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迎來 2025 年的今天,英國慘受近年通膨危機(cost of living crisis)影響,樣樣都漲,民怨也隨之高升。
高教體系更絕對是當中的重災區:過去兩年,共有超過 15 萬名大學生透過集體訴訟等方式,控告英國包括倫敦大學(UCL)等名校在內的 10 餘間大學,要求「全額或部分退費」。
控方指出學生們付了高額的學費,結果 Covid 期間線上授課、教學品質不彰,後來又發生教職人員大罷工,學生接受的教育品質大打折扣。
現在英國各大學的一年學費為 9,250 英磅(政府規定的上限),但再加上雜費、生活費等約需 11,000 英磅,等於一年超過 20,000 磅。英國大學通常唸 3 年,換言之要取得大學學位的總花費,至少超過 60,000 英磅(約新台幣 250 萬)以上。
學貸高昂、畢業生薪資不如預期
英國本地的大學生,可以向政府申請「低利」學貸,但這裡說的「低利」是每年 6.3% 的利息。同時由於根據規定,英國大學學費的貸款,跟生活費的貸款是分開計算的,生活費的貸款會依據家庭收入、是否住在倫敦地區等等條件調整。因此很多學生拿不到貸款上限,(生活費)貸款連宿舍房租都付不起。
那到底上大學是不是個值得的投資?根據英國政府官方統計,有大學文憑的英國人,年薪中位數為 34,000 磅(約新台幣 140 萬);沒有大學文憑的人,年薪中位數是 25,000 磅(約新台幣 104 萬)。同時因為就讀學校、科系的差異,前述數字僅供參考,許多英國大學畢業生出社會後至今,仍然只有最低薪資的收入水平。(編按:可參考《高等教育的人文危機?從英美整頓「米老鼠學位」、裁減弱勢學系談起》一文)
另外,自 2023 年開始,大學畢業生的年薪如果超過 25,000 磅,其中 9% 會被直接扣走、拿來償還學貸的本金和利息。但這個債務,大部份的人恐怕一輩子都還不起(40 年後如果沒有還清可以一筆勾銷,但那時都差不多退休了吧)。
英國的教育體系就個人經驗坦白說,還是出了名的「教授不理學生」。美其名是「讓學生學會自立自強,自主唸書,自主做研究」,但實際上學生能夠跟教授接觸的時間一星期可能只有 10 小時。想想一年學費 9,250 磅,一星期只有上課 10 小時,你會不會覺得很虧?
工黨政府、大學組織擬續漲學費惹議
儘管學校高昂的學雜費,已經讓學子們高呼負擔不起,但政府和校方說仍然不夠,應該要調漲學費。
今(2024)年,「英國大學組織」(Universities UK),他們代表英國 141 間大學)提出學費上限應該要繼續調漲,以合理反應通貨膨脹、以及學校人事成本的上升,避免多所學校持續陷入財務困境。
工黨政府上台後,根據《泰晤士報》最新報導,政府也正計劃讓(大學)學費上限隨通貨膨脹率增加,在 5 年內增至每年學費 10,500 英鎊,相當 13.5% 的漲幅。報導並引述(不具名的)官員指出:「現行的(學費)制度已經無法持續,將造成英國高教系統持續虧損的危機」。但該官員也表示,政府將同步推出針對清寒子弟的配套補助方案,以減緩如今無數大學生「畢業即負債、一生還不起」的窘境。
儘管具體政策還未正式推出,政策「風向」一出後,已經立時引發英國輿論的廣泛爭議。支持(調漲)者認為大學教育是一種「投資」而非義務教育,應該「使用者付費」,合理反映市場價格,並避免政府持續補助下的財政黑洞;反對者則認為如今無數學子已背負沈重學貸,持續上漲只會讓情況雪上加霜。
看到這裡請注意──以上討論的還全部都只是「英國本地學生」的學費問題,長期為人議論的「國際學生」高昂學雜費,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留學費用 10 年翻 3 倍,「收入來源」成巨大挑戰
學校沒有錢怎麼辦?只好廣招不受「大學學費上限限制的」國際學生。
非常坦白說,英國大學、研究所現在針對「國際學生」的學雜費,真不是人在付的。
想當初我 2009 年來英國唸碩士的時候,一年學費是 9 千多磅,再加上劍橋的學院費 2 千多磅,以及生活雜費等開支,一年 2 萬英磅跑不掉。(按當時匯率計算,約新台幣 90 萬左右)
現在的情況則更是恐怖了:國際學生唸碩博士,單單一年學費就要 2 萬多英磅,有一些系所甚至是 3 萬多磅。再加上這幾年通膨下幾乎翻倍的生活費,總額更是怵目驚心的高。
簡言之,如今若沒有 200 萬新台幣以上的預算,幾乎不要想到英國留學念碩士、遑論博士學位。
我當初唸的是人文學科的碩士加博士。人文學科的獎學金極其稀有,一班 30 人,當年只有一個人拿到全額獎學金,而且還是一位歐洲人(那是在英國脫歐前,所以歐洲人是付英國本地生的學費)。
記得那時候申請獎學金,根本就像是我的全職工作,什麼大大小小獎學金都申請,連一百磅的獎學金也不放過:一百磅是我當時一星期的房租,花兩個小時寫獎學金申請文件,如果申請上了換得一星期房租,也是值得的。
後來我有拿到 Cambridge Trust 的獎學金,一年 6 千磅,再加上學院獎學金一年 1-2 千磅,以及劍橋歷史所以及宗教所林林總總一年約 3 到 6 千磅,才勉強在博士班撐了下來;生活費則是透過擔任研究助理,申請其他小型的獎學金、助學金,以及打工幫一些台灣的準留學生們修改留學文件,湊出來的。
當時每年都過得心驚膽顫,很擔心隔年付不出學費生活費,博士就不用唸了。
追夢前請三思後行,審慎規劃財務再出發
前述這些「歷練」,唯一的好處是我變得蠻會寫獎學金申請文件的。屢敗屢試之後,讓我對如何拿到各類獎學金練出一點心得。甚至後來也因為這些經驗,在英國創了留學文件潤稿公司。
但請注意,我當初的經驗現在已經很難複製:由於現在英國國際學生的學費,已經是我當初唸書時的 2 到 3 倍,生活費也比之前高上好幾成,但各類獎學金的金額卻沒有因此提高多少,所以就算「完全複製我當初的經驗、成功拿到前述所有獎學金」,仍根本沒有可能支付今日留學英國的學雜費與生活費。
現在儘管我從事的工作,廣義來說也正是「留學」這塊產業的一環,但如果客戶問我「留學預算不足、又沒申請到獎學金,是不是可以到當地再想辦法?」我必定摸著良心勸對方再好好想想,寧可少接一些案子,也不可以給別人錯誤的希望。
分享這篇文章,是希望能藉此提醒各位《換日線》的讀者朋友,在留學追夢、強化自身專業並體驗異國文化的同時,也必須做好嚴謹的財務規劃,並且儘早思索在這段留學經歷後,短、中、長期的職涯規劃,是否能讓這段留學經歷「物有所值」,以免讓現在的美夢、成為日後的夢靨。
【延伸閱讀】
●38 歲圓留學夢:到芬蘭留學開銷有多大?關於學費、生活費的第一手經驗分享!
●貸款出國留學,值得嗎?──請先用「淨現值」觀念務實評估,你自己願不願意加入這個「投資案」?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光頭☄ 不是每個都是菜英文的....
11月04日21:55
Mike Chen 花大錢跟時間唸了劍橋文學博士,結果在當留學代辦?那乾脆還是在台灣唸商科還比較穩定,台灣頂尖商科畢業十年內很少沒有年薪百萬的啦!
11月04日17:07
顯示全部