積極努力從文化與政治社會著手,要把自己的家園建設為現代台灣。其中,文化協會的目標,正如有「日本的良心」美名的學者矢內原忠雄所說,文化協會是「自助的啟蒙運動,謀台灣人的社會解放與文化提高」。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文化協會後來也激發農民運動、青年運動,且因成員參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而釀成「治警事件」,蔣渭水等遭判刑,甚至後來因左、右路線之爭而分裂,但論文化協會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它掀起的文化改革與思想解放。其中,蔣渭水以〈臨床筆記〉針砭台灣社會,蔡培火倡言「阮是開拓者,不是戇奴才」,文化協會會歌「發達文化振道德」、「樂為世界人」、「台灣名譽馨」,都凸顯了他們的良苦用心、理想及寬廣胸懷。

其中,蔣渭水一百年前的〈臨床講義〉,最具文化批判意義,值得當今台灣社會回顧與檢討。本身是醫師的蔣渭水,以此文針砭台灣社會文化的「疾病」。按他診斷,「台灣這個患者」患了「智識的營養不良」,是「世界文化的低能兒」。他從「道德頹廢,人心澆漓,物慾旺盛,精神生活貧瘠,風俗醜陋,迷信深固,頑迷不悟,枉顧衛生,智慮淺薄,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墮落怠惰」等等症狀,認定台灣人病了。他強調,文化運動是對這病唯一的原因療法,文化協會即施行原因療法的機關。

蔣渭水進而開出處方,即「正規學校教育最大量、補習教育最大量、幼稚園最大量、圖書館最大量、讀報社最大量」,指出「若能調和上述各劑,連續服用,可於二十年內根治」。文化協會因此發行會報、創辦《台灣民報》、辦理文化義塾、舉辦文化講演團、講習會、廣設讀報社、表演文化劇、開立書局,以推動啟蒙運動,期盼引介世界文明因子,成就台灣新文化。

廣告(請繼續閱讀本文)

由文化協會所帶動的思想解放,在一九二○年代開展,三○年代勃興。如今一百年後看來,台灣社會已有極大的進步,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多元;但蔣渭水所指出的社會文化或國民性病症有不少至今猶存,這正是台灣社會紀念文化協會時引為重大課題,並列為提升文化或國民素質所應致力的要項。

首先,蔣渭水所開出的文化處方,各級教育、圖書館、新聞媒體如今雖已達「最大量」,但品質仍待精進;從當年識字率不高到現今高學歷司空見慣,欠缺生活教育的學校擴張對提升國民素質實質助益有限。其次,二戰之後新外來政權厲行「全面中國化」與「去台灣化」,黨國當局從教育、媒體嚴密掌控,台灣社會文化多元生機盡遭壓制,主體性無以發展,且以轉型正義至今未竟其功,台灣的文化自信與精進提升常遭阻力,各族母語已然式微或滅絕,「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尚未落實。更基本的,改變文化或國民性需要長期努力,蔣渭水所診斷的「風俗醜陋,迷信深固」、「智慮淺薄,不知永久大計,只圖眼前小利」等國民性特質,仍多少存在於今日政治社會。顯然,先賢一百年前指出的文化症狀,有待積極扭轉。

五百年前,西方宗教改革之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曾有名言:「一個城邦的繁榮,不在於其擁有財富、高牆和巨廈,而在於是否有聰明、能幹、有智慧、有榮譽感,且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他們才能去獲取、持有及好好利用每一項資源。」從社會文化層面提升國民素質,打造台灣成為受世人尊敬的正常國家社會,正是蔣渭水等文化協會先賢的理想;一百年後追念他們,台灣人不能只是行禮如儀,而須就這一未竟之業拿出務實之計,對症下藥,繼續打拚。

點開加入自由電子報LINE官方帳號,新聞脈動隨時掌握!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